社保新规下,餐饮供应链如何支撑前端门店
刘坤伦 · 2025-08-07 11:42:39 来源:红餐网 293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及典型案例,将于9月1日实行社保新规,没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在此之前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避免承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责任。
随着社保新规的即将执行,广大餐饮商户不得不面临一轮经营成本的调整。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社保新规的执行,餐饮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或将陡升18%-25。原本餐饮经营就饱受门店租金、食材、能耗支出等成本层层围堵,如今人力成本再添重压,传统经营模式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至极限。
系列成本重压下,供应链革新成了餐饮企业突围的唯一路径。尤其是当人力成本成为不可逆转的“硬支出”,向供应链要效率、要利润,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答题。供应链的深度优化与重构,成为餐饮企业穿越成本迷雾的核心引擎。
1、通过精简SKU与深度标准化,可以从源头扼制复杂性成本。
这点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和中央厨房极致标准去去实现。比如数据驱动精准精简,以袁记水饺为例。据了解,此前其通过全面分析历史销售数据与损耗报表,毅然砍掉40%的长尾SKU,聚焦核心产品线。这一决策直接减少了后厨操作岗位需求,在人力成本激增的背景下,做到单个门店减少1.5个加工岗,门店人效反而提升了15%。
再比如中央厨房极致标准化,以四川中餐连锁品牌鸡毛店,此前通过投入重金两千万升级中央厨房,将核心菜品的酱料、腌料、预制半成品的生产工业化、标准化率提升至90%以上。门店后厨仅需执行简单的加热、组装工序,显著降低了对高技能、高薪酬厨师的依赖,门店人力结构得以优化。
2、中央厨房与预制菜升级,可以转移生产环节,优化人力结构。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模型数据显示,当餐饮行业人力成本每升1%,预制菜使用率升0.38%,而央厨覆盖半径每增100km,使用率升21%。
因此,中央厨房功能跃升很重要。中央厨房的角色需从基础加工中心,跃升为集深度加工、复杂预制、风味锁定的核心枢纽。 比如正大食品襄阳央厨实测数据,目前其已能稳定输出完成度达85%以上的招牌菜品预制组件。
此外,餐饮品牌要拥抱高品质预制菜。精选符合品牌调性、具备独特风味的第三方预制菜解决方案,或联合上游优质工厂开发定制化产品。据了解,太二酸菜鱼的核心鱼片与汤底均采用定制化预制方案,门店操作简化后,单店高峰期所需后厨人力减少了30%。
3、通过冷链与温控物流的精准革命,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再平衡。
比如好利来烘焙供应链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物流调度系统(TMS),基于实时门店订单、交通路况、温区需求,动态规划最优配送路线并实现高效拼单。通过此技术将整体配送里程缩短了12%,车辆利用率提升了20%,有效摊薄了因冷链带来的高昂物流成本。
而在多温区共配与包装革新上, 据满帮集团《2025餐饮冷链路由算法白皮书》,盒马正在推广可适应不同温度要求的共配车辆,并采用高性能、轻量化、可循环的保温包装材料。通过优化温区管理和包装,单次配送可承载门店所需的全品类(冷冻、冷藏、常温)食材,配送频次得以科学降低。
4. 智能仓储与前置仓网络:压缩响应时间,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
比如区域中心仓+城市前置仓网络模式。在核心城市群周边建立高效的大型自动化区域中心仓(RDC),在城市内部或近郊合理布设更贴近门店的前置仓(FDC)。某大型茶饮连锁依托“RDC+FDC”网络,将非核心原料的平均配送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12小时以内,大幅减少了门店的安全库存占用。
再比如自动化与智能仓储技术: 在中心仓大规模应用自动化立体库(AS/RS)、自动分拣系统、AGV机器人等,提升仓储密度与作业效率,降低人工依赖。某大型餐饮供应链企业的自动化仓库,其存储密度是传统仓库的3倍,分拣效率提升了50%,人力成本占比显著下降。
5. 数字化赋能:全链条透明可视与决策智能化
相关数据显示,蜀海供应链武汉仓改造后,存储密度:从0.8吨/㎡ → 2.4吨/㎡,分拣人力:36人 → 19人,符合47.2%下降率。
构建集成采购、仓储、生产、配送、门店库存管理等模块的一体化数字平台,品牌可以实现需求预测、智能补货、库存优化、全程溯源。据了解,某知名连锁餐饮企业部署SCM系统后,整体库存周转率提升25%,因缺货或积压造成的损失减少了18%。
此外,在冷链车辆、仓储环境、关键加工环节广泛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湿度、位置等关键指标;利用AI算法分析海量运营数据,优化生产计划、配送排程、采购决策。
那么餐饮企业如何系统推进供应链深度变革?
顶层规划与诊断(1-3个月): 成立由最高管理层挂帅的供应链变革专项组,全面评估当前供应链在社保新规下的脆弱点与核心成本结构,明确变革的战略目标与优先级。
夯实基础与试点(4-12个月):强力推进核心产品线SKU的精简与深度标准化;启动中央厨房功能升级或优质预制菜战略合作;在1-2个关键区域试点优化配送路由与仓储布局;部署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数字化工具,实现初步数据可见。
全面推广与深化(13-24个月):将成功的试点模式复制到核心业务区域;深化中央厨房/预制菜应用,扩大覆盖品类;全面构建“RDC+FDC”智能仓储配送网络;深化供应链平台应用,实现需求驱动的智能预测与补货;探索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规模化应用。
持续优化与创新(24个月+): 建立基于数据的持续改进机制,密切关注新技术(如区块链、更先进的自动化)、新模式(如供应链协同平台)、新政策,保持供应链体系的敏捷性与前瞻性。
小结:
社保新规下,餐饮企业不得不面对经营成本的调整。唯有向供应链深处开掘效率与韧性的源泉,方能支撑门店在成本重压下依然挺立。这不是被动承受的权宜之计,而是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跃。
当每一份食材的旅程都被精确计算,当每一次配送都承载着效率与温度,当中央厨房的标准化光芒照亮后厨的繁琐——供应链不再仅是成本中心,更是驱动门店穿越风暴的强劲引擎。
正如任正非所言:“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而供应链的精益与智能,正是当下餐饮企业最坚实的生存之锚与远航之帆。
作者:刘坤伦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