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国公司创业元老、管理培训专家章义伍:用规范化基因实现规模化扩张
红餐编辑部 · 2025-10-30 09:17:26 来源:红餐网 766
麦当劳中国创业元老、管理培训专家章义伍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组专访,结合自身参与麦当劳中国首店开发、市场拓展的实战经验,解析 “流程体系” 如何成为餐饮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 “蝶变跃升” 的关键,并为中小餐企流程建设提供落地建议,预判未来三到五年行业标准体系发展趋势。
9月 23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红餐网联合主办的2025 中国餐饮品牌节(第 34届HCC餐饮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期间,麦当劳中国公司创业元老、管理培训专家章义伍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01.本届品牌节以 “蝶变・跃升” 为主题,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对餐饮行业的意义?
章义伍:“蝶变・跃升” 的主题很有深意 ——“蝶变” 是从 “爬行” 到 “飞行” 的本质改变,对应餐饮企业需重构管理基因,才能跳出传统增长模式;“跃升” 则是 “积蓄力量后的纵身突破”,要求行业在当下竞争环境中,明确未来三年的核心能力方向。
当前中国餐饮业面临不小的挑战,既要 “活下去”,还要 “活得精彩”,这就需要新的基因注入力量。“跃升” 的关键在于 “汲取力量”—— 品牌节参会嘉宾们能从不同视角,分享各领域的技术与趋势,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也能让餐饮人看清未来三年该积蓄哪些力量。
02.您如何看运营体系,特别是流程复制对企业跃升的作用?
章义伍:我在麦当劳工作 7-8 年,深刻体会到:世界级餐饮品牌的成功,从不是靠单一产品,而是靠 “流程驱动的规模化能力”。麦当劳能成为全球餐饮霸主,核心是 “以流程为基因”—— 选址有标准流程、开店有倒计时流程、值班管理、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均有明确规范,最终实现 “用一流流程武装三流员工,创造一流业绩”。
这种模式的价值很直观:一方面,能将平凡员工培养成标准化执行者,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与出错概率;另一方面,人才复制速度极快 —— 麦当劳在中国如今一年能开 1000 家店,巅峰时全球每 3 小时开 1 家店,一天新增 8 家店,靠的就是流程的可复制性。对企业而言,打造 “不依赖能人的流程体系”,既能减轻管理者负担,又能让组织摆脱 “规模越大、管理越乱” 的困境,真正实现 “蝶变式增长”。
03.您曾在麦当劳中国早期参与流程、训练和营运体系建设。能否分享一些经验,告诉我们体系建设是怎样帮助麦当劳实现规模化、效率化的?
章义伍:麦当劳进入中国初期的 “慢”,正是为了后来的 “快”。作为麦当劳中国 “黄埔一期” 成员,我们早期面临两个核心问题:团队无餐饮经验,且麦当劳有个特殊原则 —— 不招有餐饮背景的人。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麦当劳有 “经过全球 100 多个国家验证的流程体系”。
前三年,我们从美国引进 30 个核心业务流程,翻译成中文后落地:小到炸薯条的油温、煎牛肉饼的时长,大到食品安全检查、门店值班管理,每个岗位流程都配套录影带教学。我原本是大学老师,毫无餐饮经验,却能通过学习九项流程化核心能力,成长为餐厅经理。这种模式下,员工上岗一天与上岗一个月的服务、操作标准完全一致,真正实现 “人才快速复制”。
这三年麦当劳仅开 3 家店,看似慢,实则在做 “流程本土化磨合”—— 最终仅需调整个别细节,99.9% 的流程完全适配中国市场。随后三年,依托成熟体系,麦当劳快速开出 30 家店;如今三年能开 3000 家店,正是 “先建体系、再扩规模” 的必然结果。反观很多餐饮企业做到 1 亿规模就停滞,核心是没解决 “人才复制难题”:找 10 个能人难,复制 100 个能人更难,但麦当劳靠流程一年能复制 18000 个店长,这就是体系的力量。
04.面对如今竞争更复杂、人员流动性更高、消费者需求更敏感的环境,哪些流程是最先需要“破旧立新”的?
