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不占别人便宜 ”的连锁才是“一店到万店的真法则 ”

马瑞光 · 2025-08-12 09:50:43 来源:红餐网 886

招商是个“害人精 ”,真连锁是不需要招商的,直营和加盟实际上一回事,赚钱的直营店应该卖给加盟商,不赚钱加盟店品牌总部应该收回,保证让加盟商赚钱,总部才会赚钱,自然会“共赢 ”,这才是连锁加盟真模式。“不占别人便宜 ”的连锁加盟就是“共赢 ”的连锁模式,核心是连锁总部,不占加盟商、投资人的便宜,适当的可以吃些亏,自然有福来,这就是“一店 ”到“万店 ”的连锁真法则。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把直营店与加盟店区别对待,直营店的亏损总部认亏,加盟店的亏损总部不认亏,本是同根生,为什么要不同对待?如果我们同等对待,加盟商会蜂拥而至,不用招商,招加盟商更像选商即可,内部员工、员工的亲戚朋友都把公司的加盟名额抢空了,需要什么招商?

老子曰:“反之,道之动也。”直营与特许实际上是一回事,像加盟一样的直营、像直营一样的加盟才是根本,什么时候我们能认为是一回事了,当然我们也就懂事了,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嘛。

连锁品牌想要从“一店”走向“万店” ,绕不开的命题就是——到底是先跑直营模型,还是先做招商加盟?是重资产打磨体系,还是轻资产做渠道裂变?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并没有解出这道题的“协同解”,反而将招商当作唯一增长路径,在“招商即增长”的幻象中冲向悬崖。

一个典型案例是某知名餐饮品牌,在抖音上掀起招商热潮,两年签出3000 多家加盟,但总部没有系统能力支撑复制,仅靠 PPT 招商、话术忽悠,最终陷入投诉潮与退店潮,品牌一夜崩塌。还有一些新茶饮品牌,快速签约放权,结果加盟商互卷价格、产品不一,品牌形象一地鸡毛。

招商不是原罪,但若被当作战略主线而忽略体系能力与责任闭环,它就成了“害人精”:伤害加盟商,透支品牌,最终反噬总部。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下连锁业的普遍病灶。归根结底,招商从不是增长的本质,真正的连锁扩张,必须建立在“直营打样、特许放大、组织协同”的飞轮逻辑之上。

马瑞光博士在《万店连锁之道》中提出核心观点:“直营与特许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双轮协同;不是结构分裂,而是系统一体。”真正走向万店的企业,靠的不是招商术,而是协同力。

协同的前提是什么?是总部是否有能力让别人赚钱,是否有系统支撑

复制,是否有责任心对结果负责,是否有价值观凝聚共识。所有这些,决定了“直营×特许”是否能协同生长,而非对冲塌陷。

一、“招商即增长”是连锁最大的误导

在当下的连锁行业,大多数企业将“招商”视为增长的起点,年初喊出“招商 100 家、500 家、1000 家”的 KPI 早已司空见惯。招商节奏越来越快、团队越来越大、话术越来越圆滑,看似热火朝天,实则埋藏风险。

事实证明,许多“招商明星”品牌在门店迅速铺开的同时,也迅速陷入亏损、投诉、退店、品牌口碑滑坡等泥潭。因为他们误把“签单速度”当作品牌实力,误把“收加盟费”当作商业成功,更误把“授权”当成免责。

某新茶饮品牌靠“3 天开店、总部全托管”走红短视频平台,两年签出2000 多家加盟商。然而总部并未跑通盈利模型,也缺乏选址评估与运营支持体系。大量门店亏损后,加盟商拉横幅维权,品牌被迫关停,法人遭起诉。

