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店生意下滑,关键在于错失这两类客人!
蒋毅 · 2025-09-10 10:15:29 来源:红餐网 397
餐饮老店如果不物色新的客群,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这几天,我陆续收到一些关于老店举步维艰的资讯,比如成都一个非常知名的品牌,全成都30多家门店,今年整体下降了20%以上,创始人想做点什么去提升业绩,但又害怕做错,怎么办?索性就啥都不做,连新店的招牌和内部装修,都要求必须保持几十年前的原样,不允许做任何改动!
这其实是大多数老店所面临的困境:生意处于下滑通道中,老板们想做点什么去力挽狂澜,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激进一点的人,可能会到处听课,试图掌握一些新的方法,并且开始尝试拍短视频;保守一点的人,则左顾右盼,一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谨慎态度。
很多人会说,老店生意下滑是味道变了,或者门店犯了什么什么严重错误?这并非真相,事实上,老店生意的集体下滑,很多时候和老店自身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因为它们错失了两个群体的持续性支持:其一是本地年轻消费群;其二是外地旅游消费群。
做得再好的老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老客户”保持长久兴盛,不动态获客的话,再认同一个餐厅的老客户,也最多只能支撑一个老店6-8年的好生意,然后必然下滑,因为会有很多原因导致老客户的自然流失:
比如搬家到城市的另外一个区域,或者搬家到其他城市了;比如身体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再支撑他们敞开吃喝;比如收入波动导致他们无法天天下馆子;比如市场出现了新的替代性餐厅,他们热衷于做新尝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所以,老店即便什么都没改变,味道还是一样的味道,价格还是一样的价格,服务也还是一样的服务,但只要不物色新的客群,那么生意一定会肉眼可见的下滑,甚至到后期,会断崖式下滑,最后直到被市场所淘汰!
那么,为什么有少数老店可以长期保持火爆,跨越多个周期?而大多数老店都火爆几年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出在“四个差” 上面,这四个差像多米诺骨牌,从“看不到新机会” 到 “干不出新结果”,一步步把老店推到生意下滑的困境里。
信息差:看见和看不见的差异
信息差是所有问题的起点,简单说就是:社会在变、消费者在变,但老店的“信息视野” 没跟上,要么看不到新的信息,要么即便是看到了也不当回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2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时 ,那时候微博刚火,年轻人天天在上面分享“吃了什么好店”,导致很多餐厅都因为微博而爆红起来,但很多老店老板完全瞧不起,觉得“微博是小孩子玩的东西,没什么用处”。
后来到2016年微信公众号崛起,各类探店的软文大行其道,继微博后第二次引来网红餐厅的爆发,这些公众号博主去找老店,基本都被拒绝,不仅如此,自己也不愿意开账号,嫌麻烦,老板说“我开了 20 年店,老客都认识,不用搞这些虚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再到后来2018年以后,抖音短视频和小红书种草文章全面火起来,年轻人刷着短视频找店,城市丽人们循着小红书图片打卡,结果呢?很多老店还是“坚守”老规矩,觉得“拍视频是网红店才做的,不长久,我们正经老店不搞这些东西”。
还有最近这两年正流行的人工智能:已经出现一些与餐饮相关的应用场景和工具,比如有 AI 做会员管理和菜品分析,通过对用户点单的信息,来判断菜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对后续菜品进行及时调整,这原本非常有价值,但很多老店老板连基础的AI工具都不下载,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
所以,新信息在不停在涌现,可是,大多数老店都被 “过去的好生意” 困住了——总觉得 “我以前靠口碑就能火,现在也一样”,于是自动屏蔽了 “移动互联网”、“短视频”、“AI” 这些新的东西,哪怕天天看到年轻人在店里刷抖音,听到消费者是因为小红书上面的文章而来,也没往深处想。
信息差就像一堵看不见的墙,把多年老店和新机会隔在了两边,背后的本质是:你是否能通过信息,看到信息背后不一样的东西,那些能看到新信息的人,与那些看不到新信息的人,必然会产生接下来的第二个差异。
认知差:相信与不相信的差异
信息差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认知差:认知差异的核心,就是是否相信这件事真的与自己相关!否则,就算看到了新信息,也看不懂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总觉得“这跟我的店没关系”。
