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规模化是上限,合规是底线
红餐编辑部 · 2025-10-31 18:06:01 来源:红餐网 1132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组专访,围绕餐饮连锁化加速与合规升级的双重变革,解析合规从 “救火” 到 “系统性防火墙” 的演进逻辑,分享品牌合规筑底、数字化合规风险、中餐出海合规等核心要点,为餐饮连锁品牌蝶变跃升提供法律支撑方案。
9月 23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红餐网联合主办的2025 中国餐饮品牌节(第 34届HCC餐饮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期间,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01.本届品牌节以“蝶变・跃升”为主题,而餐饮行业正处于连锁化加速与合规要求升级的双重变革之中。您如何看待法律合规的演进?
郭霁:我们律所从成立之初就专注服务连锁餐饮品牌,确实完整见证了行业合规认知的演进 —— 从最初 “对合规无概念,仅在问题出现后被动补漏”,到 “将合规视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再到如今 “形成系统性合规思维”,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
结合 “蝶变与跃升” 的主题来看,当下连锁品牌若想在行业连锁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规模化” 是发展上限,而 “系统性合规建设” 是底层根基。可以说,合规已从 “救火式应对”“防火式预防”,升级到 “系统性建立风险防火墙” 的阶段,成为品牌规模化的前提。
02.如何让合规从 “风险防控工具”,跃升为驱动连锁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件?
郭霁:连锁的本质是商业模式的迭代 —— 从直营、加盟,到联营、合伙制,门店模型在不断更新;品牌盈利也从单一的加盟费、品牌使用费,拓展到供应链收益、新零售业务等多元板块。但所有商业模式的落地,都必须依赖 “法律合同构建的规范体系”。就像我提到的 “合伙制设计”:必须先确定商业模型,再通过法律手段落地,才能形成闭环。
03. 许多连锁品牌在快速拓店过程中采用“联营”“城市合伙人”“合伙制”等创新模式。但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模式常面临“名为合伙、实为加盟”或“规避劳动关系”的认定风险。您认为企业在设计这类合作机制时,应如何平衡灵活性与合规性?有哪些关键法律边界必须守住?
郭霁:首先要明确优先级 ——合规性是前提,灵活性需建立在合规基础上。商业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法律规定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频繁调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先完成合规风险排查,确保所有设计有充分法律依据,再基于此优化灵活性,这样才能避免风险。
您提到的风险,本质是设计初衷的问题:如果初衷是 “在合规框架内创新商业模式”,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但如果初衷是 “通过包装规避社保、加盟备案等义务”,从根源上就偏离了合规,后续必然爆发风险。

04. 快速扩张的品牌常因早期合规疏漏(如主体架构混乱、知识产权未归集)被迫停步,创始人应从哪个阶段开始系统性合规筑底?
郭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餐饮品牌而言,“道” 就是合规 ——从品牌启动的第一天起,就该启动合规布局,核心先抓两点:
第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重中之重是注册商标。品牌的法律身份是注册商标,未来维权、规模化扩张都依赖它。不能简单注册一个商标就完事,需结合品牌发展阶段做系统规划:比如核心品类先注册,延伸品类逐步补全;还要规避 “宣传投入后发现商标无法注册” 或 “侵犯他人商标权” 的风险 —— 曾有品牌花重金打响知名度后,因商标侵权被迫更名,前期投入全白费,甚至面临赔偿,这类教训很惨痛。在我看来,“无注册商标,不启动品牌发展” 是首要原则。
第二是股权顶层设计,哪怕只有 1-2 家店也要做。股权结构不合理,后期易引发运营僵局,让品牌难以为继。比如我们遇到过案例:几人合伙开单店,因未明确 “单店股东” 与 “品牌股东” 的区别,单店投资人逐渐变成品牌股东,但部分人无法匹配品牌发展所需的认知与能力,又不愿退出,最终导致团队解散。单店股东只需承担单店投资风险,而品牌股东需伴随品牌长期成长,二者权责、收益逻辑完全不同,必须从一开始就通过股权设计明确。
这两点是合规的 “地基”,之后再根据发展阶段补充特许经营备案、员工投资闭环等合规事项,才不会出现 “扩张中补漏” 的被动局面。
05.数字化已成餐饮标配(会员系统、小程序、私域运营),连锁品牌在数字化过程中最易忽略哪些合规风险?
郭霁:主要有三类易被忽略的风险,且每类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第一是系统安全性。
第二是数据合规—— 消费者个人信息、会员信息的收集与使用,需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比如 “只能收集必要信息,不能过度索权”“使用前需获得消费者同意”“不能擅自向第三方共享数据”。很多品牌在无合规排查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数据,比如用会员信息推送营销内容,很容易触发行政处罚。
第三是广告合规—— 连锁品牌的广告风险具有 “传导性”:若一家门店未经总部授权发布违规广告,影响的是整个品牌,甚至可能引发舆情危机、导致品牌崩塌。因此必须通过合同明确 “总部与门店的内容发布权限”,避免权限混乱。
这三类风险的核心解决方案,仍是 “先合规后落地”—— 数字化启动前先做合规排查,明确规则后再推进,比 “出问题再补救” 成本低得多。
06.中餐出海热度上升,但各国法律差异大,品牌迈出国际化第一步时,最先要解决哪些合规事项?
郭霁:中餐出海的合规核心是 “因地制宜、提前布局”,第一步需根据 “经营模式” 明确合规重点:
若采取特许经营(授权)模式,核心抓两点:一是 “知识产权全球布局”—— 到目标国家先注册商标,避免品牌被抢注;二是 “特许经营本地合规”—— 不同国家对特许经营的要求不同(如部分国家需备案,部分需信息披露),但底层逻辑 70% 趋同(均源于美国特许经营规则),可通过专业律所排查目标国具体要求,确保授权合同符合当地法律。
若采取海外投资模式(如合资、独资开店),合规难度更高,需先做 “准入风险排查”:一是目标国对餐饮业的 “外资准入限制”—— 比如泰国限制外资控股餐饮企业(外资股权不得超过 50%),且禁止代持(代持可能面临监禁风险);二是本地运营合规 —— 包括门店租赁(如是否有外资租赁限制)、消防标准、食品安全、劳工政策(如最低工资、社保要求),这些均需逐一核实,避免因 “水土不服” 导致投资失败。
07.餐饮品牌出海在人才、法税方面可提前布局哪些事项?
郭霁:核心是提前对接专业律所,借助成熟的海外合规数据库降低成本。比如我们从 2018 年就预判中餐出海趋势,至今已梳理全球 60 多个国家的 “特许经营制度、知识产权规则、行业准入政策、门店运营要求(租赁、消防、劳工)、法税政策” 等,形成了完整数据库。
企业无需自己从零调研,只需通过轻量级咨询,付出少量律师费,就能完成目标国的合规风险排查 路。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