还有某类炸串连锁品牌,主打“线上快招、零经验开店” ,三个月开出上千家门店。由于没有标准选址机制、供应链整合和后续服务,不少门店刚开张即陷亏损,单季度退店率超过 50%,品牌声誉雪崩式下滑。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一些轻医美品牌靠直播招商吸引大量创业者,却在监管追查中被曝无证执业、违规诊疗,门店被集体查封,加盟商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品牌有一个共同特征:招商快于系统建设,签约快于交付能力,增长快于责任承接。

招商不是原罪,但如果被当作企业发展的主航道,却缺乏盈利模型、复制系统和结果责任,那它就成了“收割加盟商”的收割机,制造一轮又一轮的行业泡沫,最终被市场与信任反噬。

马瑞光博士在《万店连锁之道》中指出:“连锁扩张的真正起点,不是招商,而是共赢机制的建立。”招商的本质,不是签下一纸授权,而是承诺并交付一套可盈利、可复制的运营体系;不是收加盟费,而是与加盟商走在同一条成长路径上。

总部没有盈利能力,就没有资格招商;没有复制系统,就没有能力扩张;没有组织责任,就无法形成闭环;没有价值观共识,就无法构建协同网络。

这正是逸马战略陪跑过程中反复验证的现实:许多企业发展受阻,不在于招不到加盟商,而在于留不住加盟商,更在于无法让他们持续赚钱。当“签下”变成终点,而不是成功的起点,品牌便陷入增长假象。

而真正长期主义的品牌,始终将招商当作价值交付的起点,而不是资金回流的终点。他们关注的不是“招了多少人”,而是“留下了多少人”;不是讲述故事,而是兑现结果;不是品牌喊口号,而是系统真共赢。

共赢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清晰的价值观支撑。逸马倡导的“善良正直,开放创新” ,正是帮助企业赢得信任、形成势能、实现协同增长的内在力量——简明、有据、落地,才是连锁从一店到万店的根本。

二、直营×特许不是二选一,而是协同解

“到底是做直营好,还是做加盟快?” 这几乎是所有连锁品牌在发展初期的共同难题。有人坚守直营,强调品质管控;有人押宝加盟,寄望快速扩张。但越来越多成功案例证明,这是一场被误导的伪命题。

真正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品牌,往往不是二选一,而是“二者兼修” ,打造出“直营验证×特许复制”的协同机制。

直营是总部亲自做一遍,是对盈利模型的打磨与运营细节的掌控;特许是把跑通的经验复制出去,是对系统能力和组织信任的考验。两者并不矛盾,而是构成品牌增长的双引擎。

百果园在 2007 年与逸马建立合作时,已连续亏损七年。在“关掉加盟,只做直营”的战略收缩中,百果园与逸马一起明确聚焦“水果零售”主航道,砍掉低效多元业务,梳理组织结构、标准化流程与顾客服务机制,确立“好吃是检验水果的第一标准” ,并搭建水果医生、三无退货等制度,为后续复制打下根基。

正是基于在直营中的反复打磨与组织升级,百果园才具备了向全国复制扩张的能力,最终从 70 家门店发展到 5000 多家,并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水果零售第一股。

锅圈食汇则是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了“直营打样+加盟放大”的协同路径。在与逸马合作期间,围绕战略目标,双方共同构建起标准化运营体系、督导与培训机制,以及总部扶商机制。

2020 年-2022 年,锅圈用三年时间开出 7000 多家门店,建立了“前台轻运营、后台重支持”的协同模型,同时通过总部人才复制体系与营运教练机制,提升了加盟商的复制成功率与续约率,实现“既快又稳”的增长节奏。

两大百亿品牌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直营不是慢,特许不是快,而是快慢相生;直营是验证,特许是放大,但都必须建立在总部具备盈利复制与责任承担能力的基础之上。

在实际运营中,华住的“三权分立”模式展现出极高的组织协同智慧。品牌方掌控标准与系统,店长主导门店运营,投资人提供资金与资产。三者既分工清晰,又责任共担。华住总部通过中央预订系统分配客源,保障服务一致性;店长作为“事业合伙人”享有超额收益;当加盟门店出现连续亏损时,总部主动减免管理费、派驻精英支援,展现出对结果负责的态度,其本质就是“扶商、养商”的组织实践。

