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下去,汉堡王就要平庸死了!
道哥 · 2025-05-27 09:12:22 来源:什么值得加盟 1766
道哥王新磊认为,衡量一个“品牌活性”有三个指标:消费者口碑、行业口碑和供应链口碑。
以此为坐标,小品牌需要做消费者口碑,而大品牌需要发力行业口碑。但是汉堡王在大陆市场就像一个“哑巴”。再这样下去,汉堡王必将平庸至死。
平庸化,让汉堡王丢掉了“王冠”。
面对浩瀚的大陆市场,2C+2B的声量过小,注定了汉堡王的没落。
更值得深思的是,像汉堡王一样,外资餐饮的“傲慢”和“路径依赖”,让它们无法正确认识大陆市场。这其中包括那些已经退出大陆市场的外资品牌,以及狼狈落魄的台资和港资品牌。
丢掉王气的汉堡王
丢掉王气的汉堡王,连战略机会都看不见。
去年底,“鲜肉汉堡”春光乍现。
在郑州,沙朗阿甘已经拿到了奈雪的投资;在西安,魏家凉皮推出了鲜肉汉堡品牌“魏斯理”;还有麦当劳前高管进来“搅局”。一时间,让人恍惚有一种错觉——鲜肉汉堡到了高光时刻。
可惜啊可惜!如果大家把“鲜肉汉堡”的声量一起做大,市场或将迎来一些变革机会点。遗憾的是,沙朗阿甘、魏斯理缺乏战略思维,一脸“小家子气”,还装逼得不行。
更可惜的是,这原本利好汉堡王,结果汉堡王不仅缺乏战略眼光,更失掉了王者之气,在大好的市场机会面前,默默无闻。
以至于当下,“鲜肉汉堡”竟然没有一个品牌敢于担当“领头羊”,却都幻想着要闯出一片天。真是匹夫之勇。
何以至此?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平庸表现,是多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尽管中国市场整体对餐饮消费需求旺盛,但汉堡王在战略定位、本土化、运营管理及市场竞争中屡屡错失机遇,导致其身陷泥沼,无力自拔。
谁“阉割”了汉堡王?
汉堡王,原来是一个有趣的品牌。
我认识它,就是从它和麦当劳的竞争开始的。这两个“戏精”用广告互相挤兑,赚取了海量的流量,并且成就了广告史上的一段佳话。
比如2002年的汉堡王广告,锋芒毕露直指麦当劳——内容是麦当劳叔叔偷偷溜进汉堡王买东西吃。
比如有一年的万圣节,汉堡王就在店面上做了一套鬼怪装扮:麦当劳。
麦当劳也会忍无可忍,做出一些反击。比如贴出告示,“你选择由(汉堡)王服务,还是被当成王服务?”
不过这则告示很快就被汉堡王在旁边怼了回去:“真火炭烧都不会还烤个啥?”以此嘲讽麦当劳的汉堡都是油煎的。
两者斗争最精彩的,就是麦当劳的一则暗示“麦当劳比汉堡王更亲近”的广告——内容是告示牌上汉堡王路途遥远,而麦当劳近在咫尺。
翻看汉堡王和麦当劳的缠斗,就像在观看一部最激情澎湃的广告营销大片,一路火花带闪电。
这种争斗更是屡屡破圈,就连没有汉堡王的地方,也有很多人知道汉堡王。
遗憾的是,这只是在国外。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汉堡王就像被“阉割”了,“国王”变成“太监”。
曾经那么野的汉堡王,自进入大陆市场至今,在庞大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声量。此时此刻,要不是在看道哥的这篇文章,你或许都不会想起汉堡王。
那么,是谁“阉割”了汉堡王?
