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关于西贝,你不知道的5件事
红餐编辑部 · 2023-06-05 09:31:06 来源:红餐网 4586
关于西贝,关于贾国龙,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主创团。
1988年,内蒙古临河市。
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小伙子,选择了退学。
那年,他21岁。
同年5月,一个20㎡左右的小餐馆在市东郊开业了。
经营一段时间后,小餐馆生意很红火。
老板不甘心在当地挣钱,跑到北京开了家小店。
谁也没想到,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在历经35年发展后,从0到1,不断迭代,竟然开到了将近400家直营门店。
员工人数也从60多人到后来的23000多名员工,营收超过62个亿。
这家小店,就是西贝的前身。
这家店的老板,就是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
关于西贝,关于贾国龙,我们有太多的好奇。
前段时间,我带着“问道中国”的企业家学员们,去了一趟西贝总部。
这次调研,给了我和所有同行企业家,很深的触动。
在斗胆征求贾总同意后,我也把这次印象最深的5点收获分享给你。
希望也能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启发。(以下第一人称为贾国龙老师)
拿出娶媳妇的钱,辍学创业
1988年,我21岁,正在读大二。
读到大二下学期,我回到家里,对着父母说:
爸,妈,和你们商量个事儿,我想退学,自己做生意。
那个年代,能上大学,是被很多人羡慕的事情。
父母很吃惊,也很不理解,但我却铁了心。
他们拗不过我,也只得无奈答应。
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存折,里面有3800元。
妈妈含泪说:这是咱家所有的积蓄,也是留给你娶媳妇的钱,全给你了。
那时候,姐姐刚嫁人,婆家准备买台电视机。
但是当时买电视机,还需要凭票购买,婆家没有票,就给了姐姐2000元买电视的钱。
姐姐只花了300元,添置了一些日常必需品,剩下的1700元,她全部塞给了我。
就这样,我的第一笔创业原始启动资金有了,一共5500元。
这点钱能干啥呢?大生意肯定做不了。
我把目光投向了餐饮业,餐饮,是老百姓的刚需,当时的创业成本也低。
△图片来源:西贝官网
说干就干,同年5月份,20㎡左右的黄土坡风味小吃店在临河市东郊开业了。
店里只卖两道菜,羊肉泡馍,鸡肉炒疙瘩。
小吃店对面是大学,平时很多顾客都是学生和老师,每天的营业额高的时候能卖100块钱。
100块钱,什么概念呢?
1980年左右,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
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
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
生意做了几年,红红火火,我不甘心一辈子在小城市里,就想出去见见世面。
1997年,我去了一趟深圳,接手了朋友的一家海鲜酒楼,做了9个月,结果惨败而归,赔掉了100多万,心都在滴血。
为什么?
因为当时深圳是特区,上世纪90年代,想到深圳去,必须要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有效的通行证才能出行。
而那一年,又正好赶上香港回归,很多没有通行证的外地人进不来。
1997年的深圳,外来人口特别少,导致整年的消费特别低迷。
我在这个时候接手酒楼,迎面撞上稀少的人流量,欲哭无泪。
亏损完后,我灰溜溜地从深圳回来老家,在临河又呆了2年,休养生息,重整旗鼓。
1999年7月,我又到了北京,接手了一家原来叫金翠宫海鲜大酒楼的餐厅。
我想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
结果生活笑了笑,告诉我,那就让你好好趴着吧。
到了北京以后,我一开始找不到门道,亏得更快,仅仅四个月就赔了100多万元。
几次打击下来,我心灰意冷,心里打了退堂鼓,也很恐惧。
如果这次再退回到临河老家,我还有没有勇气再出来?
这时,一个顾客说,你们家的海鲜怎么吃出一股羊肉味呢,一个内蒙人卖海鲜,你不觉得奇怪吗?
听完这话,我浑身一激灵,原来还是要找自己最擅长的事做。
就这样,我从卖海鲜变成了改卖牛羊肉,莜面。生意,火了。西贝在北京也活了下来。
△图片来源:西贝官网
跨年夜,我开着车从长安街穿过,心想这次站住脚了。
就这样,从一家店、两家店,一直开到现在,全国将近400家直营门店。
员工人数从5000人到后来的23000多人,从2009年的年营收不到5个亿,到现在超过62个亿。
35年摸爬滚打一路走来,前25年都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断试错,不断修正。
这些年,也有很多年轻人问我,怎么做好餐饮。
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句话:
想清楚你这辈子为什么而活?想过成什么样?什么事真正触动了你的内心,并让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想清楚后,用最诚的方式待人,用最笨的方法做事。
要闲不住,要爱折腾。
见路不走
什么是用最笨的方法做事?
