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清华美院研修班食物美学设计开班啦!

+86食物设计联盟 · 2025-07-10 14:29:57 来源:未来食物设计 1067

当我们谈论餐饮业的“沉浸式体验”、“消费新场景的打造“以及“精神悦己”,谈论消费者需求和观念的诸多改变,我们其实是在谈论什么?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乐趣之一,是人生美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食物不再仅是味觉的享受,而更接近一种审美体验。通过空间、器物、氛围与仪式的整体营造,食物成为一种表达生活态度与审美品味的载体。在快节奏社会中,我们通过一餐一饭的仪式感,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同时,传统饮食美学的历久弥新,也实现了审美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质变。

课程目标

中国饮食美学历史悠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活传统,它的传承依赖于我们对于饮食美学的自觉。本课程结合清华和清华美院的国家级重点专业课程,包括工业设计、陶瓷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设计等,并融合花艺、茶艺、芳香、室内设计、以及Ai参与下的空间呈现内容,以设计思维统筹,进行跨学科跨领域整合,触及文化与社交、科技与审美体验、营销与管理等,意在唤回人们对餐食与生活之美的感知,促进餐饮行业升级,人才创新,助力中国美食文化全球传播。

圆满完成本项目,符合条件,由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统一颁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食物设计研修班”学习证书,加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证书专用章,证书号可登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与认证网站查询。网址:http://thtm.tsinghua.edu.cn

课程体系

1、了解设计亊理学的思维逻辑,了解设计是创造行为,目的是更为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了解“设计是一种“智慧”,了解设计不仅是生意,而应是战略。以亊理学的理性之美重新审视餐饮产业,将超越范式的哲学智慧注入产业转型与企业经营,赋能、构建产业、企业新生态。

2、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及设计史基础,初步掌握一种融通的设计文化观。了解”以环境审美取代形式审美”的理论构架,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关系是审美对象,而非形式,进而应用于餐饮空间,了解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餐饮空间尤其如此,以及艺术设计如何”保存”并传达场所精神。

3、了解器物如何连接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美学,呈现食器融合背后的美学原理与文化内涵,培养学员的器物审美力、文化解读力及创新设计能力。通过经典艺术家陶瓷作品分享,了解日用陶瓷的美学思想,设计与表现,开拓学员们的思路。

4、了解色彩心理学、形态构成、材质创新等时尚设计的美学基础,同时,通过全球最新案例掌握其国际趋势,提升时尚审美,开阔眼界。了解如何塑造从餐桌到空间陈列的时尚叙事,了解视觉艺术的营并将时尚审美转化为商业价值。

5、了解到食物设计的系统性,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让学员提升思维视角,建立可持续的食物设计价值观。同时了解设计引领产业融合创新的智慧,了解食物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了解如何以环保的、时令的优质食材作为菜式的基础,挖掘食物不同状态下的原本风味与魅力,并将音乐和艺术的审美运用在美食设计中,以专业呈现当代中国及东方食物美学审美,构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7、了解前沿创新技术,享受数字创造力(AI辅助的个性化美学方案生成)的愉悦,美学价值以及转化应用的商业价值。

课程讲师

柳冠中,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现代设计理论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他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是中国工业设计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81年作为中国首批赴德访问学者留学西德,1984年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奠定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柳冠中提出了“设计事理学”理论,强调设计应关注“事”而非“物”,即从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出发,而非单纯追求产品形式。他还创立了“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推动了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他主持设计了毛主席纪念堂灯具、北京奥运会中心景区照明等标志性项目,曾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世界设计名人”等荣誉,并多次在国际设计论坛发表演讲,提升了中国设计界的全球影响力。代表作包括《事理学论纲》《工业设计学概论》等。

方晓风,清华美院副院长,清华美院环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方晓风教授主要专注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及设计史的研究,以追问成因为切入点,从发生的角度,将造物活动置入文化系统之中进行考察,锤炼出大历史的学术研究格局,进而形成一种融通的设计文化观,构建了对设计历史和文化的系统的考察方法和整合的设计思维。

在近十年来,方晓风教授一直思考、探讨并积极实践如何确立设计学的学科范式。在世界范围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面临学科范式不清晰的问题。在国内,众多院校设计学科都脱胎于美术学科或者工科,学科范式深受这两个学科的影响。方晓风教授提出基于设计学的综合性和实现能力,通过“实践导向、研究驱动”建立设计学科新范式,并主编了《设计研究新范式》系列著作。

