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食餐饮战略咨询创始人余奕宏:没有信任的流量都是 “无效成本”

红餐编辑部 · 2025-10-30 09:21:20 来源:红餐网 876

未来食餐饮战略咨询创始人余奕宏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组专访,针对餐饮连锁化率突破 25% 却面临门店平均生命周期仅 1.5 年的矛盾,提出以 “结构性变革重构盈利模型” 为核心的蝶变路径,强调复购与信任的本质价值,分享 “不打折、提效率、优单店” 的实战策略,并预判餐饮咨询行业 “为结果负责” 的发展方向。

9月 23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红餐网联合主办的2025 中国餐饮品牌节(第 34届HCC餐饮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期间,未来食餐饮战略咨询创始人余奕宏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01.本届品牌节以 “蝶变・跃升” 为主题,当前餐饮业连锁化率已突破 25%,但门店平均生命周期缩短至 1.5 年,这种矛盾背后,您认为品牌实现 “蝶变” 的核心战略支点是什么?

余奕宏:中国餐饮业正面临十年未遇的 “多重挤压式挑战”,而 “蝶变” 的核心绝非 “缝缝补补”,而是 “结构性变革”—— 必须重构门店盈利模型,才能应对当下的市场困境。

这种挑战来自三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者购买力 “从降级走向枯竭”,2020 年至今的 6 年时间里,消费力持续下滑;二是竞争加剧,连锁化本质是 “正规军进场”,挤压中小门店生存空间;三是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成本的反向失衡 —— 消费者对品质、体验的要求逐年提高,企业的房租、人工、食材、合规成本也同步上升,而购买力与消费频次却在下降。

过去,餐饮企业靠换门头、改菜单、优化供应链就能缓解困境,但现在完全行不通。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例,它们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模型重构;海底捞也在 2021 年关店后启动变革,而多数餐饮企业后知后觉,仓促应战中选择 “降价、打折、团购”,这些动作实则 “加速亏损”—— 既无法提升复购,又压缩利润空间,最终导致门店关店率上升、生命周期缩短。

02.您一直强调 “关系与信任才是最大的流量”,在短视频和直播成为标配的当下,不同资源禀赋的餐饮品牌(比如预算有限的区域品牌与连锁头部品牌)应该如何设计差异化的流量获取策略?

余奕宏:过去两年,我带过 100 多个不同品类、业态、阶段的餐饮企业,得出的结论恰恰 是“反流量热潮”—— 餐饮的本质是 “复购生意”,没有复购一切为零,没有信任的流量都是 “无效成本”。

很多品牌认为 “做流量就是建短视频团队、买直播流量”,但这本质是 “增加获客成本” 而非 “提升经营效率”。餐饮是唯一能让消费者 “主动免费传播” 的行业:买服装不会主动推荐给朋友,怕撞款;但吃到好餐厅,大概率会分享给家人、同事。胖东来的案例很典型,它在四线城市的火爆,看似是短视频放大的结果,实则是它与当地消费者建立了 “极强的信任关系”—— 出租车司机能如数家珍地讲半小时与胖东来的故事,这种信任才是 “流量的根源”,短视频只是 “放大器”。很多老板开了十年餐厅还缺顾客,本质是 “伤害顾客的速度大于获取顾客的能力”。若看不到这一点,再做多少流量都是 “本末倒置”,反而让组织失去聚焦顾客的初心。

我给这些企业的要求是 “不打折、不团购、不外卖、不刻意搞流量”,不是反对工具,而是希望他们先想清楚 “如何靠信任留住顾客”—— 这和企业规模无关,一家店能做,万家店也能做,海底捞从 “小辣椒” 起步,靠的就是这种与顾客的信任链接。

03.您提出的“不打折、不团购、少外卖” 三不主义,是当下所有餐饮企业破局之道。从您服务的案例来看,品牌要践行这一原则并实现正向增长,核心是在哪一环?

