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加速出海,解码美澳加市场实战
何婷 · 2025-10-13 11:02:47 来源:新湖南 499
湘菜正在加速走向全球。
湘菜正在加速走向全球。华天集团高端品牌“沁潇湘”即将登陆首尔、“回家湘”瞄准墨尔本,农耕记在布局东南亚10店后剑指东京,蒸浏记则在东南亚以标准化模式快速复制……湘菜品牌到海外开店呈井喷之势。
《中国餐饮出海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9月,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近70万家,湘菜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湘菜在不同区域呈现哪些差异化发展态势?湘菜出海面临哪些瓶颈?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法规与口味?本报采访了美国南部工商贸易发展促进委员会执行会长成朝晖、澳大利亚湖南商会会长杨璨夷、加拿大湖南商会理事段潇潇,以期通过他们的解析,为有意向出海的湘菜企业提供一份实用“导航”。
记者:在您所在的国家,中餐门店和市场规模如何?湘菜在中餐市场的占比如何?近年是否有显著增长?
成朝晖:美国有超过540万华人,从之前的广东人、福建人等群体为中心发展到现在以菜品偏辣的华人群体,他们构成了中餐的核心消费群体。湘菜作为中国重要菜系之一,在美国市场,包括南部地区,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从洛杉矶、纽约等一线城市,向休斯敦、西雅图、拉斯维加斯、亚特兰大等美国的二线城市发展。因为美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部,美国人本身就有嗜辣的口味与习惯。
湘菜在美国正逐渐从“小众美味”迈向主流餐饮阵营,外国食客的接受度显著提升。虽然目前可能尚未在所有地区形成大规模占比,但其增长趋势是明显的。湘菜品牌在美国发展经历了从几乎没有独立门店,到区域聚点、小品牌化,再到如今的多元扩散阶段。为了适应美国市场,尤其是在辣度接受度上差异显著的南部地区,一些经营者会推行“辣度分级”与“健康选项”机制。同时,聚焦如剁椒鱼头、腊味等具有高复购属性的“超级单品”也是有效的市场策略。
杨璨夷:从公开餐饮平台的关键词检索与去重观察(“Hunan”“Xiang Cuisine”“湘菜”等),全澳范围内标注为湘菜或以湘味为主打的品牌与门店,保守估计在50–100家之间。
区域分布上,悉尼与墨尔本合计占六成以上,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堪培拉等城市呈带状扩张。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门店虽未自称“湘菜”,但湘味菜品已成为菜单“常驻项”,这也是“湘味渗透”的一部分。
段潇潇:在加拿大华人聚居区(如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中餐门店密度高、人气旺,已成为当地居民日常餐饮与旅游消费的“必选项”。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2025年数据,北美中餐市场规模约450亿美元(占全球中餐市场的12%),其中加拿大中餐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占加拿大餐饮总市场的3.5%)。
湘菜是北美中餐的“后起之秀”,近年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以温哥华为例,湘菜餐厅数量约150家(占中餐门店的7.5%),年营收超1.2亿美元(占中餐市场的8%);多伦多湘菜餐厅数量约120家,年营收超1亿美元(占中餐市场的8.3%)。对比2020年,湘菜在北美中餐市场的占比从3%提升至8%,增长近170%。
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首先是华人移民增长,加拿大华人约180万,湘菜作为“家乡味”需求稳定;其二,当地居民对“健康辣”的接受度提升,湘菜“辣而不燥、鲜香味浓”的特点符合北美“健康饮食”趋势;其三,农耕记等品牌在加拿大开设首店,带动行业关注度。
记者:在您所在国开设一家湘菜餐厅需满足哪些法律法规?当地政府对中餐产业是否有扶持政策?
