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陕西美食: 从“饼出三辅”说起(下)

唐博 · 2017-03-18 11:21:26 来源:红餐网

接上:陕西美食:面条——从“饼出三辅”说起(上)

再次,biang字折射出秦人统一六国时的景象。一是biang有“心”“马”“刀”或“戈”字,传递了秦人统一六国时,齐心协力,尚武爱马,善使刀戈的秉性和忘生轻死、勇武刚猛的精神;二是歌谣中都有“坐车游咸阳”一说,这自然使人想到秦在统一六国后,采取“徒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作六国宫室于咸阳北阪上”等措施,促使咸阳成为最繁华城市的盛景和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新制度,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东通燕齐,南至吴楚”的驰道,人们要去游逛咸阳的盛景,当然是坐车了。

第四,biang字读音同三秦方言一脉相承。关中方言咬字重、音节短、响亮而浑厚。biangbiang面因具有筋韧光滑的弹性,两手伸起一条面,双臂舞动,用力在案板上甩击,发出的音响与biangbiang面的音调十分相似,充分展现出秦人高亢嘹亮的固有特征。

从以上文化信息的揭示中,我们清楚地看出,biang字歌谣的由来肇始于秦代,它既倾注了秦人无限的智慧,也昭示这种具有浓郁秦代风韵和鲜明关中地方特色的biangbiang面,只能产生在秦时的关中地区,而不是别的任何朝代和任何地方。

如果说用民间歌谣来论证面条问世于秦的理由尚不充分和有力,那么,我们还可从有关文献和部分考古文物中得到必要的验证。

众所周知,作为面条优质原料的小麦,最迟于周朝已在中国栽培。《诗经》中不只有“麻麦幪幪”,意既麻和麦子长得盖满了田野,也有“贻我来牟”,《说文》谓“来”指小麦,“牟”指大麦。再者《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所说的麦穗结构就是小麦。“得时之麦,梗长而穗黑,其粒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糕而赤色。”大麦穗多是六棱的,籽粒排列成明显的三行,如果是大麦,应当说是三七以为行。小麦穗在正面看不到明显的行列,在侧面看,则成二行,所以“二七以为行”,显然这是指小麦而不是大麦。“赤色”,特指关中传统“紫麦”。不过,更为重要的是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在毫县钓鱼台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小麦籽粒,测定显示为公元前620±135年,大体相当于春秋时期。可以肯定地讲,这是我国周代栽培小麦的实物证据之一。另据《遗传与育种》讲“考察发现,在我国西南和西北高原上生长一种具有典型野生性状的原始小麦。”这表明中国是小麦由野生驯化培育的最大变异中心之一,自然也是裁培小麦的起源地之一了。只是小麦没有粟米耐旱,且不适合粒食(周公“一饭三吐哺”,大概指的就是麦粒经蒸熟后的“麦饭”仍然难嚼难咽的事),所以,小麦要成为主要作物和由粒食转变为粉食,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释名·释饮食》谓“饼为溲麦面,则饵为溲米粉可知。”人们十分清楚,古时候做饼饵食品,除石臼外,还必须有将小麦和稻谷磨成面粉的石磨。那么,石磨又是何时问世的呢?《说文》讲:“硙,磨也,从岂声,古者公输班作硙”。公输班是春秋时人,石磨是不是公输班发明的,现在尚难确证,但1965年在秦国原都城栎阳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战国前期)的石磨(磨齿由中心向外呈辐射形状,同近代石磨很相似)则是确定不移的事实。这一实物遗存的出现,为战国时将小麦等谷物磨成面粉得到了确切铁证。何况,在此之前的战国初期,“饼”字已出现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耕柱篇》就有“一人在此……食不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而盗之,日舍余食”的记载。文中虽未说明是什么样的饼,可按“饼为溲麦面”来看,《墨子》中的饼,就是小麦面粉制作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75年出土的《秦墓竹简·仓律》(关于粮食的法律)中有“麦十斗,为麦商 三斗”的记述。(麦商,是麦麸中杂有面的名称)意思是十斗麦在加工成面粉时,可以出杂有面的麦麸三斗,其余七斗自然是粘性较强的细面粉了。作为咸阳帝国的秦朝政府,能将面粉加工放入大一统的法律条文明确记载下来,足见其小麦制粉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抑或表明它是关中地区小麦制粉实践的总结。可以想像,有了粘性较强的小麦面粉再来制作面条等,不仅是很容易的事,其面食品种也不会是个别的,当是颇为丰富多彩了。

综前所述,无论是史籍文献的记述,或是民谣传递的信息,还是考古文物的佐证,都使人深信,秦代关中地区就是中国面条发祥地是毋庸置疑的。那种认为“古书里的麦是大麦,小麦制粉及面食技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来的”或“东汉以后从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岐山臊子面始于周文王”之说,则也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杜撰,更是不值一驳的。(文/王子辉)

注:本节内容为2011年“陕西面食文化研讨会”上讲演稿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陕菜专栏

102

文章

292318

阅读量

中国陕菜网专注于陕菜的挖掘与开发,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边开研讨会、出版书籍,奠定陕菜的理论基础;一边举办“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动,进行实际推广。两者结合诞生了陕菜网的各类专栏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记录感悟陕菜的发展历程,如暖阳驱散浮云,渗透人心。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