答案当然不能简单归于某个资本方,而应归于一种思维方法——外资餐饮的“傲慢”和“路径依赖”,让它们无法正确认识大陆市场。它们觉得汉堡王是一个很牛逼的品牌,消费者应该仰视。
事实上,这是在作茧自缚。
而同时期被市场边缘化的,还包括那些已经退出大陆市场的外资品牌,以及狼狈落魄的台资和港资品牌。
不管卖给谁,汉堡王都要强化品牌认知
尽管把汉堡王做成这个熊样子,但是我还是相信,汉堡王的管理层会很容易原谅自己。因为他们最强大的借口就是——汉堡王2005年才进入中国,比肯德基(1987年)、麦当劳(1990年)晚了近20年。
事实上,这真的只是借口。
道哥王新磊认为,入局过晚并不是汉堡王失败的理由。不去强化品牌认知,抢占消费者心智,才是其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一、汉堡王本土化策略失败
1.产品定位模糊
早期汉堡王主打高价牛肉汉堡,但未能像肯德基(老北京鸡肉卷)或麦当劳(麦辣鸡翅)推出标志性的本土化产品。尽管后期尝试推出低价套餐(如“9.9元国王日”),但力度不足且营销声量有限,难以撼动消费者心智。
2.定价策略矛盾
长期维持高价策略,客单价(28.49元)高于麦当劳(27.57元)和本土品牌(塔斯汀18.74元),既无法吸引下沉市场,又在一二线城市被精品汉堡品牌(如Shake Shack)挤压。
3.品牌认知模糊
消费者对汉堡王的印象长期停留在“火烤牛肉汉堡”,但这一特色既无法与精品汉堡Shake Shack竞争,又难以形成大众化记忆点。
4.营销策略失效
相比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或麦当劳的联名营销(如猫窝周边),汉堡王的促销活动声量不足,且缺乏社交媒体话题性,导致年轻用户流失。
二、运营困境:加盟体系崩溃与成本失控
1.管理失当
早期由土耳其TFI集团运营时,汉堡王过度依赖特许经营模式,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需求反应迟缓。例如,2012年后的快速扩张忽视了门店质量,导致加盟商矛盾激化。
对比麦当劳2017年引入中信资本后加速本土化(如更名“金拱门”),汉堡王直至2025年才收回经营权并尝试调整,错失了关键窗口期。
2.加盟商矛盾激化
2024年,福建、安徽等地加盟商大规模关店,指责汉堡王存在“霸王条款”、食材质量差、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例如,福建某加盟商因销售额下滑60%退出,导致当地7家门店关闭。加盟商利润空间被低价促销进一步压缩,形成恶性循环。
3.下沉市场拓展失败
作为迟到中国大陆市场20年的品牌,汉堡王仍然采用旧的加盟方法,在全国撒胡椒面式扩张,最终没有形成品牌高地。
4.供应链与成本管理短板
有加盟商吐槽:“品牌方送来的很多蔬菜都是不新鲜甚至腐烂的,有的西红柿都发霉了,冻肉饼送过来很多都稀碎了,就连送来的巧克力都是临期的。”
汉堡王如何自救?
2025年,汉堡王母公司RBI收回中国业务控制权后,启动了“三步走”策略——
1.直营化与资本增资:注册资本从4.1亿美元增至4.6亿美元,试图通过直营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2.本土化战略调整:任命中国籍高管,探索低价套餐和“云厨房”模式;
3.寻找新合作伙伴:与笛卡尔资本等洽谈,试图复制Tims咖啡的成功经验。
然而,这些措施仍面临四大挑战:品牌重塑需要时间,加盟商信任修复困难,下沉市场需平衡价格与品质,市场竞争格局已高度固化。
若无法在2-3年内实现突破,汉堡王可能沦为外资品牌本土化失败的典型案例。
汉堡王该如何自救呢?
关键要认清核心问题:汉堡王的平庸,本质上是战略迟缓、运营僵化与市场竞争失焦的综合结果。
因此,第一步是对内:用数字化来统筹组织,提高效率和品质;第二步是对外:强化品牌认知,而不是打价格战;第三步是优化加盟体系。
道哥王新磊认为,汉堡王的教训警示外资品牌:本土化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前提。在“卷价格”“卷创新”“卷下沉”的中国餐饮市场,缺乏敏捷反应能力的品牌注定被边缘化。
(本文转载自:什么值得加盟)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