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餐厅是如何诞生的?
· 2021-12-15 09:25:24 来源:广州日报
一个中职毕业生本可以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却毅然创业,连续坚持八年,直到今天在广州开出了两间粤式茶餐厅,其创始团队和员工一半以上来自于同一所学校。这些经历背后藏着怎样艰辛的成长曲线?职业教育要如何为学子创新创业做准备?最近,本报记者探访了这家“网红”餐厅和其毕业的职业学校,试图找寻一些答案。
“网红”餐厅 不要小看“小细节”
周一上午11时20分,位于广州海珠城的某餐厅已经人声鼎沸。在点评网站上,它是新晋“网红”,评价集中在“分量大”“口味赞”“服务好”等。曾经历创业长期低潮的王宇星,此时此刻十分自豪,“受到关注是好事,但我不想只做网红,要可持续发展,网红店更多靠装修风格取胜,生命周期很短,我们不可能隔三差五装修一次,从感官到体验就是普通的茶餐厅。”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成为“网红”也会带来动力,要求他们把服务抓得更细。比如,有个阿姨提出“你们要醒目点”,就因为桌面没有摆放牙签,而是需要客人自己去拿,针对这个小细节,团队专门开会进行研究,“不要小看每个客人多花几秒钟,一天下来就造成巨大的时间浪费,我们能做的就必须马上落实”。
身为创业者,王宇星善于顺应形势调整经营策略,2018年,餐厅刚创立,他和搭档经常随身带着面包和矿泉水跑市场问价格,去过无数街边小吃店尝味,也跑到米其林上榜餐厅“偷师”,博采众长之后推出兼容并蓄的菜单,“我们之前做过蛋糕店、茶饮,后来转到了茶餐厅,它包罗万象,可以保证一定容错率,餐厅有干炒牛河这道菜你不会觉得很违和”。
广州的餐饮行业竞争格外激烈,他执意打造高“性价比”以征服食客,“来吃饭的人各式各样,他们就在乎好不好吃,很纯粹,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味道和服务里,希望客人能开心,留下欢声笑语的回忆”。
遇到困惑
他第一时间找老师
创业八年,团队从3个人增长到超过60个人,王宇星如今能用调侃的态度谈及最初的艰辛,“我们就像没头苍蝇,没钱也没人,碰壁很多次,直到慢慢熟悉市场的游戏规则”。那段时间,他们用书包把食材背回来,不舍得花钱打的士,连书包都背烂了两个。
王宇星创业初有成效,除了自身努力和家人支持,也与老师和学校的帮助密不可分。在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烹饪与健康系主任马健雄的记忆中,王宇星在校时聪明睿智,很有自己的学习想法,上实操课会主动寻求答案,有发展潜力。不安分的他没多久便辞去花园酒店西餐后厨的工作,开蛋糕店、茶饮店,“我称呼马老师为先生,他‘亦师亦友’,对尚未成年的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遇到困惑、瓶颈时都能给我提供有用的意见,或者介绍资源给我”。
有意思的是,王宇星在招聘员工时尤其喜欢母校的毕业生,现在团队中有过半都是校友,“创业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需要集体协作,如果我熟悉每个人的处事风格、基本素质,大家才能配合得更好。”也由于这种相对亲密的员工关系,在管理上他更为包容和人性化,强调组织认同,交流中会更注重直截了当解决问题。
每个岗位
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马健雄认为,师生互动重点不在于产品定位、商业模式,而更聚焦于“沟通”。
其实,才20多岁的王宇星要跟员工、管理层做大量沟通并不容易,需要借鉴前人经验,“我教过他们餐饮管理、厨房管理,曾经在企业做了十多年,所以他遇到困难会来问我,我竭尽所能会去探讨,最后的决定由他做出。”马健雄说。
创业加速改变了一个人。王宇星以前是个蹦蹦跳跳、爱玩的男孩,现在沉稳成熟很多,马健雄心里很欣慰,“他的成功不是必然,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蛮让我惊讶的,中间的转型跨度很大,一定经历了很多思考,值得其他同学学习”。中职生拥有扎实的技能,但年龄比一般本科生、高职生小,在企业管理、处理人际关系上有所欠缺,在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他提醒学生在学好技术之外,利用空余时间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等积累准备好再创业,这样保险系数会更高。
“老校长说过,我们既要有人造原子弹,也要有人煎荷包蛋。”马健雄希望,职校生应该脚踏实地历练本领,将来无论创业还是就业,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最终凭借一技之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进服务业,其实每个岗位都有闪光点和价值,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对自己的母校,王宇星心怀感恩,“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不要浪费大好光阴,多学点东西一定有用。”
热门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