而日本 7-Eleven 的“共同经营哲学”更进一步体现协同的极致。虽然其门店大多为特许加盟,但总部通过智能订货系统、共同配送网络和区域顾问制度,实现了“放权而不失控”的强协同。加盟商虽为独立法人,却在系统中自觉执行总部设定的规则。铃木敏文提出“加盟商的失败,就是总部的失败” ,这一理念催生出总部深度赋能的管理逻辑,让加盟商信任总部、服从标准、共享成长成果。直营要像特许一样注重效益,特许要像直营一样强调执行。

协同的本质,不是找平衡点,而是构建一套统一目标、标准一致、利益捆绑的“系统协同体”。

三、总部的责任边界:从“授权方”到“共赢者”

很多连锁企业把“加盟商是独立法人”当作免责挡箭牌,一旦门店经营不善,便将责任归咎于加盟商“能力不行” 。这不是“特许经营” ,而是“风险转移”。

真正优秀的连锁总部,不是甩手掌柜式的“授权方”,而是对加盟商结果负责的“赋能者” ,是持续价值创造的“共赢者”。

在《万店连锁之道》中,马瑞光博士指出:真正的连锁总部,必须愿意对加盟商的经营结果负责,甚至在必要时“吃下亏”,才能赢得长期发展。总部不是旁观者,而是加盟商价值创造的合作者、成就者。

在逸马战略陪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扶商—养商—共生”三阶段模型,帮助连锁总部构建有结果的责任闭环。

扶商:帮加盟商活下来

许多加盟商是行业新人,甚至是跨界者。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路径。 真正负责任的总部,不是发一本手册、一套标准就算交付,而是要有“陪跑机制”与“责任团队” ,在开业前后关键节点深度介入。

如果加盟商暂时不能盈利,就发些工资,像直营店长一样,实际上也是可行的,扶上马送一程,进入赚钱轨道了,也就都轻松了。

在锅圈战略陪跑中,逸马团队协助其围绕战略目标,构建新加盟商运营支持机制,包括运营标准体系、训练体系、督导支持体系等内容,强化加盟商开业阶段的流程化执行与能力复制。同时,锅圈总部也逐步建立“选址标准+开业筹备+营运教练”等体系,结合“红黄绿灯”门店健康度监测模型,实现数据预警与运营干预,帮助新加盟商更快走上正轨。

“扶商”不是管,而是陪;不是帮到底,而是帮到能走。

养商:让加盟商持续赚钱

很多品牌能“扶得动” ,却“养不久” 。门店开业后,总部支持退潮,加盟商进入“半放养”状态,导致经营下滑、信任消耗。

养商的核心在于数据跟踪与迭代机制。优秀总部应构建“营运支持系统” ,包括经营分析、客单结构优化、SKU 调整策略、员工培训追踪等全周期支持模块。不符合公司经营条件的应该关掉,达到盈利水平的亏损门店,在一定条件下公司可以赋能,不及预期的总部可以收回,经营好转了,还可以转给加盟商,需要设计这样的赋能,转店、买店、卖店的机制与措施,达到真的“共赢 ”,起码总部不占加盟商、投资人便宜吧。

以百果园为例,总部围绕“水果医生驻店+商品退换共担机制+顾客投诉回溯系统” ,持续赋能加盟商稳定经营、持续盈利。正是这种“陪伴式系统支持” ,保障了其高续约率和品牌一致性。

共生:与加盟商成为合伙人

当加盟商不仅经营门店,还能参与品牌建设、产品共创、区域协同,其角色便从“加盟者”升维为“共创者”。

这要求总部将加盟商纳入组织生态中,不再只是“服务对接”,而是“战略合伙”。

例如华住通过事业合伙人制度,让店长与加盟商共同参与经营改进与品牌共建;百果园则设立“加盟商顾问委员会”,邀请优秀加盟商参与策略讨论,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

