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独家全面解析:呷哺呷哺转型之路到底走得如何?

依晴 莫非 · 2018-06-02 22:03:07 来源:红餐网

转型之路饱受质疑,呷哺呷哺的扩张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近日,呷哺呷哺(以下简称“呷哺”)一不小心被推上了舆论风口,多家媒体转载了一篇名为 “呷哺遇转型之困,高端品牌湊湊餐厅去年亏2490万”的文章,迅速引起了业界关注。

加之同类型品牌海底捞的上市话题,媒体对于呷哺财报的种种解读,一时间事件不断发酵,矛头直指呷哺。

大多数人的质疑声集中在了这几点上:

呷哺翻台率下降,难道是客流量在流失?

湊湊亏损,呷哺靠子品牌转型不成功?

北京、上海门店变少,经营出问题?……

记者翻看呷哺2017年财报发现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质疑,主要因为财报中的几项数据:呷哺餐厅翻台率由2016年的3.4%降至2017年的3.3%;湊湊餐厅的收入仅占呷哺总收入的3.2%,所产生的经营亏损达到2490万元;呷哺去年在北京、上海的门店数量比2016年分别减少了3家、4家。

△呷哺门店图

呷哺财报所透露出的数据信息是否被“误读”?回顾呷哺这些年在转型升级方面所做的功课,其实不难找到答案。

01 消费升级的“小火锅”

消费升级的到来,让整个餐饮行业格局发生了改变,餐企的定位和战略方向也纷纷调整转型,呷哺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的“快火锅之王”,如今却要想着如何由“快”变“慢”。  

其实早在2016年下半年,呷哺成立18周年之际,董事长贺光启就曾宣布,正式启动“呷哺+品牌升级计划”。他们提出要把呷哺快餐品牌的“快”属性去掉,转向以“休闲”为主导的餐饮属性,以此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呷哺升级门店

这一次升级,VI方面,呷哺拿掉了logo原先的黑色边框,保留明亮的橘色,延展空间更开阔,契合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自由精神。餐厅环境上开始改用更具质感的元素增加品质感;增加散台、调低了吧台餐桌的高度,改善用餐舒适度;增加了自助式调味台;升级产品,加入世界范围的高档食材;引进正宗的台式手摇茶等等。

随之2017年,呷哺位于上海的日月光门店又再次升级。风格变得更加简约且富有中式文化底蕴,偏向“新中式禅风”,除了之前的升级落地外,器皿、服务等细节上更加用心和考究。

到了2018年初,呷哺的门店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进驻武汉市场时,他们甚至开出了千平方米的大店。

一切都是在变“慢”的节奏。  

那慢下来的呷哺会发生什么变化?

红餐网(微信号:hongcan18)记者发现,由于门店环境、氛围、服务的提升,顾客的停留时间变长。在呷哺升级门店中,人们不再把这里单纯作为一个快餐店进食,以前的1-2人的群体开始变为4、5人等结伴就餐。

△在呷哺消费的顾客

并且也因为时间拉长,门店的消费升级作用下,呷哺人均消费也有了小幅度的提升。从2016年的47.7元到2017年的48.4元,这也就意味着仅仅依靠这一项,呷哺一年增加收入近5000万。有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人均消费有望继续提升。

翻回到上面所提到的关于翻台率降低、客流流失的问题,其实也就并不存在了。事实上,从2017年呷哺营业额上来看,呷哺门店反倒实现了32.8%的增长。

而翻台率的降低也恰恰证明了呷哺转型升级的成功,人们在逐渐转变对于呷哺固有“小火锅”认知的定位,开始转向更复合的空间模式——这个火锅可快可慢。

02 推差异化定位子品牌湊湊

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覆盖更多消费群体,2016年,呷哺推出旗下第一个子品牌湊湊,主打“火锅+茶饮”的模式,当年度共开出了2家门店,目前在全国已开设26家门店。

从品牌打造上来看,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产品风格、装修调性、空间概念,湊湊几乎是在各方面都采取了反向打法,力图找到火锅市场的差异化定位。

呷哺相关人员表示,和呷哺品牌相比,他们彼此之间的品牌定位、菜品线设置、选址等有着明确划分。

首先是品牌定位 。呷哺保留一人一锅的小火锅模式特色,定位大众消费,聚焦于个人和小家庭用餐。湊湊则采用“台式麻辣锅 + 茶憩”的创新餐饮模式,定位轻奢聚会品牌,客单价在140元左右,主打商务聚餐和朋友聚会的目的性消费。