成朝晖:在美国南部开设和运营餐厅,需要遵守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例如:开业前必须获得餐饮服务许可,需向所在地的卫生部门申请,提交详细的厨房平面图、设备清单等。酒类销售需单独申请许可证,尤其是烈酒牌照,程序复杂;需遵守环境保护要求,涉及油烟排放,油井、废水处理和垃圾分类等;需遵守联邦和州关于最低工资、加班费、工作场所安全(OSHA标准)以及员工权益等方面的规定;美国餐饮业一般对外资持股没有限制,允许100%外资控股。但是南部有些州,例如德州,对于外国人购买或者租赁房产有特殊的要求。
作为小型企业,湘菜餐厅可能有机会享受一些通用的中小企业优惠措施。例如:小型企业贷款与援助,你可以关注美国小型企业管理局(SBA)提供的各种贷款担保计划、咨询和培训服务,这些计划旨在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创业和发展;房东的补助,对于名牌或者有特色的餐饮企业,房东可以在装修期间,或者营业期间的房租减免,装修减免等给予补助;地方性的经济发展激励,一些市或郡为了吸引投资、促进本地商业发展,可能会提供税收减免、租金补贴或创业补助金等。
杨璨夷:在澳大利亚开餐厅必须严格遵守 《澳新食品标准法典》 。这部法典对食品的配料、添加剂、标签、微生物指标、污染物以及烹饪和储存温度等都有详细规定。餐厅的环境卫生有极高要求:包括厨房设施、餐具清洁、垃圾处理等,甚至规定“禁止对任何食品吹气,禁止用嘴吹开包装袋”。食品储存和处理必须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定期检查并丢弃过期食品。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处罚极其严厉: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对公司的罚款最高可达50万澳元),甚至刑事指控和监禁(对个人最高可处2年监禁),还会被列入“耻辱榜”公示,严重影响声誉。
此外,要提前办理必要的经营许可与证照,比如商业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经营许可证,若涉及特殊食材零售(如肉类、海鲜),可能需额外许可。 澳大利亚税务局(ATO)对餐饮行业的现金交易监管非常严格,会重点稽查餐馆、咖啡店等是否存在偷漏税、瞒报收入、不按规定为员工缴纳养老金等行为。若需从中国进口特定食材或调料,必须提前了解并遵守澳大利亚生物安全进口条件。许多动植物产品入境前需进行进口风险分析,获得许可。
段潇潇:若需注册“加拿大有限公司(Corporation)”,需向“联邦公司注册处(Corporations Canada)”或“地方省公司注册处”(如安大略省“Ministry of Government and Consumer Services”)提交“公司章程、股东信息、董事信息”等文件。
需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Food Establishment Permit)”,由“地方省卫生部门”(如安大略省“Ministry of Health”)颁发。申请条件包括:餐厅“布局符合卫生标准”(如“厨房与用餐区分离”“有足够的冷藏设备”);员工“持有食品处理证书(Food Handler Certificate)”(需完成“8小时食品卫生培训”);提供“食品安全计划(Food Safety Plan)”(包括“食材溯源、加工流程、卫生检查”等内容)。
卫生与安全标准方面,需符合“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的“食品卫生法规(Food and Drug Regulations)”,要求“食材存储温度达标”(如“生鲜食材冷藏温度≤4℃”“冷冻食材≤-18℃”)、“加工过程避免交叉污染”(如“生熟分开处理”)、“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如“每月一次内部检查”“每季度一次外部检查”)。加拿大对“餐饮行业”的外资持股无“强制限制”,但“外资企业”需符合“加拿大投资法”的“审查标准”(如“投资金额超过500万加元”需经“加拿大投资局”审核,重点审查“是否有利于加拿大经济”“是否保留加拿大就业岗位”)。
加拿大餐饮企业需缴纳“联邦所得税(15%)”+“地方所得税(安大略省11.5%、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2%)”,合计“26.5%-27.5%”。此外,“小规模餐饮企业”(年营收≤50万加元)可享受“小企业税收减免(Small Business Deduction)”,税率降至“9%”(联邦)+“地方税率的50%”(如安大略省降至5.75%)。
加拿大政府对“中餐产业”的扶持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与“小型企业支持”,可以关注文化交流补贴、小型企业贷款以及税收优惠。
记者:湘菜出海面临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有哪些?
成朝晖:首先是投资人的认知,美国与中国的面积大小相近,也是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所以要选定好城市、客户人群、菜肴的口味。
其次是食材供应链的缺少,因为中国的肉类,主要鸭肉、水产类,其他不能进入美国,所以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用好当地的食材,例如美国廉价的淡水鱼、猪肉、牛肉、羊肉等,但要解决肉类口味的问题。
而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所以餐饮投资人的心病,包括厨师、楼面管理人员等。建议可以与美国当地的投资人合作,其实美国的中餐现在也普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因为中餐在美国的发展主要是最近的30-40年,之前的创始人基本已经接近退休年龄,而餐二代和三代基本已经不会接班,所以国内的餐饮人可以与他们接触,用合作、合股、合营的方式进行经营,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杨璨夷:湘菜要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以下这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食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地道性是非常重要的。湘菜讲究“口味地道”,很多菜品依赖特定的食材和调料(如湖南辣椒、腊肉、紫苏、特色豆制品等)。这些食材在海外往往面临严格的检验检疫政策,难以顺利通关,即便通关运输成本也极高(例如有餐厅为保持风味选择从湖南空运辣椒和腊肉,显著增加了成本)。同时,确保这些食材在长途运输后仍能保持新鲜和地道风味,也是一大挑战。