总部责任的终极形态,是以共赢为使命,构建一种“我成就你,你成就我”的双向关系。这既是价值观选择,也是系统机制。

这也是逸马价值观“善良、正直、开放、创新”的深层体现:愿为别人成功先付出(善良),敢对经营结果真负责(正直),欢迎加盟商共建组织(开放),不断优化组织系统(创新)。

唯有总部愿意对结果负责,加盟商才会对品牌忠诚。

四、数智化与标准化:协同的“术”与“器”

在直营与特许的协同体系中,标准化与数智化是总部输出能力的关键支点。

标准化,是复制的前提;数智化,是复制的保障。前者让成功经验变为通用规范,后者让总部能放得出、收得回。

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不在于招商节奏过快,而在于系统能力没有跟上。标准不落地、流程靠人盯、执行靠情绪,最终无法复制,更无法协同。

标准化:构建复制语言

标准化,是总部对“做对一件事”方法的沉淀与固化。它不只是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整套可培训、可考核、可纠偏的操作体系。

以百果园为例,在逸马战略陪跑中,帮助其聚焦“水果零售主航道”,建立水果品类聚焦战略,优化总部与门店间的业务流程,推动其在商品管理、顾客服务、组织运营等方面逐步标准化。例如,协助其提出“好吃是检验水果的第一标准”的产品理念,并在 2007 年率先探索顾客可退货服务,最终打造出业内标志性的“三无退货”制度。这些标准化基础为后续复制扩张打下了坚实根基。

逸马陪跑中提出“流程标准化+角色训练化+动作模型化”的设计原则,使标准化不仅能教,还能训,更能评。

数智化:支撑多店协同

标准化是“理” ,数智化是“器” 。如果没有数字工具作为承载,标准就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难、反馈慢、管理重。

在与锅圈合作中,逸马协助其搭建营运支持体系,推动标准制度沉淀,并梳理智能补货、巡店数据反馈等流程的数智化方向,实现以下运营协同:

• 门店数据实时上传总部,系统自动分析异常(如客流突降、退货高于警戒值);

• 系统向督导/区域经理推送干预建议,支持其远程诊断或驻点支援;

• 后台根据品类销售趋势自动优化订货模型,减少门店损耗与人工判断成本。

这套机制让总部从“人盯人”升级为“系统盯系统” ,从“事后补救”转向“过程干预”。加盟商也更愿意相信总部,因为一切标准与支持都是“有据可查,有人可问,有系统可依”。

在华住、7-Eleven 等企业的实践中,也早已通过“中央大脑系统”“区域顾问制度”等方式,实现了“总部不控人,却能控系统”的高效协同。

标准化是复制的语言,数智化是协同的操作系统。两者结合,构成总部能力的“术”与“器” ,让连锁扩张真正做到“既连又锁、既放且控”。

五、文化复制才是终极形态:直营与特许的“神似”融合

在连锁经营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隐性共识:“标准可以输出,文化才难以复制。”

我们可以通过手册、系统、流程、培训,把直营门店的经营方法输出给加盟商。但如果加盟商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习惯与总部存在根本差异,那么哪怕制度执行得再到位,品牌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形似,易得;神似,难求。

直营与特许的协同之道,走到最后拼的不是系统,而是文化。

真正强大的总部,既不是靠人盯人,也不是靠罚则和通报,而是靠组织成员自觉地“想同、认同、共同行动” 。而这种自觉,必须由文化来托底。

文化,即共识语言,是品牌能否统一的根本

很多连锁企业在开店初期,极度依赖创始人亲自传承企业文化,亲自带团队、带加盟商。但当组织规模扩大、人员跨区域扩张,光靠“言传身教”已不足以构建信仰共同体。这时,文化必须具备“制度化表达”的能力。