比如很多老店老板知道“年轻人爱刷抖音”,但在他们的认知里,“抖音就是拍段子”,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浪费时间,意识不到“抖音能帮他把自家好味道传给年轻人,他们哪怕听说某餐厅因为一条短视频,让门店收入翻了两倍,他们羡慕之余,也不觉得这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认知差的本质是“跟不上新规则”—— 以前餐饮的规则是 “味道好=生意好”,现在的规则是 “味道好+让更多人知道=生意好”,但老店还停留在旧规则里,看不懂 “新工具、新渠道” 的价值,总觉得 “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不是必须的”。
结果就是,别人靠新规则拉新客,而老店还在闷头等老客,差距不仅显而易见,而且会越来越大。
行为差:去做与不去做的差异
有了认知差,行为上必然会“慢半拍” 甚至 “走偏了”,也就是说,行为差会带来三个结果:第一种是已经意识到要改变,但不知道怎么改;第二种是敢改也行动了,但把钱投错了地方,导致完全没效果;第三种是意识到自己搞不定,就索性什么都不做,继续守着老办法(下午师弟所说的创始人,就是典型的第三种)。
比如很多老店老板终于意识到“要抓年轻客群”,但行为上只会 “跟风做低价”——看到网红店搞 9.9 元套餐,自己跟着搞,结果利润降了,吸引的只是占便宜的低价值客户,不仅没起到增加营收和利润的效果,反而还让老顾客快速流失,因为他们认为:你变廉价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有的老板舍得投钱做推广,花大量的钱来砸大众点评的竞价排名和各类榜单, 结果呢?可能花了好几万,到店客人却寥寥无几,不知道抖音短视频和小红书的本地博主,可能更懂年轻人,花几千元的探店费用,其效果都可能比竞价和榜单管用。
行为差代表的不是静态的“不行动”,而是一个动态结果: 有些老板也积极的去做了,但效果不好后,就觉得做得多错得也多,最后被这种“怕损失更多”而 捆住手脚,还是退回到“守店等客” 的老路上去,眼睁睁看着年轻客、游客都跑到别人家店里去。
结果差:做好与做不好的差异
从信息差到认知差,从认知差到行为差,最后一定会从行为差落脚到 “结果差” 上:结果的差异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到底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先看本地年轻客群:现在的年轻人找店,第一反应是“逛点评,刷抖音、小红书”,老店如果没在这些平台露脸,年轻人根本不会知道你家的存在;就算偶然知道了,看到老店“没线上团购”、“没到店路由”,也不愿意来;就算来了一次,发现老店 死气沉沉,拿老规矩对待自己,且没有与老店相匹配的体验,也很难再来第二次。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最后,老店的客群将越来越“老龄化”,老客慢慢变少,而本地的年轻客客群又完全补不上来,客流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再看外地游客群体:游客来一个城市,想找本地有特色的老店时,他们只能依靠 “平台推荐”和“博主攻略”,如果老店没做这些,那游客一定找不到;就算偶然路过,看到老店招牌,也不会轻易进去,甚至会拿出网络平台查询好评率,查询菜品结构等。
以前靠“口口相传”确实 能留住游客,到现代也一样,但习惯了互联网工具的游客群体,他们认同的口碑,不再只是朋友嘴里的“现实口碑”,网络里的各种评价,小红书里精美的照片,就充当了“口碑”的效果:没做好“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结合,根本留不住他们。
结果差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前面三个差“攒出来的”—— 因为看不到新信息,所以不懂新玩法;因为不懂新玩法,所以不敢去做新尝试;哪怕做了新尝试,但因为没做对选择,或者没用对方法,留不住客导致生意下滑,结果还以为是“自家味道不行了”,其实是“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总结
老店生意下滑,从来都不是“老味道不受欢迎了”,而是 “老的经营方式被淘汰”。
上述四个差表面看起来是环环相扣,但破局点就在第一个“信息差”——只要老店愿意放下过去的成绩,放弃对新生事物的偏见,主动去关注年轻人在玩什么,新出现的工具能带来什么,并积极拥抱这些变化,就能一步步打通后面的认知差和行为差,最后带来结果上的不一样。
老店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不在于老顾客的多寡,而是新顾客的占比更新,这里的新顾客主要是指两类客群:其一是本地年轻消费群,其二是外地游客消费群;占比更新上,不管生意再火爆,老店都必须以五年为周期,管理新客占比:将新客比例动态保持在40%左右!
当下餐饮市场中,各地老店普遍很焦虑,很窝火,很无奈,是因为伴随生意下滑,大家全都无所适从:内心十分厌恶各类流量平台,但又不得不迎合去做各类打卡收藏等行为,哪怕对营收增长没任何用处,也想拿来装点门面!
这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内心憋屈,不仅是各地老店老板和二代们的集体写照,事实上,也是是当下全国所有餐饮人的集体写照。
本文转载自豪侠汇蒋毅(ID:haoxiahuijiangyi);作者:蒋毅。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