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平台里的餐饮老板:何时跳出这血汗游戏?
余奕宏 · 2025-07-10 09:21:14 来源:门头战略余奕宏 752
凌晨三点,老张又一次被噩梦惊醒。梦里,他站在自家小餐馆的收银台前,无数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可每张订单上的金额都在不断减少,最后竟变成了负数。醒来后,他苦笑着摸出手机,熟练地打开几个外卖平台的后台,开始调整今天的新活动——这已经是他这周第三次修改满减规则了。
这不是老张一个人的故事。在中国数百万餐饮从业者中,有太多像老张这样的"数字囚徒",被平台规则驯化成了一台台精于计算的"补贴机器",却渐渐忘记了开餐馆的初心——为人们提供美味的食物和温暖的体验。
被平台驯化的"数字囚徒"
打开任何一家餐饮老板的手机,你都会看到至少三个外卖和点评类APP。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体系:满减梯度、折扣力度、会员红包、新客专享...这些规则不仅复杂多变,而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让餐饮人深陷其中的"数字迷宫"。
"我们店现在有'满30减12''满50减20''满80减30'三档活动,"在北京经营川菜馆的李老板向我展示他的后台,"但你知道吗?平台还会根据用户的不同,自动叠加各种隐形优惠券。有时候顾客实际支付30元,我们到手可能只有18块。"
更令人焦虑的是,这些规则几乎每周都在变化。上周还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周可能就因为平台算法的调整而失效。餐饮老板们不得不像炒股一样,时刻盯着后台数据,随时准备调整策略。
"我大学学的是烹饪艺术,现在却成了'补贴策略师'。"在上海经营本帮菜馆的王女士苦笑道,"每天花在计算各种优惠组合上的时间,比研究新菜品的时间还多"。
账本里的"数字迷雾"
如果说制定营销策略让人焦虑,那么对账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多位餐饮老板向奕宏描述了相似的经历:明明后台显示订单不少,月底结算时却发现利润薄得可怜。
在成都开火锅店的赵老板说,平台的对账单就像天书,服务费、配送费、推广费、佣金...各种名目的扣费项目多达十几项,而且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按比例抽成,有些按单固定收费,还有些是阶梯式收费。
更令人困惑的是,很多费用并非明码标价,而是隐藏在复杂的算法背后。广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饮老板分享了他的发现:"我们做过实验,同样的订单,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下单,平台收取的费用竟然不一样!后来才明白,这是平台的'动态佣金'机制。"
这种不透明性导致很多餐饮老板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就像在和一个不露面的庄家赌博,"老张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把会被抽走多少钱。"
被遗忘的"真实需求"
在这场数字游戏中,最大的输家或许是餐饮业最宝贵的资产——顾客关系。当老板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平台规则上时,谁还有时间去关注顾客的真实需求?
"我现在对顾客的了解,全部来自平台后台的那些数字:复购率、客单价、好评率..."杭州一位烘焙店老板坦言,"但我已经很久没有和顾客面对面交流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我们的产品,也不知道他们真正的期待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平台规则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餐饮业的经营理念。为了迎合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很多餐馆不得不设计专门的外卖菜单——分量更少、成本更低、更适合拍照的"平台特供版"。
"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影响口味和品质,但没办法,"西安一位面馆老板说,"不在价格和视觉上做文章,平台根本不给流量。最后吃亏的还是顾客,他们花同样的钱,吃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差。"
还有大量的餐厅被平台的城市经理劝说要上折扣套餐,且不低于七折,说这样就可以给到流量。一家餐厅的流量居然来自于七折套餐,想想都荒唐。当所有人都上七折套餐时,就等于没有折扣套餐。
我们每一家餐厅不把真实的实惠给到会员,却无差别地给到所有顾客,那么老老实实办会员卡的顾客,岂不成了冤大头。
寻找出路:从"数字囚徒"到"体验创造者"
面对这种困境,越来越多的餐饮人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一定要被平台牵着鼻子走?有没有可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
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突围。有的餐馆开始建立自己的会员系统,通过企业微信等工具直接触达顾客;有的则回归堂食体验,用独特的空间设计和服务细节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还有的尝试社区化经营,深耕周边三公里的固定客群。
"我们砍掉了所有平台上的满减活动",我们磨店会大多数会员都在坚定地执行"不打折、不促销、不团购"的三不主义。坚决地把省下的补贴成本用于提升食材品质和服务培训,回馈真实的老顾客、真会员,刚开始的两个月订单确实下降了,但三个月后,他们积累了一批认可理念的忠实顾客,现在生意反而更稳定了。
重拾餐饮的初心
餐饮业的本质是什么?是提供饱腹的食物,还是创造愉悦的体验?当我们在平台规则的迷宫中越陷越深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反而被遗忘了。
北京的梁姐给我看了一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年前她刚开张的小饭馆,只有八张桌子,每张桌子旁都坐满了笑容满面的食客。那时候虽然赚得少,但每天晚上打烊时,看着干干净净的碗底和顾客满意的笑脸,心里特别踏实。
或许,餐饮业的出路不在于更精妙地玩转平台规则,而在于重新找回这种踏实感——把顾客当作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非流量数字;关注真实的用餐体验,而非虚假的销量排名;建立长久的情感连接,而非一次性的补贴交易。
平台只是工具,不该成为主人。当越来越多的餐饮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勇敢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时,这个行业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灵魂。
平台的"阳谋":以引流之名,行垄断之实
平台总是打着"帮商户引流"的旗号,声称能带来更多顾客、提升曝光度。但事实上,它们真正的目的是把消费者牢牢绑定在自己的生态里,让用户养成"吃饭先看平台"的习惯。
当消费者习惯了在平台上搜索优惠、比价下单,餐饮门店就彻底沦为平台的"血汗供货商",失去了独立获客的能力。
最终,平台不是在帮你引流,而是在帮自己引流。
当用户打开外卖APP,第一眼看到的是平台的满减活动、会员红包、限时折扣,而不是你的店名、你的招牌菜、你的品牌故事。久而久之,消费者不再记得"我要去某某餐厅吃饭",而是"我要看看哪个店今天折扣最大"。
除了那些自带流量的大品牌、大连锁,中小餐饮店在平台上几乎变成了没有姓名的"无家可归的孩子"——你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填充平台的SKU(库存量单位),让平台显得更丰富、更"万能"。
更可怕的是,平台并不希望你真的拥有自己的忠实顾客。它们更希望你持续依赖它们的流量,不断购买它们的竞价排名、推广位、流量包。你越依赖平台,平台对你的控制就越强.
最终,你的利润被层层抽成,你的顾客被平台"私有化",而你,只剩下越来越薄的利润和越来越焦虑的日常。
这不是商业合作,而是一场温水煮青蛙的垄断游戏。而你勇敢地按下"stop停止键"才是你正式走上经营餐饮的正规。
餐饮老板,没有人(平台)可以困住你、绑架你、困住你的是你的胆怯与习惯。
本文转自:门头战略余奕宏;作者:余奕宏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