此外,他关注设计思维的教育与传播,以“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为题受邀在全国多所重要设计院校演讲,提出“以环境审美取代形式审美”的理论构架,夯实了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传统艺术形式是起点,也是终点,创作对象就是审美对象;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关系是起点,形式是终点,但不是全部,环境关系是审美对象。同时,他也是国内设计伦理研究的积极推动者。伦理思考是设计学科文化属性的重要表征,也是设计思维超越简单的形式审美的重要方面。

李 正 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事陶瓷设计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出版多本著作,竭力通过理论建树和产学研结合潜心探索并推动陶瓷设计教育的发展。李正安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副主任,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陶瓷设计》、《中国陶瓷艺术图典》、《外国陶瓷艺术图典》等书籍。曾发表《技以致美论陶瓷》、《陶瓷设计何以出新》等论文。其作品《和谐》餐具、《雅之兰》餐具获得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

李正安老师于1996至1997年作为外教赴苏丹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学;1997年12月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个人陶艺绘画作品展;2001年至2002年赴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肯特艺术设计学院参与合作研究,并在英国比尔斯顿博物馆、肯特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人陶艺与中国画展。李正安老师还曾主持了以下重要项目:清华大学2019年人文社科基金《可持续发展观下的钧瓷柴烧技艺传承研究》,清华大学2012年人文社科基金《1949—1976年间中国陶瓷艺术研究》,以及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制陶传习与系统施教——我囯高瓷设计教育》。

王 悦,清华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服装服饰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时装艺术国际同盟中国理事,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专家委员

王悦的研究方向涉及服装艺术设计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材料与服装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她主持并承担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宝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十余项。出版《时装画技法》、《毛皮女装设计》等学术专著和教材九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设计作品入选米兰国际三年展、全国美术展览、中国服装设计作品展、Fashion Art时装艺术国际展等多项国内外展览。教学成果荣获中国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国时装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多个奖项。

池 伟,食物设计师,食物系统设计构架师,未来食物设计研究院院长,+86食物设计联盟秘书长,清华青岛艺科院食物设计工作室主任

作为中国食物设计学科的主要推动者和食物设计专家,他将万年的人类饮食智慧、当代科技革命,与未来人类的文明需求,折叠压缩在食物设计学科和实践中。突破农业、食品工业、餐饮服务也三大产业藩篱,提出食物的大设计观,从大设计的角度把食物相关的元素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和系统,用设计改变食物与人、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看待食物及其系统,用设计+食物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

2000年毕业于清华美院,从中国工业设计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创建中国领先的产品设计咨询公司致翔创新,服务华为、微软、保洁、玛氏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获得德国iF、红点奖、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北京市杰出设计人才等荣誉。

作为策展人策划798设计节,包豪斯大篷车中国行,发起了Designer 100设计红宝书出版计划,出版工业设计卷、品牌设计卷、食物设计卷。2010年创建+86 Designer Store,+86设计平台。2016年创办+86食物设计联盟,推动引入西方食物设计学科在中国落地发展,举办Future Food国际食物设计节、发布食物设计趋势报告、国际食物设计大赛、意大利米兰设计周中国食物设计展、中欧食物设计论坛等活动。从一名屡获殊荣的工业设计师,观念设计师、策展人,到成为推动中国食物设计发展的推手,历经20余年设计风雨。他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如何提升设计在产业和社会中的价值,改变人的观念,用设计力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福祉。

林敏怡,食物设计师,肉丝实验室创办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方式实践者

林敏怡建立了专属于自己的烹饪理念体系,创立“肉丝实验室”,其初衷和设计理念是希望能够基础传统,敢于持续创新,探索食物一切可能性。中国语境下,从中国审美的角度出发,传递中国及东方美学思想,这是林敏怡坚持的核心理念。而她的烹饪理念是尽可能采取不同技巧和烹调方式挖掘出食物不同状态下的原本风味与魅力。未来研究方向是做“零厨余”方向的食物设计项目。

