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食蛇者说

茅道 · 2017-04-13 18:22:27 来源:红餐网

按:昨日赴湘潭宅里香打尖,老李客气,硬菜上了不少,其间便有这份儿热辣鲜香的口味蛇。蛇之外观,着实有些可怖,更别提将之入馔下肚了,如此也便成全了你我这般混不吝的粗野之人,好吃啊!

老谢请我吃蛇。斤多重的菜花蛇,剥皮斩段,油爆后以蒜子、辣椒、卤汁焖之,正是湖南人惯常的口味做法。坦白说,味道平平,卤的时间不够,是以不能入味,而且勾的油芡也不到家,视觉效果大打折扣。

老谢是老朋友了,不必太过拘谨地照顾脸面,是以和盘托出我的不满,并建议以青椒焖之,既降低食材成本,又可在口感上扳回一局,因为菜花蛇肉质较粗,且鲜味不及眼镜蛇等毒蛇,只有在火候上下足功夫才有胜算。老谢亦从盘中拈起一块送入口中,并对我的想法深表赞同。

湖南人吃蛇惯用青椒焖或者以口味手法烹之,讲究点的会拿来熬汤,据说有明目祛湿之奇效。不过,这点儿伎俩在广东人那里就完全拎不上台面了。

广东人吃蛇的历史源远流长,成书于西汉年间的《淮南子》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无用。”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广东人就钟意吃蛇了,时至今日,这种爱好更为发扬光大,鄙人曾在广州客居三年,常见饭堂酒馆当街宰蛇,做法就更为五花八门,可椒盐,可白灼,可清炒,可红烧,亦可酿蛇脯、涮蛇片,更可拆丝做成蛇羹,总之,你能想到的任何烹饪方式,广东人都能在一条蛇上给你完美演绎。

当然,对于广东之外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吃蛇仍然是一件比较考验勇气的事儿。我曾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一张吃蛇的照片,收获的大部分评论都是表示惊诧和恶心,在他们看来,蛇这玩意儿看着就已经够恶心了,又如何能将之囫囵下肚?

这是纯从观感而言。还有些则认定蛇是有灵性之物,贸然食之恐将招致祸患。唐鲁孙记旧时的职业捕蛇人,入山之前必拜蛇神庙,蛇神会托梦给某人今年能捕多少蛇。捕完蛇下山,众人要将各自所捕的蛇汇拢一处,数量必与蛇神托梦之数吻合,倘有人暗中藏匿,必有人死于非命。天诚蛇馆的掌舵人花和尚老朱,治蛇馔十数年,闲聊间也曾说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蛇相关的一些灵异事件,颇有些怪力乱神的意思在里面。

恶心也好,恐惧也罢,所幸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吃蛇,也给我等嗜蛇之人留了条后路——有吃蛇的这个市场存在,厨行中人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面目可憎的长虫变成一锅香喷喷的美食。

蛇肉味鲜,近鸡肉,肉质却比鸡肉更为细嫩,在中医论者看来,兼有行气活血,驱风祛湿,化痰止咳及明目强肝的神奇作用。更有些店家,笃信“以形补形”的传统,从蛇之外形得出壮阳滋肾的结论来。

关于这个传统,其实也是事出有典的。《全辽史》载,辽道宗耶律洪基妻萧观音与伶人赵惟一通奸,大臣耶律乙辛撞破,还写了一封奏状呈上。奏状言:“登(指告密人名)时当值帐,不复闻帐内弹饮,但闻笑声。登亦心动,密从帐外听之。闻(皇)后言曰:‘可封有用郎君’。惟一低声言曰:‘奴具虽健,小蛇耳,自不敌可汗真龙。’(皇)后曰:‘小猛蛇,却赛真懒龙。’此后但闻惺惺若小儿梦中啼而已……”

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再猛的小蛇也得全须全尾儿才符“以形补形”之效,市面所售蛇馔,大多斩为蛇段烹制,又当何以处之?

不过,这个悖论在蒲松龄的老乡那儿完全不成问题。《聊斋志异》里有篇《蛇癖》,详细记述某人的吃蛇方法,正合“以形补形”之论。这里暂且当回文抄公,全文录下,诸位欲壮阳滋肾的达人自可一试:

予乡王蒲今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啖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得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噬其头,尾尚蜿蜒于口际。

衡阳名店“三菜一汤”出品的口味蛇,我一个人都能吃小半盆,尤爱蛇皮,韧而入味,美!

本文作者茅道(微信:yzhy83),红餐网专栏作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茅道

10

文章

30834

阅读量

媒体人,美食专栏作家,专注餐饮品牌文化植入及菜品设计定型。个人微信号:yzhy83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