章义伍:企业优化流程,就像个人养生要先 “体检”—— 先找到问题,再针对性调整。从行业共性看,需重点聚焦三大流程板块:
第一是战略流程。麦当劳每年都会制定 “三年战略规划”,再拆解为年度目标、季度执行(即 “3-1-Q” ),覆盖战略设计、分解、执行、评估全环节。
第二是人员流程。战略落地终究靠人,需建立 “招、用、育、留、裁” 的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核心是 “让人懂战略、能落地”。
第三是运营流程。这是餐饮企业的 “基本功”,核心包括两块:一是供应链管理,将供应商分级(A 级 1 家、B 级 2 家),降低管理成本、保障食材稳定;二是单店运营,麦当劳将其拆解为 30 个业务流程+12 个管理流程,实现全球复制 —— 我去过新加坡、印尼、美国的麦当劳,除语言不同,流程完全一致,这就是运营流程的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好流程不是僵化的 SOP 文档,而是 “工作导航仪”—— 能指导员工少犯错、提效率;是 “人才复印机”—— 能快速培养标准化团队;是 “问题避雷针”—— 能提前规避经营风险,且需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迭代。
05.在流程复制过程中,最常见的阻碍与误区有哪些?
章义伍:流程落地难,根源几乎都在 “人”,核心有三大误区需规避:
第一是认知偏差。很多企业把流程等同于 “流程图”“程序文件”,花大量时间做精美的文档,却没人执行。实则好流程的核心是 “能落地、能指导工作”,员工照做就能出标准品,这才是有价值的流程。
第二是投入不足。极少有企业高管或中层,能将 15% 以上的时间用于流程建设、维护与迭代。当前是 “流程驱动时代”,做菜、育人、定目标、解问题都需流程支撑,若管理者不投入时间抓流程,体系就会流于形式。
第三是中层承接能力弱。店长等中层是流程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总部设计再好的流程,若店长不会教、不会督,员工就不会执行。麦当劳的解决办法很务实:70% 店长从外部招聘大学生(知识储备足,易理解流程逻辑),30% 从内部晋升(熟悉品牌实际情况);
同时配套激励机制:员工通过一个流程考核给 “铜点”,过半给 “银点”,全通过给 “金点”,“点数” 直接与考核、升迁挂钩,激发执行动力。
06.在为中小型餐饮品牌设计运营体系或流程复制模型时,您认为最基础、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章义伍:核心很简单 ——先列出一线门店的重复性工作清单。就像家庭中,妈妈每天做饭、洗衣、带娃是重复性工作,需明确步骤;餐饮门店也一样,厨房操作、大厅服务、客户接待、线上接单,这些每天重复的工作,就是流程建设的起点。
中小品牌要聚焦 “门店” 这个 “神经末梢”——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来自门店的每一次服务、每一份餐品,而非总部的宣传。具体来说,可先梳理两类核心流程:
业务流程:厨房出餐(如备菜、烹饪时长)、大厅服务(如点餐、收银)、线上引流(如外卖接单、客户回复);
管理流程:食品安全(如食材存储、餐具消毒)、值班管理(如人员排班、高峰期应对)、财务管理(如日结、成本核算)。
参考麦当劳 “30+12” 流程模型,中小品牌的核心流程通常不超过 50 个,把这些流程做扎实,就是体系建设的 “基本功”。比如可按 “一周梳理一个流程” 推进,半年就能理清核心环节。我在训练营中常手把手教中小品牌写流程:白天讲设计逻辑,晚上让团队实操编写,次日点评修改,后续还会跟踪优化,就是为了让流程真正落地。
07.展望未来三到五年,您怎么看中国餐饮行业的标准流程体系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章义伍:当前中国餐饮品牌竞争激烈,但所有行业的机会都在竞争中孕育,未来三年仍是餐饮人 “积蓄力量、实现跃升” 的关键期。
首先,行业会延续 “大浪淘沙” 的格局:经济有周期,餐饮品牌也会经历 “从少到多、从多到过剩、从过剩到淘汰” 的过程,每年会有 10% 左右的企业因核心能力薄弱而被淘汰,这难以避免。毕竟行业 “过剩” 是现状,年轻人也在改写游戏规则,最终 “能力弱势” 的企业会先被淘汰。
其次,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有些企业会意识到 “用规范化基因实现规模化扩展” 的重要性 —— 全球十大餐饮品牌有 9 个在美国,但没人说美国是 “美食大国”,它们靠的就是体系。我希望未来三年,中国能有餐饮品牌跻身全球十强,就像瑞幸、海底捞已经开始出海那样。
中国不是 “环境不好”,而是 “同质化竞争太激烈”,出海能成为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新路径,而 “流程体系” 正是品牌出海的核心支撑(比如山姆会员店、麦当劳等,都是靠体系实现全球复制)。
第三,企业会更注重 “用体系降本增效”。面对 “获客成本高、人工成本高、运营成本高” 的现状,“开源” 与 “节流” 始终是关键。希望中国餐饮老板们能把焦虑转化为动力,从 “改变基因、打磨流程” 入手,真正实现 “蝶变与跃升”。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