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美食之黄馍馍、油馍馍(上)
唐博 · 2017-08-24 17:36:25 来源:红餐网 5438
陕北人吃的食品,往往带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那原材料,那制作方法,甚至那食用时的种种讲究,都和外地不一样。“黄馍馍、油馍馍”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也是陕北人最爱吃的两种,陕北人说起来时,眉飞色舞。西安城里有许多陕北人,包括陕北籍干部,他们从老家带来的食品常常就是“黄馍馍、油馍馍”。我母亲是陕北人,在世时最爱吃的食品就是“黄馍馍、油馍馍”。我的表弟从陕北到西安来时,也往往带着“黄馍馍、油馍馍”。
“黄馍馍、油馍馍”都是用糜谷制作的食品。陕北盛产糜谷,简单点说,用糜谷面制作的馒头就叫“黄馍馍”,制作的油糕就叫“油馍馍”。从最南端的县到最北端的县,整个陕北地区都不例外。
制作与食用糜谷面馒头与糜谷面油糕,有许多讲究,许多学问。
糜谷有两种,一种叫做硬糜子,加工后便是通常说的小米,多半用来煮小米稀饭;一种叫做软糜子,加工后叫作软黄米,制作“黄馍馍、油馍馍”就得要这种软黄米。也有将软黄米与硬黄米掺在一起制作的,如横山县的黄面馍就是新硬黄米和少许软黄米一起制作的。我们先说“油馍馍”,即油糕。在陕北,都是用软黄米做的油糕,却又有“软”、“硬”不同的分别。陕北北部,一般吃的是“硬”油糕;南部靠近关中的几个县,包括黄陵县、富县、宜君县,洛川县,吃的是“软”油糕。
所谓的“软”油糕与“硬”油糕,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硬”的厚,“软”的薄。有一个说法:甘泉以北的油糕是“鞋底子”,甘泉以南的油糕是“鞋垫子”。但这还只是二者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的本质的区别是,“硬”的在制作时没有发酵,软的经过了发酵。所以,“硬”油糕比较容易消化,可以多吃几个;“软”油糕不容易消化,虽然好吃,却切切不可以多吃。
“软”油糕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第一步是将软糜子碾磨并过箩,成为细粉。先去皮,用清水泡透,到能够以手搓成面粉状为原则,捞出沥干,再行碾磨成糜子粉,这时的糜子粉还较粗糙,要用细箩慢慢筛过。用清水浸泡,要掌握时间,若是时间太长,泡得过于粘糊,便不能上碾,不能过箩。一般头一天夜里浸泡,大约浸泡七八个小时;次日凌晨上碾。改革开放前,大多在乡村常见的那种石碾子上碾磨,或者套毛驴,或者人推碾子。如今大多改用小钢磨,方便多了,不过,这样的糜子粉群众普遍认为没有过去的好吃。
第二步是蒸糕。过程也不简单。先将准备制作“软”糕的糜面粉取出四分之一,用滚开水搅拌成稠糊状,摊到笼屉上蒸半小时。笼屉上须放笼布。再将这蒸过的四分之一熟糜面,与未经蒸制的四分之三生糜面均匀地搅合起来,盛入盆中,放到热炕上,盖上棉被,让它发酵。发酵后,再入蒸笼蒸熟,取出后晾一晾,到不烫手时,滚成仿佛手臂膀般条状物,让它凉透。这就是软糜子糕。
上述蒸制过程是十分讲究的,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那将四分之一糜面粉蒸熟的过程,叫做“蒸角子”。为什么?因为那生面粉半干半湿,能够在案板上堆作一个圆锥体,只须切掉一角,便是四分之一。
第三步才是炸油糕。将软糜子糕切成约半公分或更薄一些的片状,入油锅炸至黄亮后取出。此时的形状,就像一把梳子,上半部分椭圆。由于质地很软,用筷子夹在中间,提起来时,自然折合;本身带甜味,可以不蘸糖吃,也可以蘸糖吃或者加了蜂蜜吃。(文/何金铭)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陕菜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