她还曾联合创办了深圳首家从农场到餐桌的有机餐厅Voisin Organique邻舍,带领团队开发四季菜单,同时负责餐厅的定位、软装、灯光、音乐、餐桌的设计定制和花艺,仅一年便荣膺黑珍珠一钻餐厅。

她把自己对于音乐和艺术的审美运用在美食设计中,用五感在食物和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她看来,食物的五感体验不应局限于食物的味觉、触觉、听觉、嗅觉和视觉,她对用餐空间中的其他因素也格外敏锐。打通五感联动食客心灵,以中国语境,中国并非西式审美的思维逻辑,表达当下的中国菜。在餐厅菜单设计的理念上,坚持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的、时令的优质食材作为菜式的基础。

杨尊杰(基奇大叔),冠崴空间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师,68万粉粉丝设计自媒体人

作为设计自媒体主理人(68万粉丝),在抖音平台以“基奇大叔说设计”分享建筑与室内设计知识。曾担任伦敦大学学院(UCL)及伦敦都会大学建筑系客座讲师,参与建筑学术研究与教学。他的设计理念强调技术驱动思想,主张通过材料研究与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同时注重空间的人文体验,被誉为“跨界设计的实践者”。2024年,他参与北京国际儿童设计创新体验展,探讨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展现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作为Urban Future Organization在华代表,他专注于实验性建筑教育和参数化设计研究,探索东方美学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方式。他的设计实践涵盖商业地产、酒店、养老社区及高端家具,代表作包括中轴国际大厦、索尼爱立信总部大楼、将府庄园敬老院等。在家具设计领域,他与HC28合作推出“旗袍”系列,作品如Cambridge条案、Boat盘等融合东西方设计语言,亮相法兰克福国际展。

校外导师

郭江龙,郭江龙 池伟食物设计实验室创始人,清华青岛艺科院食物设计工作室副主任,米其林/黑珍珠获奖主厨,法国埃科菲厨皇协会授予红带成就奖,澳门永利皇宫特邀现代粤菜名厨飨宴主厨

撷山海之鲜重组食材 寻应季之味融合创新

郭江龙主张遵循传统文化与节气 ,以 “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的理念为主旨 , “守正出新” , 融汇中西 ,致力于打造精致的 “新中餐” ,既保证了中餐菜品的精髓 ,同时结合冷萃、熟成、发酵、 低温慢煮等新技术 ,顺应时令突出食材本味 ,诠释源于自然、 归于 自然的健康新中餐。

同时,郭江龙深具社会感,他提倡支持绿色的食材,尽可能选择低碳排放量的供应链,做正确的可持续选择。他认为厨师一定要对季节和节气有概念,贯彻“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研发顺应季节菜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让食物绽放最美的味道。

刘道华,LDH刘道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课程教授,中装协软装陈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知名空间设计师、跨界设计师,并担任中装协软装陈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等职。他擅长餐饮空间设计,曾为大董餐饮等知名品牌打造多个标志性项目,作品如“小大董”餐厅、拾久餐厅等融合传统与当代美学,多次荣获德国IF奖、艾特奖等国际奖项。Interior Design年度封面人物,中国美食BEST50年度人物(2018),中国美食BEST50年度人物(2019),中国设计年度人物(2018);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构传统与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空间的文化表达与用户体验。

设计师主要代表作品:郇厨、翰林书院、子福慧、满满海佛跳墙、大董、拾久、鲁采、Chef Duan、新京熹火锅、璞徽、甬府、怡情荟、言江南、趣园、山居荣府、喜色。

王晓芳,王府茶楼集团董事长,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

王晓芳深耕茶行业近20年,创立王府茶楼品牌,以“家文化”和“红楼文化”为核心,打造独特的茶馆经营模式。她将《红楼梦》人物融入服务团队,如“黛玉”“宝钗”等角色,赋予茶艺师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大爱基金”等员工关怀制度增强团队凝聚力。2024年,王府茶楼获评“最具文化传承匠心茶馆”及“最具影响力星级茶馆”,她本人被授予“茶馆标准十周年功勋人物”称号。她是中国茶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者和五星级茶馆经营管理的标杆人物。

