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医食同源葫芦头

唐博 · 2016-12-07 18:17:32 来源:红餐网

地球是个圆的,被人为地分为东西南北,上面生活着各种肤色的人,是人就要吃饭,肉、菜、米面,吃的不好就会生病,生病就要有人来治病,谁来治呢?现在人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医生啊!可是,在老早老早以前,没有医生这个职业,那个时候给人治病的被称为“巫师”。

远古的人不了解世界,不了解自己,有了病相信是得罪了某些神灵,才会受到惩罚,就会通过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是真是假不好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他们可以与神灵或亡灵沟通和对话,好坏全在巫师掌控中。人类的文明史上,巫师的命运和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时代在演化,社会在进步,人们慢慢了解了自然的规律,对疾病也有了一些治疗办法。当然,在早期还是很粗暴的。在西方,巫师被抛弃,代之以屠夫、厨师,放血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中国,与西方有相似的地方,但好像传说中地位要高一些,如神农氏,如雷公,这都是神一级的人物。在中国的古籍中不断有“医食同源”的论述,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记载不多。可喜的是,我找到一个人,可以说是“医食同源”的代表,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孙思邈。

孙大夫是咱陕西耀州人,因为家贫没有背景,所以当不上官,可他对医术是天生的喜欢。他老家在孙原镇,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他的医术不用多说,“药王”的称号不是随便叫的。因为好道,所以太白山、峨眉山这些洞天福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朝廷发现他的不同寻常,给官做,他却在耀州的五台山潜心著作,治病救人。

医术不说,单说这食。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一种吃食,叫“煮白肠”, 即以猪肠为主,加上猪肚等下水煮成汤泡饼吃(即今日之葫芦头),一看就不是有钱人吃的。传说,药王孙思邈一路行医来到长安,中午时分途经东市,听人说“煮白肠”是当地名吃,就来见识了一下,但感觉味道腥,而且油腻,吃完不易消化。虽然孙大夫不是厨师,但从一个顾客的角度,而且从一个医学专业人士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从随身带的药葫芦里取出一些健胃祛腥的药材,让店家试着用一下,果然味醇汤浓、肥而不腻,好吃得不要不要的,一下子远近闻名。店家为了感念药王指点,并且出于营销的目的,将孙大夫赠的药葫芦作为“招牌”高悬门首,从此“煮白肠”更名为“葫芦头”。

不要小看这“葫芦头”,不光好吃,还真能治病。据说肠吸五谷之精华,性温善补,犹如药中“甘草”,冬可暖胃健肠,夏可清热爽腑。民间偏方中就有“玉肠汤”之称。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军到西安后,不服水土,拉肚子是常事。张学良愁死了,巡视兵营时发现一些士兵没事,才知道他们吃了“葫芦头”,随即命令军营的厨师们仿制葫芦头泡馍,并列入“病号饭”,但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后经军部研究,每天发二十个“病号饭”牌子,到当地“葫芦头”店中食用,问题算解决了。

当然故事都是半真半假的,全信就有点傻,不信吧又不甘心。但不管真假,“葫芦头”既好吃,又补身体是没错的。有些人吃不惯,说是怕腥怕腻,那是没做好。当你吃到真正的“葫芦头”就会爱上了。上高中时,我第一次骑着自行车来吃就喜欢上了,以后时不时地来,一老碗葫芦头,配上一老碗散啤酒,不管有多烦心的事,在那一刻是被幸福环绕的。

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相关推荐

陕菜专栏

102

文章

292213

阅读量

中国陕菜网专注于陕菜的挖掘与开发,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一边开研讨会、出版书籍,奠定陕菜的理论基础;一边举办“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动,进行实际推广。两者结合诞生了陕菜网的各类专栏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笔记录感悟陕菜的发展历程,如暖阳驱散浮云,渗透人心。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