内蒙古盛产羊绒,羊绒生意在当地特别火。
1988年,我从大学二年级退学时,当时其实并没有那么快想清楚就是开饭馆。
△图片来源:西贝
我爸爸是医生,也有朋友在经营羊绒生意,特别赚钱。
有多赚钱呢?
1988年,那个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在我们老家,就已经有百万元户了。
羊绒被称作软黄金,当时贩羊绒生意特别赚钱。
爸爸就介绍我去跟着朋友去做贩羊绒生意,我和这个朋友就见了一面,却特别不喜欢。
为什么?
赚钱的生意,有啥不喜欢的?
爸爸的朋友确实是做贩羊绒生意,但是,他的贩卖有些特殊。
怎么特殊?
他的羊绒,以各种技术手段掺假为主。所以他的利润特别特别高。
我知道他的赚钱方式后,很难接受。
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价值观这个词,但是我已经出现本能的反感。
我又一次拒绝了爸爸。
爸爸希望我安心读完大学,等着国家分配工作,安稳度过一生。
爸爸希望我跟着朋友做暴利的贩羊绒生意,把日子过得好一些。
但是,我希望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一种本能,抗拒捷径,见路不走。
创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越往后走,选择越多,诱惑也就越多,这时候坚持初心就变得异常重要。
人性总想要走捷径,渴望快速赚钱,渴望一夜暴富。
但是,捷径意味着“最近的路”,最近的路往往也意味着“最短的路”。
捷径可以走,问题是很可能没走多远就已走到了尽头。
所谓捷径,就是比通常的路更近、更省力。
但是为什么别人不去走呢?
显然如果某条路没人走,通常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而是根本就走不通。
捷径,其实都是最远的弯路。
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不敢给自己孩子吃的菜,赚钱也不卖
说起捷径,我就想起了在采购中遇见的一些食材。
其实,很多时候,同一种食材,看着外观一样,但实际采购价相差很大。
△图片来源:西贝官网
可能采购A,是10元一斤,采购B,就是65元一斤。
为什么呢?
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供应链效率,配料,生产环境等等。
我们放弃了很多市场上看似赚钱很多的品类,永远选择贵的食材。
这个决定让我们失去了一些客户,少赚了一些钱,但我始终坚信一点,做餐饮,就是做人。
做人,要讲良心,要实在。
我自己做的菜,我自己敢不敢吃?我敢不敢给我的孩子吃?给我的妻子吃?给我的父母吃?
只有我问心无愧,敢给自己的家人吃的时候,我才能上这道菜。
价值观永远不能向业绩低头。
我开了35年餐馆,知道很多餐饮业的事情,餐饮业的食材,真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很多低价的品类,你真正了解之后,就知道,对方并不是什么性价比,而是就只值那么多钱。
很多高价的品类,你真正去源头产地看过,亲眼见过供应链工厂,了解整个工艺流程,就会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只有坚持原则,不走捷径,始终为客人着想,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让生意越做越大。
但是,很多客户因为并不真的了解餐饮业,看着同样的东西,就觉得怎么就你们定高价呢?
都是做餐饮店,就你们特殊?
然后就是骂,你们这些黑心商家,真是漫天要价,怎么不去抢呢?
△图片来源:西贝
哎,合成牛肉和牛肉,商家告诉你,都叫牛肉。
有机蔬菜和农药培育出来的蔬菜,外观也很相似。
我们有次去潮州考察牛肉丸市场,商家说,不同的价钱,配比不一样,什么样的价钱,对应什么样品质的丸子。
牛肉丸很多时候外表看着长得也一样,但有的牛肉丸,人家真的是纯牛肉,真材实料无掺杂,口感嫩滑劲道易嚼。
有的牛肉丸里,掺了啥,真的是不敢说,全都是科技和狠活。
两种牛肉,两种丸子,叫法一样,外观甚至都很相似。
但是,价格相差很大,利润相差,也很大。
单纯比价格,贵的丸子是没有优势的。
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丸子价位怎么样,纯牛肉一斤多少钱。
用贵的丸子,有的时候还真不一定比便宜丸子赚得多。
这时,你选哪条路?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面对两条路。
一条路是降标准,一条路是长本事。
非凡的组织就是要驱动人们迎难而上。
降标准就是靠省钱,省原材料,省人工,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挤出利润。
在餐饮业,我最怕的竞争是“性价比”,搞物美价廉,因为物美是不可能“价廉”的。
餐饮业经营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图片来源:西贝
不断创新、货真价实、东西好、服务好、做好基本功、长好本事、诚信经营、为客人负责。
老百姓信任你,生意才能红火。
如果你跟人拼价格,利润比纸片还薄,想着依赖科技和狠活赚钱,最终会把企业逼向死路。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眼睛紧紧盯着利润的企业,总有一天是要没利润的。
啊?眼睛不盯着利润,那应该盯着什么呢?