王晓芳倡导“茶仪规”,为近百个国家提供东方茶文化培训,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她擅长古典诗词,曾步苏轼《行香子·茶词》韵脚创作,展现深厚的国学修养。她以“专注一盏茶,经营即远方”为理念,持续推动中国茶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她曾以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花卉茶业分会会长身份,与四川万源市签订富硒茶产业帮扶协议,推动“造血式”扶贫。作为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她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创新实践。2024年,她在北京大学星茶时代高质量经营研修班主讲《茶馆中的人文关怀》,分享五星级茶馆经营案例,助力茶产业人才培养。

邹同,花样生长品牌创始人,荣获妇联颁发“最具社会效益奖”,荣获APEC女性大会优秀奖,北京设计周永久会址花展策展人,天津外国语大学非遗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

“花样生长”品牌创始人,16年花艺设计经验。毕业于清华文创星计划,曾为英国王子、芬兰前总理、泰国前总理等政要进行花艺表演和花艺布置;荣获2020年锡时静态花艺展最具创意设计奖、“河北省插花能手”称号、景德镇首届茶博会特邀花艺展陈、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最美花园主理人、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公共搭建设计三等奖、入围第六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等等。

“花样生长”倡导女性成长与生活美学,以花为媒介,鼓励女性突破自我。邹同提出“利他”理念,帮助花粉实现开花店梦想,形成独特的“女性众筹”商业模式。邹同开创了DIY花盒,采用充气包装技术延长鲜花保鲜期,并让用户自主插花,增强互动体验。她主张“人人都是花艺师”,通过线上线下沙龙、花艺课程推广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结合。2023年,她策划“镜界”主题花展,融合生命、生态与艺术,进一步拓展品牌的文化内涵。

野 城,旅法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诗人、评论家;未来学家跨界融合专家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研究员;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野城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赴法考入巴黎建筑专业学院(ESA),毕业作品获ESA年度大奖。他先后在多家国际前沿建筑事务所工作,2016年创立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他是首位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艺术家奖”的中国人。

作为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和策展人,野城从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策展经验中摸索出一套与众不同的跨界思路,并开创“野氏本体论”,“野氏乌托邦”,“野氏未来学”三大哲学系统和空间方法论,力图打破哲学、科学、建筑、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并以跨学科、跨疆域的“野氏空间策略”方法进行空间创作和策展实践。

野城策划了五届“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大展、中法建交60周年“城市互联”中法当代建筑展四次巡展、“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场展、2019首届南京青奥艺术灯会、清明上河图3.0香港数字艺术展、巴黎实验室展览馆“情感建筑”展、里昂摄影年展中国单元等国内外大型展览。

孙乙丹,阿芙精油CEO

西北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拥有13年品牌塑造和管理经验,曾任宝洁集团玉兰油整合营销经理;2016年加入阿芙,用“以油养肤,以香疗愈”重塑阿芙品牌理念,用“以人为本”,围绕消费者场景化诉求的宗旨重塑组织及文化,逐步完成对阿芙的品牌升级。

阿芙精油的品牌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象征着自然与美的结合。阿芙专注于高品质精油及精油护肤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在全球拥有19座契约庄园,确保原材料的高品质与可追溯性,并率先在产品包装上标注GC-MS色谱图,以证明精油的纯正血统。阿芙注重科研创新,联合权威机构发布行业标准,推动“以油养肤”理念。同时,品牌注重创新营销,曾联合多位艺术家进行跨界艺术合作等,强化品牌影响力。

课题与课程

1、事理设计之美

柳冠中——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

2、中国传统住居美学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3、器物美学

李正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时尚审美

王悦——清华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5、食物系统之美

池伟——清华艺科究院食物设计工作室主任

6、食物呈现与设计之美

林敏怡——肉丝实验室创办人

7、Ai之美与用餐环境

杨尊杰(基奇大叔)--冠崴空间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设计总监

8、食物时令与地域之美

郭江龙——米其林/黑珍珠获奖主厨

9、茶艺美学

王晓芳——王府茶楼集团董事长

10、花艺美学

邹同——花样生长品牌创始人

11、建筑美学

野城——未来学家跨界融合专家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2、餐饮空间美学

刘道华——LDH刘道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13、芳香美学

孙乙丹——阿芙精油CEO

校外食物美学体验

我们也将走出教室,品尝美食,体验食物美学。此次,我们选择了两家餐厅作为外出体验目的地:王府茶楼——皇家茶事,当代雅集;宫宴——京城腹地沉浸式食礼文化体验;它们都以传统文化为基底,但对食物以及用餐过程以及用空间进行了当代阐释,并且收获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和社会声誉。此次,我们将亲身体验它们的食物美学,以及美学价值如何质变为商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多赢。