百果园提出“做可信中国人”的文化口号,并长期践行“三无退货”制度,让加盟商不仅接受标准,更愿意传播品牌;锅圈在飞速扩张阶段,通过企业大学强化内部文化培训,将“在家吃饭第一品牌”理念转化为员工与加盟商的日常语言与行为习惯。这些都不仅是流程推动,更是文化驱动。

价值观,是直营与特许的最高协同点

直营靠制度管控,特许靠系统输出,而最终的“稳态复制” ,依赖于价值观的认同。

逸马在长期陪跑过程中发现,真正走得稳、走得远的连锁企业,往往并不是靠高压制度或纯技术系统赢得加盟商,而是靠“文化认同+价值观共鸣”形成强连接。总部输出的不只是标准、培训和考核表,更是一种信仰:我们在一起,是为了做一件值得相信、值得坚持的事。

这正是逸马所倡导的价值观体系落点:

• 善良,愿为别人成功先付出,形成利他型组织文化;

• 正直,面对加盟商问题不推诿、不回避,以结果为导向解决问题;

• 开放,鼓励总部与加盟商双向反馈、共创共赢;

• 创新,不断升级系统与机制,帮助加盟商持续成长。

文化不是口号,而是所有行为的起点;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执行时的默契。

所以,文化复制是协同的最高境界。当一家企业能让直营店与加盟店不仅“做一样的事” ,更“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这件事” ,就真正迈入了万店之道的正循环。

六、从“连而不锁”到“连而有锁”:协同的终极价值

连锁的本质,是将无数个个体门店连接为统一品牌;但真正的挑战,不是“连”得快,而是“锁”得牢。

很多品牌前期依靠招商冲量迅速扩张,但因为总部系统跟不上、支持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连而不锁”:门店形象参差、服务水平不一、价格体系混乱,加盟商各自为政、总部疲于奔命,品牌沦为“松散联盟”。

而“连而有锁” ,意味着总部能够有效对加盟体系进行赋能、协同与治理,让所有门店围绕统一价值体系、高度标准规范、自主经营意愿实现有序共生。

协同的“锁力”来自哪?

来自清晰的战略锚定。总部必须有清晰的发展方向与边界,知道品牌不做什么、放弃什么,才能统一市场认知、聚焦组织资源。百果园专注“水果”主航道,拒绝盲目扩类,即是此例。

来自制度化的复制机制。从直营打样到特许复制,从手册规范到训练评估,再到系统化跟踪,真正让加盟商“按图施工、照方抓药” ,是锁定质量的基本盘。

来自组织的责任机制。从签约开始就建立“扶商—养商—共生”的陪跑逻辑,对结果负责、对人负责,让加盟商信任组织、信任品牌。

来自信仰的文化牵引。当加盟商内化品牌价值观,不只是“为了赚钱”而加盟,而是“愿意成为这家品牌的一部分”,协同的自驱性才真正形成。

协同的终极,不是控人,是控心

控人靠人盯人,控心靠组织力。 真正优秀的连锁总部,不是“上面管、下面盯” ,而是通过系统、文化、责任机制,让加盟商“自动自发”地行动在正轨上。

7-Eleven 数十年稳定发展的底层逻辑,不是技术多先进、流程多精细,而是让加盟商成为“半个主人”;锅圈实现万店复制,也不是靠压榨与规训,而是靠共识、共管、共赢的组织氛围。

协同不是管控,是成就;不是压制加盟商个性,而是释放个体潜能,协作达成品牌共同目标。

这才是直营与特许走向协同的终极价值:总部不仅成为加盟商的供给中心,更是其价值平台与精神归属。

七、协同,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种信仰

直营与特许,看似两条路径,其实是一体两面。直营打磨模型,特许复制规模;直营体现掌控力,特许考验系统力。唯有总部具备共赢意识、系统能力与价值观引领,才能将两者协同融合,步入良性增长的飞轮。

正如马瑞光博士所言:“连锁经营,不是开店术,而是组织力。”

