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陕西美食之葫芦头飘香古城(上)

唐博 · 2017-07-24 17:19:25 来源:红餐网

三秦大地的饮食怪,不只有“锅盔像锅盖”、“面条赛腰带”、“辣子是个菜”,葫芦头泡馍也是陕西的又一怪。

单听这名字准以为是用棚架上生长垂吊的葫芦做的泡馍,即使身临其境亲口品尝也恐怕难得其解。

大凡爱钻牛角尖的人,第一次吃葫芦头泡馍时,左看右看也看不到葫芦的“头”在哪里?快吃慢吃也未吃出那植物葫芦的味道是什么?所见所吃除烙馍的馍块外,就是粉丝和猪肠。因不甘于吃的“名不正言不顺”,便请教店家。

店家说:“猪大肠头也叫肥肠头,长约一尺,煮熟收缩后很像葫芦,咱陕西人习惯用形象比食物,把像葫芦的肥肠头与馍一起泡煮,不是就叫葫芦头泡馍了!”经此一说,也倒似“怪”不怪了。

不过还听到又一传说,葫芦头泡馍的前身是以肠肚为主的“猪杂糕”,源于唐代长安城。

药王孙思邈一天到长安东市一家小店去吃“猪杂糕”,觉得又臊又腻,问及店家,方知烹制不得法,便告知窍道,并将随身携带的去臊减腻增鲜的味料连同装料的葫芦赠给店家。

从此,肠肚一改旧貌,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主感激孙思邈,特将所赠葫芦视作“吉祥”之物高挂门首。渐渐,“猪杂糕”的名字湮没无闻,“葫芦头泡馍”的艳名不径而走。

诸如此类传说看来实难考证,千余年前的事很难说清楚了。

不过,葫芦作为“吉祥”之物,也并非空穴来风。古人围绕葫芦自身生长饱满、籽多,既能吃,又能用,还可入药,济世救人的美德,早被演译成中华吉祥文化文化核心——五福观念的重要象征,加上中华民族文化习俗中善用谐音的有趣现象,葫芦与“福禄”字音相似,故将大肠头泡馍说成是葫芦头泡馍,也是合乎情理的。

可还是不明白,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肥肠头和烙馍吗!为什么竟会变成三秦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后来琢磨,搞艺术的人最爱在看似乎平常的事情上做大文章,烹饪艺术同理。

肥肠头和烙馍,尤其烙馍是主产小麦的三秦大地最平常不过的食物,秦厨硬是抓住这最平常不过的食物大做文章,在吃的方式上花样不断翻新,甚至可说极为考究。可单吃,也可与其它物料配着吃;可炸着吃、炒着吃、烩着吃、拌着吃、蘸着味料吃和泡着吃。

既使“泡”着吃,又分为羊肉泡馍、牛肉泡馍、红肉泡馍、羊血泡馍、猪肝泡馍、葫芦头泡馍等丰富多彩的品目。乍听,葫芦头与其它泡馍的“泡”似乎一样,细看,又有一些区别。

像羊肉泡馍的“泡”,是将掰好的馍与羊肉放在炒锅内用汤煮泡,葫芦头泡馍是将掰好的馍与葫芦头放在海碗中用滚汤浇泖。这煮泡和浇泖的细微区别,不只拓宽了秦地吃馍的花色品种,还为秦人增添了新的饮食审美情趣。(文/王子辉)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陕菜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陕菜专栏

102

文章

292178

阅读量

中国陕菜网专注于陕菜的挖掘与开发,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边开研讨会、出版书籍,奠定陕菜的理论基础;一边举办“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动,进行实际推广。两者结合诞生了陕菜网的各类专栏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记录感悟陕菜的发展历程,如暖阳驱散浮云,渗透人心。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