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如今沉寂没落!港式快餐到底怎么了?
周洪楚 · 2020-08-02 21:16:15 来源:红餐网
疫情期间,快餐可以说是餐饮业里面恢复最快的品类之一。像海底捞、西贝等餐饮头牌也都在铆足劲切入快餐赛道,希望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快餐赛道越来越热闹的时候,曾经引领潮流的港式快餐却陷入经营窘况。
6月,大家乐、大快活两大港式快餐品牌相继发布年度业绩报表。
截至3月31日,大家乐期内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87.1%,由于业绩的大幅下滑,大家乐集团甚至决定不派发末期股息,而这也是大家乐自1986年上市以来首次停止派息。
大快活2020上半财年的净利润也同比大幅下滑43.1%。其财报显示,2020上半财年香港地区分部溢利同比下滑33.81%至7284.2万港元,中国内地分部溢利下滑97.08%至18.7万港元。
两大港式快餐巨头双双出现利润下滑,除了受香港局势和疫情的影响外,在内地的业绩下滑也是重要原因。而内地业绩下滑,则是受整个港式快餐品类衰落的影响。
红餐网(ID:hongcan18)观察发现,一度在内地风光无限的港式快餐,如今已日益黯淡。港式快餐怎么了?今天,我们从头捋一捋。
01 港式快餐的兴
说起港式快餐,必定绕不开大家乐和大快活。
大家乐由罗腾祥创立于1968年,创立之初只是一家售卖便食,如鸡腿、薯条、汉堡包的小店,后来加入中式食物,并且创新经营模式之后,大家乐得以快速成长,并于1986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本地餐饮企业,目前香港规模最大的中式连锁快餐店。
△大家乐香港首店
1972年罗腾祥的弟弟罗芳祥创立了另一家的中式连锁快餐企业——大快活集团,并于1991年上市。
大家乐和大快活作为兄弟公司,两家公司经营的菜品和服务都十分相似:以中餐为主,异域风味为辅,汇聚各地的美食精髓。而这两家港式快餐品牌,也因其多元化的饮食路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90年代初期,以大家乐为首的港式快餐品牌开始进驻内地市场,首店设在中国改革第一站深圳,大家乐的股价由1992年初的3元,拾阶而上至1993年3月份的6.8元。大快活也紧跟其后,进驻大陆市场开店。
当时,备受港剧影响的70、80后,大都通过港剧去窥探潮流的先锋,曾经的香港,让无数年轻人为之着迷和神往,不仅是新款球鞋、衣服、杂志,就连美食都以香港为标杆。
所以,在带有港式文化的港式快餐进入大陆市场之初,即凭借着时尚的装修、开放式的吧台、皮质的卡座、暖色调的灯光等,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扎堆尝鲜。
“那个年代,能偶尔吃上一个菠萝油或者喝一杯丝袜奶茶,已经算得上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在广州土生土长的70后谭先生回忆称。
进驻大陆市场短短几年间,大家乐便在广东、上海、北京开设了20家分店。
后来,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和提升,港式餐饮的发展更是如鱼得水。
当时,凡是进驻大陆市场的香港餐饮,基本上都是开一家火一家。澳门银河百老汇 . 好彩 . 点心部高级行政总厨梁汉雄师傅告诉红餐网(ID:hongcan18),“当时在内地的港式餐厅,只要在招牌上打上‘香港’两个字,就不愁没有生意。”
而内地市场的利好,更让大家乐、大快活等一批香港餐企坚定了开拓内地市场的决心。2003年,大家乐再次向内地扩张,并将目光锁定了接受度高的华南市场。
在大家乐进击内地市场的时候,大快活也不甘落后,并率先占领华北市场,在当地开设了不少分店。
此时港式快餐的风靡,也吸引了大批内地餐饮创业者前仆后继,开起了港式快餐店。在华南地区,就出现了都城、大西豪等主打港式快餐的品牌。
除此之外,甚至带动了和港式快餐相似的港式茶餐厅风潮,引发内地茶餐厅创业潮。
比如,2003年,广州本地人梁国强创办了知名的“表叔茶餐厅”,随后“表哥”“表妹”等“亲戚”品牌茶餐厅更是蔚然成风。
△图自表叔茶餐厅公众号
与此同时, 避风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厅相继在上海开业。2004年之后,香港茶餐厅品牌太兴集团、翠华餐厅也开始北上掘金,逐步扩展大陆版图。
因为产品更丰富,餐厅环境更舒适,这些茶餐厅一经开出便引发消费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难求、排队如潮。
02 港式快餐受挫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内地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快餐、火锅、单品店、各地美食被相继挖掘,港式快餐逐渐沉寂。
由于市场份额的不足,港式快餐在内地消费者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再加上被市场上更多极具品牌实力的新兴品牌和“后浪”的冲刷,在消费者的印象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港式快餐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
近几年来,关于港式快餐的信息和报道少之又少,大快活、大家乐这两个引领港式快餐文化风潮的港式快餐企业,也已经沦为需要有人专门提起,才能唤起记忆的一个品牌。
△图自大家乐官方微博
即使是在华南地区的消费者,他们对港式快餐的反应都是:“如果不是你专门提起,我几乎都忘记还有这样一个品牌的存在了。”
港式快餐的衰落是肉眼可见的,具体表现除了前文提到的大家乐、大快活利润双双下滑外,从近几年各大港式快餐品牌滑坡的市场增速也可见一斑。
其中,大家乐和大快活北上受挫,市场赛道和拓宽半径越来越窄。大家乐2017年10月中旬宣布退出华东市场,11家门店全部关停,退守华南;大快活关闭了北京、天津等地门店,退出了华北市场。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上半财年至2020年3月31日,大家乐在内地的门店也仅是新增了7家;而大快活2019上半财年,在中国内地餐厅仅剩12间,其中只有1间为新增。
大家乐、大快活等港式快餐企业尽显颓势时,国内第一批在大家乐、大快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快餐品牌同样不大好过。
1992年在广州成立至今已经28年之久的大西豪,依然没能走出羊城,且在广州的门店数量也仅开出10家。
一开始以港式快餐为主打的都城,则逐渐转型,加入众多本地菜式,甩掉了港式快餐的定位。如今,都城的港式粉面仅占所有产品的10%左右,西式产品也仅在部分门店供应。
03 从风头无两到节节退败,港式快餐品牌怎么了?