协同,是对“组织力”的终极追问

协同,是从“我做得好”到“我能教会别人做得好”的跃迁;是从“授权即放手”到“共创共担”的责任切换;是从“我品牌你执行”到“我们一起成就彼此”的信仰链接。

在实际经营中,直营和特许常常被误解为相互替代的结构选择,但真正成熟的连锁企业早已超越这种“模式之争”,把两者作为系统的一体两面,在“自我验证”与“他人成功”之间构建起统一的战略闭环、文化体系和价值机制。

协同的基础,是系统能力;协同的保障,是文化共识;协同的终极,是不控人,而能控心。

这正是 7-Eleven、华住、百果园、锅圈等标杆企业,能够实现“既连又锁”“既放且控”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有多严苛,而是总部有能力、有责任、有文化,去赢得加盟商、投资人、员工的信任与共同奋斗。

当一个品牌能让所有合作伙伴“自动自发”地围绕共同目标协同动作,它就不再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而是一种信仰驱动的问题。

协同,是信仰体系的落地逻辑

在逸马“壹号战略陪跑”体系中,我们将协同定义为一套信仰可传、责任可控、能力可复制、系统可放大的增长系统。

我们深知,真正能跑向“千店百亿、万店千亿”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善于协同、愿意共赢、坚持长期主义的品牌。不是招得快,而是扶得稳、养得久;不是一哄而上,而是一群人长期为一件事打磨一个系统。

因此,我们拒绝短视交易,拒绝只讲增长不讲责任的“连锁泡沫”;我们选择那些真心想做好品牌的伙伴,基于“善良、正直、开放、创新”的价值观,围绕战略、品牌、组织、数智、资本等十大资源系统,进行长期陪跑赋能,助其构建全域连锁能力,实现从一店可控到万店共赢的跃升。

协同不是战术,而是战略;不是选择,而是使命;不是部门之间的配合,而是整个平台的自驱。

我们陪伴的每一个品牌,最终都要成为一个“信仰型组织”:既有机制执行力,也有文化凝聚力;既能连出万店,也能锁住人心。

写在最后:

协同之道,不在于直营还是特许,而在于是否真负责、真共赢。

真正强大的品牌,不止是连出万店,更要万心归一。

万店的数量,是外显的指标;万心的归一,才是真正的力量。

当一家企业,能够把共赢理念融入制度设计,把价值观嵌入复制逻辑,把品牌文化转化为经营日常,那么它的每一位加盟商、每一位店长、每一个员工,都是这套信仰系统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被制度推动,而是被愿景召唤;不是靠检查上报,而是靠信念协同。

愿更多连锁企业,不再困于模式之争,而是迈向协同之道:从一店走向万店,从个体奋斗走向组织共赢。

这,才是“直营×特许”走向万店的终极法则。告别招商这个“害人精 ”, “不占别人便宜 ”的连锁才是真连锁,不占别人便宜的连锁总部才是品牌总部,才是万店连锁品牌的大道!

直营和加盟是一回事,都是自己的合伙人、都是自己人,当我们这样思考,并如此构建连锁系统,万店连锁很快会到来,伟大的连锁领袖品牌将就此诞生!

逸马壹号战略陪跑,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走在协同之道上。

“不占别人便宜 ”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讲的“善良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去私欲,存天理。”天理即良知,我心光明,我本善良,何故有那么多人和企业喜欢占别人便宜?当然是私欲遮蔽的结果,“去私欲 ”需要人们一生持续不断的修行,难,也不难。难在“成圣贤者了了 ”,不难在“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若能达到“以善为本,道法自然 ”,自然可以“连赢天下,锁定未来 ”!还会有什么“害人精 ”,满大街都是“不占别人便宜 ”的万店真连锁。

作者:马瑞光

马瑞光

1

文章

859

阅读量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逸马连锁产业集团创始人,经济学、管理学、应用金融学博士,变革连锁世界的学者型领军人物,专注连锁产业战略陪跑、研究 21年。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