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陕西美食之馒头与包子

唐博 · 2017-01-22 17:19:43 来源:红餐网

在饮食文化极为深厚的三秦大地,有两种相当普及的食品,竟能使嗜食麦面的秦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传统的馒头和包子。

馒头的外表似坟头,其貌虽不扬,却有它自己不平凡的来头。据宋代高承的《事物记原·卷九》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俗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武侯不从,因杂羊豖之肉而包之,以像人头以祠……后人由此为馒头。”


诸葛武侯首创的馒头,有当祭品的牛、羊做成馅心,又有真的人头那么大小,以便以假乱真诈鬼神,而那些泸水中的鬼神确也被他骗过了。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中的事,但那有馅心的馒头却是真的。因此自诸葛亮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做的馒头都是有馅的,而且多是牛羊肉等做成的荤馅馒头,亦很大,与人头仿佛。后来,人们又仿照诸葛亮所制馒头的做法,用麦面粉和水揉面做剂子,以甜、咸、荤、素、香、辣等诸物做成各种各样的馅心,包在面剂子中间,做成个儿较小的圆扁之物蒸熟。因为它的形状离开诸葛亮所制馒头的形制较远了,人们为了区别于真正的馒头,便称这种馒头为“蒸饼”了。之所以称它为“蒸饼”,就因为它是“溲面并合在一起者也。”也就是说,它不讲似人头的形制,只要将面和好,放上馅心收口,并合在一起就行了。

“包子”一词出现在唐或宋代,据陶谷《清异录·卷下》记载“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人呼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夏季伏日供“绿荷包子”。阊阖门是皇宫的正门。说包子出现在唐代的人,认为这是指长安大明宫的丹凤门,并且有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的诗句为证;说包子出现在宋代的人,认为这是指开封宫廷的右掖门,证据是右掖门外,都是餐饮市肆。遗憾的是这“绿荷包子”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制法。

真正到了宋代,馒头和包子变得复杂起来了。由于馒头包有馅,亦没有人头之形了,人们便给这种馒头取了个确切的名字,叫做“包子”。如《燕翼诒谋录》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并下一个注脚,说是“包子即馒头别名”。又由于馒头也逐渐变成了无馅心和无人头形状的小馒头,且很长一段时间,馒头都处在有馅心和无馅心、有人头形和无人头形的两样馒头同时出现的过渡时期,所以《燕翼诒谋录》又解释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谓之馒头。”这便是当时馒头混乱的写照。到后来,馒头几乎不加馅心了,个儿也变小了,因此,人们便只承认它才是馒头,而不承认它们是包子或蒸饼了。这样一来,年深日久,人们便把馒头、包子分成了两类迥然不同的食品,并使馒头继续保持它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的本来面目,而使包子不但保持发酵、蒸熟的优良传统,而且使包子皮在裹馅后要捏出细褶来。这又说明包子和馒头在制法上是有所不同的。



自古以来,馒头和包子的花色品种就很多,尤以宋人为最。《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着有羊肉小馒头和诸色包子;《梦梁录》记载临安市场不只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糖肉馒头、太学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笋丝馒头等,还记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子、鹅鸭包子等。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元、明两代,馒头东传至日本,包子东传至韩国和包子要“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的事实。元代馒头东传至日本,包子东传至韩国,为这两个国家所公认。据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华名物考》中说,“京都建仁寺第二世龙山禅师渡海入唐土之际,带回了一个名叫林净因的馒头师傅,于是,馒头就在日本流行了起来。这是元代顺宗至正元年的事,正当我国南北朝的初期后村上天皇的兴国二年(公元1341年)。林净因后来改姓为盐濑,在奈良开业,所以世称奈良馒头。”另据韩国学者李盛雨在《中韩饮食文化的交流》一文中说,中国元朝时期,“韩国人从蒙古人那里知晓“霜花”(现在中国的包子,高丽叫‘霜花’)。在当时的首都开城出现由蒙古人民与高丽回教徒开的‘霜花店’。”明代关于包子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宋氏养生部》卷二对“包子”的制法记录比较详细:“用面、水和为小剂,轴其薄,置之以馅。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底下少沃以油,甑中蒸熟。”所谓“细蹙其缘”,是指包子皮在裹馅后收口要捏出细折来;“束其腰而仰其颠”,是指包子皮在捏褶时,要将包子的“腰”部(指中部)收紧,以免铺开不成形,而“颠”(包子收口处)要朝上。这种包法与今天包子的包法已无多大区别。


馒头和包子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到了清代馒头发酵法更精,有无馅和有馅之分,如《乡言解颐》中说:“腊月望后,便蒸馒头,分有馅、无馅两种。有细作者,拣麦磨面,煞费工夫,乡人磨面先洗驴之门诮。卖面者曰重锣,家作至于四锣。搀水花糖以模印之,其白如雪,面有银光,谓之白包子。近日山左人家作者最精,昔年家乡亦有能作者,今失传矣”。清代馒头的名品有千层馒头、小馒头、豆沙馒头、南翔馒头、荞麦馒头、山药馒头等。包子在清代制法也有提高,其皮多用发酵面制作,也有用米粉制作的。馅心多种多样,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出现了汤包。成熟方法以蒸为主,亦可用油加少许水煎,称为水煎包。名品甚多,陕西有地软包子、扬州有灌汤肉包、天津有狗不理包子、四川有薄皮包子等等。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馒头和包子制法的混乱现象亦然存在。尽管全国各地大多数发酵、无馅、蒸食制法者都叫馒头,但还有少数包馅制法者仍叫馒头,甚至将收口捏出细褶、类似包子者也叫馒头。像南翔小笼馒头即是。改变馒头、包子叫法的混乱现象,不只涉及这两个食品的名称,还涉及两个食品的具体制法。我很同意清末翰林院学士薛宝辰在《素食说略》里的话:“以发面蒸之,曰蒸馍,俗呼馒头”,“以发面实蔬菜其中(薛本人是素食主义者,只写‘实蔬菜’,未提肉类)蒸之,曰包子。”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还请方家教正。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陕菜专栏

102

文章

292012

阅读量

中国陕菜网专注于陕菜的挖掘与开发,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边开研讨会、出版书籍,奠定陕菜的理论基础;一边举办“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动,进行实际推广。两者结合诞生了陕菜网的各类专栏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记录感悟陕菜的发展历程,如暖阳驱散浮云,渗透人心。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