王府茶楼是北京高端文化茶空间,以“皇家茶事·当代雅集”为核心理念,融合传统茶道与现代美学。王府茶楼成立于2005年,王府茶楼集茶餐一体,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深厚,旗下有大观园总店、中轴路店和朝阳公园店,曾被授予“全国五星级茶馆”。空间设计借鉴王府园林元素,设独立茶室、文化沙龙区,定期举办非遗茶艺、古琴雅集等活动,成为政商精英与文化名流的社交首选。2023年入选“北京十大文化消费地标”。核心亮点之一是体验感:沉浸式“王府茶宴”。

2015年,第二届中华茶奥会上,王府茶楼获得茶艺大赛创新茶艺一等奖;2016年6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世界茶博会上,王府茶楼荣获金印大奖;2019年3月,王府茶楼荣获国际交流典范茶馆称号。2022年3月,王府茶楼推出了全茶宴,每一道菜、每一份酒水、每一份主食里都含有茶,还能讲出茶的故事。

北京宫宴餐饮文化公司,简称“宫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由中国饭店协会青年企业家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御膳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行斌先生创办。“经历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如今我们来到了体验经济时代。”宫宴创始人行斌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体验经济需要让消费者在消费后留下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宫宴以餐饮为主要载体,通过‘食礼’体验为消费者呈现中国古代生活方式,并将传统文化植入消费者心中。《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记载,即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作为宫廷御膳制作第5代传承人,行斌希望在现代餐饮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礼仪,这也是行斌创办宫宴的初衷。

为了让顾客获得“穿越”般的体验,宫宴从环境到服务流程,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在空间布置上,餐厅中心设置长方形舞台,舞台两侧依次排开长案及坐席,营造出宫廷宴会的氛围感。

餐厅一角的“妆造司”为顾客提供换装服务。顾客可在上百套古代服饰中选择喜爱的一款,造型师会根据服饰为顾客设计妆发造型。宫宴实行套餐制,开宴后,每上一道菜便会伴随一个演出节目,背景音会为顾客介绍菜品背后的故事。

“礼仪”贯穿服务的全流程,服务人员的工作即为“演出”,“演员们”统一穿着古代服饰,按照古代礼仪接待顾客。入门的迎接礼,开宴前的奉茶净手焚香,宴会过程中的贴面礼、叉手礼,用餐后的“飞花令”……在一系列服务中,顾客不知不觉成了礼仪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三位米其林级别主厨坐阵,共同打造宫宴的餐品食单。

宫宴创始人行斌:中国饭店协会青年企业家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御膳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

西班牙米其林星厨亚历克斯·莫利纳:西班牙最具传统特色和美食文化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出生并长大,受教于西班牙最好的烹饪学校之一的“Escuela de Hosteleria de Girona”,并在由六星米其林大厨PacoPeréz主理的米其林二星餐厅 El MiramardeLlancà,以及主厨Javier Aranda主理的米其林一星餐厅La Cabra工作。

中国星级大厨刘鑫:历任莱佛士北京饭店家安法餐厅副厨师长、中奥马哥孛罗大酒店行政副总厨、1949-the hiddern city——塔瓦娜地中海餐厅行政总厨、侨福芳草地-北京怡享酒店行政总厨。

授课方式和地点

-教室授课结合现场实践。

-授课地点:北京海淀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授课时间:2025年8月13日——8月15日

-学时:24学时 (3天24课时)

注:本培训项目设有最低开班人数要求,报名人数未达到最低开班人数,将取消或延期举办该项目。

招募对象

我们希望与这样的你同行:

• 烘焙主理人 → “食界掌柜的”

• 烘焙创新创业者 → “味觉创变者”

• 食物设计师 → “食事建筑师”

• 烘焙研发工程师 → “风味科学家”

• 创意烘焙主厨 → “灵感料理师”

• 烘焙相关设计师 → “食尚造梦人”

• 食育设计师 → “食知教育家”

本文转自:未来食物设计FUTURE FOOD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