余奕宏:核心是 “忘掉打折、团购、外卖”,回到餐饮最朴素的三个问题:顾客为什么来?顾客为什么再来?顾客为什么带人来?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流量与复购自然随之而来。

很多品牌做团购、打折的初衷是 “救生意”—— 堂食差就做外卖,客流少就搞打折,但这是 “饮鸩止渴”:全行业都打折,等于 “没有打折”,消费者会认为 “团购价才是真实价”,不仅没有获得感,还会因 “期待落差” 给出差评;全行业都做外卖,等于 “挤压利润”,外卖平台抽成、包装成本会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最终陷入 “流量吸毒”—— 生意不好就申请打折,流量下滑就改团购,陷入低价内卷循环。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早年做餐饮,核心就是想清楚了这三点。现在消费者虽购买力下降,但仍有分层:有人重价值体验、有人重情绪、有人重安全,品牌要做的是 “找到这群人,把自己的优势传递出去”—— 这时用短视频、直播是 “传递信任”,而非 “收割流量”,这才是差异化的关键。

04.您提出 “低毛利、中客单、高翻台” 的盈利模型正在替代传统高毛利逻辑。在实操中,这个模型对供应链效率、门店人效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哪些品类最适合这种转型,又有哪些潜在风险?

余奕宏:这不是 “某类品类的选择”,而是 “所有餐饮品类的必由之路”—— 因为当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但对品质的要求没降,企业必须通过 “低毛利让利顾客、高翻台提升效率” 实现平衡。

模型的核心逻辑是 “双向倒逼”:先 “让利顾客”,用 50% 的毛利替代过去 60%-65% 的毛利,意味着顾客能吃到 “更高品质的食材”(过去 35%-40% 的食材成本,现在可提升到 50%),从而激发复购;再 “倒逼效率”,从人效、时效、坪效、品效中挖潜,弥补毛利下降的空间 —— 比如海底捞推小火锅、做 24 小时营业,是通过 “拉宽时段” 提升时效;紫光园提出 “内卷一切”,是通过挖掘内部产能降低成本。

05.价格战已成为行业清场工具,您服务的品牌中,有哪些通过非价格手段实现突围的案例?

余奕宏:价格战分两种,一种是散户的 “乱打折”,没供应链优势、没品质支撑,只会“送死”;另一种是优秀企业的 “价值定价”,看似是价格战,实则是 “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高的价值”。

比如我有个上海学员做安徽菜 “皖荟”,原本客单价 100 元,我建议他涨到 110-120 元 —— 不是盲目涨价,而是用这个价格做出原本 150-200 元的品质,接住那些因消费力下降、从高客单价品牌流出的顾客。还有上海 “老鲜记”,原本客单价五六十元,我让他涨到 80 元以上,同时升级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一个月后业绩就上升了。

这不是 “往下卷低价”,而是 “往上卷价值”—— 消费者不在乎花 50 还是 80 元,在乎的是 “50 元能不能吃出 80 元的价值,80 元能不能吃出 100 元的价值”。现在全行业都在往下卷,反而让出了 “中高端优质供给” 的空缺,谁能满足这部分顾客,谁就能占据先机。

06.能否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您对餐饮品牌实现跨越增长的核心建议?

余奕宏:当下的 “跨越式增长”,早已不是 “千城万店、攻城略地”,而是 “聚焦单店、精准破局”,核心有两点:

第一,关店比开店更赚钱。把不盈利、濒临亏损、模型错误的门店果断关掉 ——2021 年海底捞关了 300 家低效门店,2022 年营业额和利润反而创新高;

第二,追求 “一店顶十店” 的单店利润最大化。不要再想 “一家店不赚钱,多开几家靠规模补”,现在市场只缺 “优质供给”,不缺 “一般供给”。把单店的复购率、翻台率、人效做到极致,让一家优质门店的利润抵得上十家低效门店,才是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 太二酸菜鱼过去五年每年开 100 家店,如今因单店模型被击穿,每年关 100 家店来止损。忘掉规模执念,聚焦单店盈利,才是当下的破局关键。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