二是口味适配与文化认知差异。湘菜突出的辛辣、重油盐风格,可能与当地主流人群(尤其是非华人消费者)偏好的清淡、健康饮食习惯存在差异。为了吸引更广泛的顾客群体,湘菜需要在保持传统风味和进行本地化改良之间找到平衡。
三是专业厨师资源短缺与人力成本:优秀的湘菜厨师对于保证菜品原汁原味至关重要。然而,将国内厨师外派至海外,常面临签证难、薪资要求高(可能比国内翻倍),以及厨师不稳定(如“厨师‘跑路’”)等问题。海外招聘具备湘菜烹饪技能且熟悉当地餐饮规范的厨师也非易事。澳大利亚等地本身人力成本较高,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标准化与品牌认知度。相比一些国际化程度更高的菜系,湘菜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很多湘菜食材传统上依赖手工制作,难以达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出口的要求。虽然近年来通过开发预制菜、调味酱等(如将白辣椒制成白辣椒酱),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而言,湘菜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仍有待加强。
段潇潇:湘菜出海的“痛点”主要集中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供应链的稳定性”“文化认知的偏差”三个方面:
瓶颈1:口味适配——“辣度与风味的本土化调整”
湘菜的“灵魂”是“辣”,但北美居民对“辣”的接受度远低于中国(如加拿大居民偏好“微辣”,美国居民偏好“中辣”)。若直接移植国内“重辣”口味,易导致“水土不服”。此外,北美食材的“本土化替代”也需平衡“风味与合规性”:如湘菜中的“手工剁辣椒”因“未通过加拿大FDA认证”,初期无法进口,当地湘菜馆只能用“加拿大本地青辣椒+国内剁椒工艺”替代,虽保留了“辣”的特点,但“发酵香味”有所缺失。
瓶颈2:食材供应链——“新鲜度与合规性的双重挑战”
湘菜的“鲜”依赖“新鲜食材”(如“辣椒炒肉”需用“当天采摘的软皮椒”“现杀的土猪肉”),但北美食材供应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新鲜度不足,国内“湘菜食材”(如软皮椒、土鸡蛋等)因“冷链运输成本高”(从湖南到加拿大需15-20天),无法保证“当天新鲜”;二是合规性限制,加拿大对“进口食材”的“检验检疫”要求严格(如“土猪肉”需符合“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的“溯源标准”,需提供“养殖记录、检疫证明”等),导致部分“特色食材”(如“湘西腊肉”)无法进口。
瓶颈3:文化认知——“湘菜=‘重辣、油腻’的刻板印象”
北美居民对湘菜的“认知偏差”仍较大,多数人认为“湘菜就是‘辣’‘油腻’”,忽略了湘菜的“匠心精神”(如“手工”“慢火”)与“文化底蕴”(如“湖湘文化”)。例如,美国《纽约时报》曾评价湘菜“无趣”,认为其“只是辣而已”,引发了国内网友的反驳,但也暴露了湘菜“文化输出”的不足。此外,湘菜的“用餐方式”(如“大盘菜”“快炒”)与北美“小份、精致”的餐饮习惯冲突,导致部分顾客觉得“吃湘菜‘不够优雅’”。
记者:如果请您向国内湘菜从业者提出一条“出海建议”,会是什么?
成朝晖:在美国做华人市场、亚裔市场是不一样的,如果想做餐馆,融合华人的口味,融合老美的口味,很困难,因此必须做调整,你的定位是什么,这点很重要。那么选定哪一个城市呢?可以往美国二线三线城市,因为洛杉矶和纽约已经很卷了。
杨璨夷:对于有志于将湘菜馆开到澳大利亚的创业者,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供应链本地化与创新,积极探索与澳大利亚本地优质供应商合作,尝试用本地食材替代部分难以进口的国内特色食材,并创新烹饪手法。同时,关注湘菜预制菜和标准化调料包的发展,这可能有助于稳定品质和降低成本。
二是口味适度本土化,在保留湘菜精髓的同时,研究当地人口味偏好,开发一些融合菜式或提供辣度选择,逐步培养市场。
三是寻求专业支持,在开业前强烈建议咨询熟悉澳大利亚餐饮法规的律师、会计师以及专业餐饮顾问。他们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并满足各项法律要求,规避风险。
四是重视员工培训:投入资源对员工进行全面的食品安全、卫生规范以及酒类服务责任(RSA)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团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五是利用数字化工具,考虑采用当地成熟的餐饮管理系统(POS),帮助管理库存、跟踪销售数据、简化点餐流程,并更好地适应本地化的运营模式。
段潇潇:先做“本土化调研”,再做“出海决策”——不要“带着国内的菜谱去海外”,要“带着海外的需求做湘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北美市场的“需求差异”大(如“辣度、风味、用餐习惯”),若直接移植国内菜谱,易导致“水土不服”;二是本土化调研能“精准定位目标客群”,避免“盲目扩张”;三是本土化调研能“降低供应链成本”(如“了解本地食材的 availability”,选择“可替代的特色食材”,避免“高价进口”)。
那具体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雇佣“本地市场顾问”(如“加拿大餐饮行业专家”“华人业界领袖”),开展“市场调研”(如“目标客群的口味偏好”“本地食材的供应情况”“竞争对手的优势”);第二,与“本地餐厅”合作,推出“试吃活动”;第三,参加“本地餐饮活动”,了解“行业趋势”与“竞争对手的策略”。
本文转载自:新湖南;作者:何婷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