△湊湊火锅店内茶饮产品

菜品线的设置与品牌自身定位有莫大的关系。呷哺定位大众消费,自然就主推平价菜品和适合大众消费的轻套餐,性价比高。而湊湊定位中高端市场,在菜品方面主推高品质部位肉、鲜活海鲜及具有台式风格的锅底配餐甜点。

选址上的策略,呷哺主要以一到四线城市的一些商场、购物中心、居民社区等贴近大众的地理位置为主,餐厅面积集中于300平米-600平米,仅少数餐厅超过800平米。湊湊则会定标省会级城市的大型高端商场、高端住宅底商或城市地标等A类商圈,覆盖中高端消费群体,餐厅面积多为800平米以上。

此外,与大部分呷哺店面通常营业至9点半便不再迎客不同,湊湊的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三点钟,抢占了40%的宵夜市场。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湊湊品牌的推出,在于补足呷哺之外的火锅市场,覆盖更为广泛的人群,而呷哺自己本身也在摸索转型升级。

所以“呷哺靠子品牌湊湊转型不成功”的说法并不成立。而“不成功”这个结论,主要依据湊湊去年亏损2490万元的数据。

但这个亏损数据是否能代表湊湊火锅经营不善还有待商酌。湊湊在2016年刚成立,且当年只开了2家店,2017年下半年集中孵化出19家店,这一年是整个品牌的初成长期。前期团队建设、运营系统、品牌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回报周期,并不足以判断和断言其未来的发展。

△湊湊火锅店台式麻辣锅

其实,2017年的发展是超过预期的。财报显示,去年湊湊的总收入占呷哺集团营业总收入36.64亿元的3.2%,也就是1.17亿元。

业内人士评价,短短两年时间,能在初成长期内实现营收过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非常难得。

另据湊湊CEO张振伟近期在朋友圈发出的一份声明,截至目前,湊湊火锅的26家门店,除去5月份新开的3家店面无法评估盈利数据外,今年已有23家实现盈利。

“湊湊大部分单店的利润率可达到28%~30%。在今年下半年,湊湊还将主推茶饮+茶点小吃,做出单独的品牌。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实现独立上市。”湊湊火锅CEO张振伟表示。

03 不断挺进南方市场

根据统计,呷哺南方市场整体的门店数量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在逐年上升,目前已进入上海、苏州、南京、合肥、长沙、襄阳、常州、无锡、南通等城市。

对比呷哺过去三年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北京的餐厅数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15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38%,同时销售收入也从2015年的63%下降到2017年的52%。意味着非北京的呷哺餐厅已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来源:简之行雪球专栏

“呷哺计划中的开店速度和以往接近,每年100多家,平均每4天开一家店。目前南方最大的目标市场就是深圳。未来,呷哺将以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三大据点,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板块将各发展1000多家 ,也就是整个呷哺集团在全国要发展将近4000家左右的规模。”呷哺董事长贺光启先生在一次媒体活动中表示。

04 顾客价值体验是最高追求

作为火锅行业的两大巨头,海底捞和呷哺难免被人比较,但其实两个品牌的发展路线已经截然不同。

从战略高度来看,两家的轨迹和目标有着本质区别。

△呷哺火锅门店套餐

依靠强大的团队和管理机制,海底捞构建起了包含餐饮、教育、供应链、调味料的餐饮集团。从中部地区向全国区域发展,开店增速稳步增长,同比超过30%,稳扎稳打逐步扩张。

而有着匠心精神的台湾团队呷哺则是选择在一个区域猛烈扩张,树立自己的绝对地位,再开始稳步扩张。较低的客单优势和差异化模式帮助呷哺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依靠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构建起品牌壁垒。

△呷哺火锅门店产品

不管怎么说,两家企业在创立的这20年里,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的行业认知、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等的初步探索,到运营体系的强化、商业模式的改良和提升,再到如今基础搭建完成后的大发展期。

呷哺负责人表示,“餐饮市场巨大,火锅行业具有较大成长空间,满足顾客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才是重中之重。每个品牌都有各自的品牌定位和核心消费群,为目标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产品,追求顾客价值以及顾客认同,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未来,火锅作为中国特色餐饮的一大亮点,希望巨头型品牌不止一家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