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星巴克迷失,第三空间去了哪里?

傅飞扬 · 2025-07-21 10:10:04 来源:感受品牌 284

星巴克今年话题不断。

今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品牌信号:一是6月份主力产品下调了5元,这是星巴克有史以来第一次调价;二是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引多方竞购,估值数十亿美元;高瓴资本、KKR、方源资本等多家知名私募基金,华润集团与美团都参与了接触 ;三是中国市场的业绩不断下滑,2025 年第一季度已经跌到14%。星巴克在中国门店占据全球门店数的20%,却只贡献了全球9%营收和7%毛利。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魔力,为什么消失了?

一 品牌定位偏离??

上次台湾的高端训老师聊这个话题,他认为星巴克至少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星巴克过度重视数字化转型,APP线上占交易量31%,把咖啡师变成高效率的泡咖啡机器人,再也没有时间跟客人聊个两句。

其次,星巴克开始实施缩小店内空间,逐渐失去「第三空间」卖点,无法维持竞争优势。

第三,最大问题是推动数字转型却偏离品牌定位,推开原先支持的客人,而新客人忠诚度又不高!

他认为星巴克开启「外送」及「小店策略」,原本温馨的咖啡体验,逐渐被冷冰冰的数位取代,违背对消费者的承诺以及创办初心:「我们不是在卖咖啡,而是在提供一种体验。」

高端训老师从台湾市场的视角观察,认为星巴克的失利主要是偏离了“第三空间的体验”创立初心与品牌定位。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1989年的著作《绝好的地方》中提出。他将日常生活空间划分为三类:

第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

第二空间:工作场所

第三空间:介于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社交场所,如咖啡馆、酒吧、图书馆、公园等,具有非正式、自由、社交性的特点。

这一理论后来被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借鉴并应用于商业实践,使星巴克成为“第三空间”的典型代表,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馆。

星巴克是最早将“第三空间”理念商业化的品牌,通过木质家具、暖光氛围和咖啡文化营造非正式社交环境,让人们需要工作、独处或约会时,都会想到它。

它在中国二十多年,目前拥有8500多家门店。

曾经的星巴克,是代表着一个商业中心的门面担当的强势品牌,在招商中可以获得很好的入驻条件,但它的商业价值渐渐被它的门店数量稀释了。

二 迎合还是创新??

星巴克这些年来表现相对固化,对消费趋势的变化缺乏敏感,而在被指责后滞,调整策略时又过于表面,仅仅是对竞争对手的模仿,而没有真正提升核心价值。

当星巴克打出“非咖”的时候,只怕是滑铁卢的开始,否定了自己的绝对优势,到对手的优势地带去竞争——就像田忌赛马,用下等马去赛人家的上等马,无论价位还是成本,都没有胜算。

一个世界闻名的咖啡品牌,宣传”非咖“,这本身就是对产品价值的最大怀疑与最强反杀。

在这点上我同意高端训老师的观点,星巴克完全背离了品牌定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越来越媚俗。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

没错,消费者有更多元的口味喜好了,鲜果茶、奶茶、奶咖、小料混果茶、茶啤、精酿……市场产品层出不穷,它们都在抢夺即饮场景的消费者。

但是,坚持高品质的产品体验,主导品类市场的消费趋势;还是放下身段,叫卖【上午咖啡 下午非咖】 ,去迎合市场的消费变化?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命题 。

星巴克的决策者们,大概没有想清楚。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

相较于1999年星巴克进入北京的草莽时代,现在中国的饮品消费市场有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市场规模大幅增长,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也在不断演变。

曾经以第三空间著称的星巴克,历任CEO 都主张过的,“星巴克的使命是每一杯咖啡都要引发一起对话,去连接每一个社区”,空间体验感也在明显的下降。

星巴克的空间陈设这些年都没有多大提升,大部分门店由于跟商场签约周期较长,空间老化较为明显,加上为了坪效,桌椅摆放密集,每次去都感觉拥挤嘈杂,十分不适清淡。门店播放的音乐声与顾客的说话声混杂在一起,多数时候,并未能给人松驰优雅的体验。

比如我曾多次在星巴克请求店员调低音乐的声音,得到的回复都是“不行”。

网络上吐槽星巴克空间体验不好的,不在少数:

作为著名的第三空间品牌,星巴克丧失自身的最大优势 :”咖啡+第三空间“的标准话语权。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却日新月异。

比起国际大型连锁咖啡品牌,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些格调雅致、口感独到的小众咖啡馆,这些更在乎“个性与情调”的本土咖啡馆,更能获得城市咖啡爱好者们的青睐与口碑。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咖啡赛道”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咖啡连锁品牌涌现。

例如Manner全国直营突破2200家、Seesaw、M Stand500多家店、tims天好中国2025第一季财报,tims在中国共拥有1024家门店,覆盖全国84个城市……

作为连锁咖啡品牌的几个重要评估标准:咖啡质量、咖啡师水准、顾客服务、创新、氛围、食物和甜点质量、一致性(consistency);这些品牌与星巴克都不相上下了,甚至有些咖啡的品质更高。

三 被需求还是被抛弃??