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理论告诉我们:
应该盯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人,才配叫企业家。
没有创新获得的微薄利润不是利润,是社会付给企业的“管理者工资”。
所以,创新是我们唯一该做的事。
要坚持创新,坚持做正确的事,坚持做有难度的事,坚持做用时间才能积累出竞争优势的事。
如果不能创新,那不搞企业也罢。
只管把东西做好,想要的自然会来
讲起创新,不得不说到西贝很受欢迎的一道菜:香椿有机莜面。
这道菜品,每年的售卖时间只有45天。
为什么?
因为香椿芽是时令食材,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以采摘顶芽。
△图片来源:西贝官微
谷雨过后,香椿芽木质化,口感就大打折扣。
在整个香椿采摘季,头茬椿芽最好吃,不仅稚嫩无筋,而且香味浓郁。
西贝的油泼香椿莜面使用的就是露天生长的头茬香椿。
除了食材,一碗面条,有什么值得创新的?
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碗面,为了这一碗面,我至少砸下去6000万的资金。
啊?6000万?
是的,你没听错,至少6000万。
为了让我们的顾客吃上一碗放心面,我在内蒙古武川地区和四子王旗改造了12万亩有机田,用了6年时间从田间开始改造,确保我们的莜麦都是有机的,食材天然,无污染。
其次,我投资了6000万建立了一个莜面加工厂。
在过去,我们曾在当地的一些小加工厂进行加工,但其设备简陋,加工过程中沙石杂质含量过高,影响了口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进了全球最大的面粉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商——瑞士的布勒公司,为我定制研发了莜面加工设备。
莜面的油脂含量约为8%,而小麦的脂肪量不超过2%,因此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有所不同。
在加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去除杂质,包括色选、风选、比重选等,甚至重复进行去杂质的步骤,以确保杂质被彻底去除。
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莜面在口感上产生撑牙的感觉。
此外,我们的设备采用低温磨制工艺,对莜面进行多次磨制,慢慢去皮,以保留营养并提升口感,
而传统的高温磨制过程会对莜面的营养和口感产生不良影响。
粗粮细作,采用有机原料和先进设备,每一项都会增加成本,但为了让顾客吃得更好、更健康,我觉得是值得的。
△图片来源:西贝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的香椿有机莜面才能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大家喜爱的美食。
所以我经常说一句话:你只管把东西做好,想要的自然会来。
一家公司组织能力和品牌势能强了,产品质量过硬,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
1991年,我结婚了。92年,儿子出生。
一家人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北京。
身边人也有人问,说你们一家人居住的房子太普通了,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好的呢?
因为现在的这栋房子,承载了几十年的记忆,孩子们也都在这个小区长大。
我不舍得这些邻居,也不舍得这里的记忆。
我的父母在内蒙古从老家来来回回搬,搬了至少6次家,搬到最后,最开始的老房子已经没有了。
父母觉得很可惜。我也很怀念。
所以,我想为孩子们留下这份回忆。
还有就是,我对大房子没有向往,我对第二套房也没向往。
有朋友曾经劝我,傻不傻,过去十几年,你是瞎吗?看不见房产投资回报率吗?
我也只是笑笑。
从过去到现在,我就买了唯一的一套房。
尽管近年来身边不乏各种快速挣钱的机会,比如在内蒙投资矿产、比如在一线城市买房产等等。
我都放弃了。
为什么?
创始人的高度,决定了组织的高度。
我不愿意投资房子,不愿意买房子,买房子你租出去是别人的,自己住也不可能,买了老不去住,你回去住都觉得没有亲切感。
再说投资,我从来没有想靠投资房子赚钱,所有赚来的钱,我就傻傻地坚持投西贝。
投企业、投品牌、投人,投在我的组织里边。
我创立西贝的愿景,是全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开有西贝,一顿好饭,随时随地,因为西贝,人生喜悦。
△图片来源:西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餐厅。
刚创业时,我主要为了赚钱,出人头地。
生意做大后,我选择了让更多人实现财务自由,过得幸福。
我对房地产毫无兴趣,对未来购买新房子也没有任何打算。
我相信一家企业能够为所在市场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了企业到底能不能赚到钱。
我的信念就是:不炒房、不投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让我的餐厅越来越好。
这个信念支撑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子。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我都会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我相信,唯有热爱,才能抵御岁月漫长。
就像20多年前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我对妻子张丽平说的那样:贾国龙,一辈子老老实实做生意,实实在在做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打造西贝。
一生只爱一个人,张丽平。
△图片来源:刘润主创团
贾国龙和西贝团队注重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令人感动、敬佩。唯有祝福。
封面图来源:西贝。
热门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