从曾经的风头无两到如今的节节退败,港式快餐究竟怎么了?
红餐网分析认为,造成港式快餐今日困局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香港饮食文化影响力下滑
港式快餐之所以能在广东市场流行,是因为其揉和了香港茶餐厅的元素和香港独特的饮食文化。究根结底,消费者是被它们身上颇具中西特色的香港文化所吸引。
餐饮人士明哥表示,在90年代初期,收入并不高,当时的港式餐厅对年轻人而言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是奢侈,但大家对偶尔去大家乐饱餐一顿甘之若饴,是因为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通过港剧了解并喜爱上港式餐饮文化。而港式快餐厅浓郁的港式文化氛围、中西餐结合的特色、细致的服务等,都是吸引他们的理由。
△香港电影里的情节
而如今,正如港剧衰落一样,香港文化的影响力也早不如从前了,与之相连的港式快餐,吸引力自然随之下滑。
第二,固守传统,跟不上年轻一代消费需求
此外,在内地餐厅产品日渐丰富、不断打造菜品差异化的今天,始终不对产品进行调整、不对门店环境进行迭代升级的港式快餐早已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下年轻一代消费者对“重口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餐厅社交体验的愿望提升,而很多港式餐厅还停留在90年代,延续着老一套的“糖水”风,固守着菠萝包、丝袜奶茶等,品类创新少且同质化严重。
以奶茶为例,丝袜奶茶早已过时,市面上的芝士奶盖茶、柠檬茶和豆乳奶茶更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第三,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手段落后
其实在进入内地之前的七八十年代,港式快餐品牌在紧跟潮流上绝对不亚于当下那些依靠营销手段迅速打开市场,以迅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网红餐厅。
以大家乐为例。自1977年起,大家乐便先后邀请了张国荣、张艾嘉、许冠杰、周润发等明星出演,透过电视广告,将大家乐传达至普通阶层中。而这也是大家乐初进大陆市场便生意火爆的重要原因。
△大家乐找来了张国荣做广告
不过,遗憾的是,在大陆市场的探索过程中,这些港式快餐的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手段却没有跟上,营销渠道都非常落后和狭窄。尤其是在近几年餐饮业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时候,港式快餐更是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内地餐企花大精力打造“双微一抖”的时候,大快活仍然没有派人经营这些平台,其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消息只有十来条,最早一条是2019年的12月份,官方微博更夸张,最近一条信息是在2013年1月。
大家乐在大众点评上的消费者评论并不少,但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在读者的留言后面均找不到一条来自大家乐的回复,互动性特别弱。
第四、“后浪”的夹击
与港式快餐同一时期进驻中国市场的还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两大洋快餐品牌的出现,给当时国内的餐饮业普及了“快餐”这一概念。从那之后,中国本土的快餐品牌开始觉醒,像真功夫、72街、红高粱、味千拉面等中国快餐也相继诞生,并且扩张速度飞快。
2012年前后,国内还涌现出了以黄太吉、西少爷、遇见小面等为首的新型中式快餐,大打互联网营销牌,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智。
虽然,像真功夫、72街这批老式快餐品牌后续增长乏力,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式快餐品牌开始学着“自我革命”:如真功夫一边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止损,一边又在尝试开发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新店自选模式;老乡鸡学会了利用互联网话题传播,积极出圈,克服地域性问题,走出舒适圈开往全国;乡村基则在一直都在尝试灵活的商业模式,在各个区域打磨不同商业模型,有外卖专门店模型,社区店模型,档口销售模式等。
△图片来自真功夫官方微博
这些大陆快餐品牌无论在门店数量还是市场份额上,都远远甩开了港式快餐品牌。
结语
无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乐、大快活等品牌带动的港式快餐品类确实给内地的餐饮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冲击,带动了内地饮食业的发展。
但是如今,港式快餐的衰弱和下滑也肉眼可见。接下来,如果仍不思考破局,港式快餐或将面临更残酷的结局。
热门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