真正的品牌,最大的任务是创造需求,而不是跟随需求——星巴克的“啡快“、”上午咖啡| 下午非咖”,本质上都是在跟随需求。

星巴克面对的真实课题,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再怎么扩张,也不可能再回到一家独大的辉煌时期。

这个时候是做广度,不停开店,推出非咖产品+降价策略来吸引泛消费者;还是做深度,在咖啡领域与空间体验上继续创新,去创造不可替代的体验需求?

梳理了一下星巴克现在面临的三大需求挑战:

第一大挑战,就是市场进入了即饮产品的全面大爆发阶段。奶茶店、咖啡店随处可见,在街头随时就可以买到一杯即饮饮品。蜜雪全球4万家店,瑞幸2万多家店,其他动辄几千家门店的品牌,比比皆是。

“低价+产品创新+效率”是这些规模化连锁品牌的核心优势,在这个领域,星巴克即使硬着头皮跟,也是跟不上的。

第二大挑战,是第三空间的综合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第三空间”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星巴克这样的咖啡馆,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场景:沉浸式娱乐空间、文化主题空间、情绪社交空间、复合业态空间……等等。

煮叶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验空间,喜茶·茶坊、奈雪茶院、tea stone也都是茶文化的生活美学空间开拓者;蔦屋书店则以生活方式提案者的成功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书店转型,他们也在提供第三空间的复合业态体验,比如苏州诚品图书销售占比仅30%,其余为设计工作室、手作工坊等,形成"知识+美学生活"闭环。

可以说,当前很多大型书店,集【音乐- 影视-咖啡–社交 -书-艺术品- 讲座-文创- 餐饮-活动】于一体,部分品牌已在体验维度远远超越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第三空间"(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社交休闲空间)概念被众多本土品牌借鉴和创新。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在文化嵌入深度上尤其不够,过去是领先于市场,现在是落后于市场。至少在大陆如此,后起之秀很多,可替代者很多,只是数十载品牌养成的消费习惯威力还在。

第三挑战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Z世代更倾向于能彰显文化个性的沉浸式体验第三空间,而非星巴克工业化的社交商务空间调性。

一位中年网友说,她的女儿和年轻朋友们见面,都不会约星巴克。

在星巴克进入中国的最初十年里,顾客群体相对小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虽然星巴克的消费者群体逐步扩大,但年龄层依然偏中年居多。

星巴克对年轻消费者的咖啡影响力不再。

现在的年轻人将咖啡视为日常刚需饮品,追求购买的便捷性和高性价比,把这类产品称之为“口粮咖啡”,他们之所以对星巴克不感兴趣,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上学时不喝咖啡,上班时瑞幸出来了。”

在小红书上,这一类消费者对星巴克咖啡的高频评价是:贵、太甜、不好喝。

另外一个行为变化是到到店消费比例在降低。一是许多人习惯通过手机App或外卖平台点咖啡,不必要去咖啡店才能喝到咖啡;二是因为街头即饮的茶饮咖啡店随处可见,手捧流行茶饮和朋友逛街,是年轻人的社交场景。

而他们的集中反馈,也是星巴克的空间体验感并不令人满意。

线下调研中,年轻人不去星巴克的原因如下:环境过于商务没有打卡欲望;咖啡不好喝,还没口味创新;没性价比;桌椅坐着实在不舒服;空调很离谱,冷的要命。

有一位年轻人说:“我觉得上海这边在咖啡店的还是退休叔叔阿姨多……”

对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得年轻者得未来。

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消费者不需要第三空间,而是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不再是消费者需要的。

我们希望星巴克有一次发自灵魂的拷问:你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去哪里了?

本文转自:感受品牌;作者:傅飞扬

感受品牌

11

文章

38899

阅读量

感受品牌:资深品牌自媒体,独到与深刻的品牌解读。主张“品牌是感受价值,营销是创造感受”。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