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短视频里的陕菜热: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
朱立挺 · 2025-11-05 17:18:30 来源:红餐网 199
适应性调整是跨文化传播的“生存策略”。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如TikTok、YouTube Shorts、抖音国际版)的全球普及,许多海外陕西人或华裔通过镜头记录陕西美食的制作过程,从油泼面的泼油声、肉夹馍的皮酥肉烂,到凉皮的软糯咸香,这些充满陕西元素的画面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了不少关注。
我的初印象是陌生的熟悉和熟悉的陌生而引起的文化共鸣——短视频中,创作者往往一边烹饪一边用方言或夹杂外语不流利的汉语讲述背后的陕西故事(比如“这是奶奶或妈妈教我的做法”),既满足了海外游子对“家乡味”的情感需求,也让当地观众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香气、色泽、制作细节)对陕西美食产生好奇。这种“个人叙事+美食展示”的模式,比传统宣传片更有亲和力,也更易打破文化隔阂。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社会现象。其底层逻辑是中外交流越来越多,移民人数在不断增加,以及国外移民社群的“文化认同建构”密切相关:海外陕西人通过美食短视频,本质上是在异国环境中主动“生产”和“传播”自身文化身份。美食作为最易感知的文化符号,成为他们连接祖籍国与居住国的桥梁。此外,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基于兴趣标签的精准分发)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行为的持续性:当一条“陕西凉皮教程”被海外用户点赞、评论后,算法会将其推送给更多对“中国地方美食”“异国生活”感兴趣的用户,形成“自发传播-反馈-再传播”的循环。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已超越个人表达,开始影响当地饮食文化(例如部分海外中餐馆开始参考短视频中的做法调整菜品),甚至反向推动陕西本土对自身美食文化的重新挖掘(如地方文旅部门关注到海外传播热度后,推出“非遗美食海外推广计划”)。因此,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值得从传播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维度深入研究。
在众多海外游子可用来寄托乡愁的文化元素中,“美食”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源于其感官性、普适性以及与情感记忆的深度绑定。
首先,味觉与嗅觉是人类最原始的记忆通道。陕西美食的“油泼辣子的呛香”“羊肉泡馍的热乎气”“biangbiang面的筋道口感”,这些具体的感官体验能直接唤醒大脑中关于“家”的记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气味和味道能快速激活海马体中的长期记忆,比文字、图像更具穿透力。
其次,美食的“语言”是跨文化的。即使不了解陕西的历史或方言,海外观众也能通过“面食的多样做法”“调料的搭配逻辑”理解陕西人的饮食偏好,甚至产生“虽然没吃过,但看起来好吃”的直觉共鸣。这种“无需翻译”的传播优势,让它比戏曲、方言等文化载体更易被接受。
此外,对许多海外游子而言,美食不仅是“吃的东西”,更是与家人、童年、故乡场景绑定的情感符号。比如,妈妈做的“臊子面”可能关联着过年时全家围坐的温暖,奶奶揉面时的背影可能关联着童年的安全感。短视频中,创作者往往会主动讲述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将美食转化为情感叙事的媒介,从而让乡愁有了具体的“形状”。
由于食材限制和受众口味差异,创作者常常需要适应性地调整(例如减少辣度、替换配料)。我认为,这种改良是文化传播中的必然现象,未必削弱陕菜的“本味”,反而可能成为拓展影响力的契机。比如在上海,已经形成独特的“海派”风味菜肴,如海派川菜,海派粤菜等。要让海外民众接受,一定要作适当的调整。
适应性调整是跨文化传播的“生存策略”。海外环境中,食材获取(如陕西特有的“秦椒”“岐山醋”)、当地饮食偏好(如部分西方受众口味偏清淡)、文化禁忌(如某些食材的宗教敏感性)都会限制原做法的复刻。创作者的调整本质上是“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传递核心价值”——例如,用当地彩椒替代秦椒降低辣度,但保留“油泼”的仪式感;用全麦面包替代饦饦馍做“肉夹馍”,但强调“卤制工艺”。这种调整并非“背离本味”,而是“拆解核心要素,重新组合呈现”。因为在本土,也是随着食材和调料的变化而变化的。
更有意义的是,改良可能反向推动本土对“本味”的重新认知。当海外创作者因食材限制调整做法并引发讨论时,本土观众可能会重新关注那些曾被忽视的传统工艺(例如“手工揉面为何能让面条更筋道”“传统发酵醋的独特风味从何而来”),甚至推动地方对“非遗美食标准”的细化(如明确“秦椒油泼”的辣度区间)。从这个角度看,改良不是“稀释”,而是“扩散”——通过不同版本的“陕西美食”,反而让“本味”的内核(工艺、食材逻辑、饮食哲学)更清晰地被看见。
这一现象对陕西本土的美食文化发展,也将产生多维度的正向推动:
其一,国际知名度与文化认同的提升:短视频的全球传播让陕西美食从“区域特色”升级为“世界话题”。可能比本土主播更具有传播和推广性。例如,“油泼面”相关视频在海外平台的播放量破亿后,陕西的“面食文化”会被更多国际游客、美食研究者关注,甚至可能推动“陕西美食”进入国际美食榜单(如《孤独星球》推荐),进而提升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其二,本土美食产业的创新动力:海外创作者的改良尝试(如低脂版肉夹馍、便携装biangbiang面)可能启发本土餐饮企业开发适应现代消费场景的产品(如预包装半成品、健康轻食系列)。同时,海外观众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如评论区询问“手工扯面需要多久练习”)也会推动本土手艺人更注重技艺传承,甚至催生“美食文化研学”等新业态。
其三,文化认同的内聚效应:对本土陕西人而言,海外游子的短视频传播相当于一种“反向文化输出”——当看到自己的家乡美食被世界关注,会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更主动参与传统美食的保护(如支持老字号、学习传统烹饪技艺)。这种“内外互动”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陕西美食从“日常饮食”升华为“文化符号”。
其四,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美食传播的热度可能带动陕西农产品(如小麦、辣椒、花椒)的品牌化发展。例如,海外观众因“油泼面”关注到陕西秦椒的品质后,当地辣椒种植户可能通过跨境电商扩大出口,甚至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专用调味品”,形成“美食-农业-工业”的产业链联动。
总体而言,海外陕西人通过短视频传播家乡美食的现象,既是数字时代移民社群文化表达的新形态,也是地方美食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和实现陕菜出海的梦想。它不仅连接了乡愁与认同,更通过传播中的互动与创新,让外国人更好的接受中华文化,为陕西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红餐网;作者:朱立挺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