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包,不该是奢侈品
韩思齐 · 2025-10-23 11:38:08 来源:虎嗅网 331
去年末,沪上烘焙圈的顶流是“潘娜托尼”。这款意大利圣诞面包形似我们熟悉的果子面包,但不仅能在精品烘焙店卖出数百元的高价,高级餐厅Da Vittorio更是推出了698元的进口空运版本,章小蕙、董洁等名人纷纷推荐。
表面上看,这是众多“沪币”神话之一。但敏锐的投资者会意识到,消费者对面包价值认知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市场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高端烘焙以流量和话题性扮演了市场教育者的角色。然而高价网红店依赖持续营销带来的高溢价,受众范围天然受限,难以建立稳定的复购体系。当消费者的新鲜感退去,或开始理性审视品质与价格的匹配度时,这部分被唤醒的市场需求,自然会流向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大众品牌。
什么是面包的长期价值?
2025年上半年的消费行业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在一级市场,据“iBrandi品创”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共有44个与新消费相关的项目披露完成融资,融资金额约为人民币28亿元左右,其中12起未披露具体金额,但估计半年总融资金额不超过30亿。即使在“新消费”已经呈现遇冷趋势的前两年,项目数量和披露金额也没有如此之低过。
二级市场同样寒意逼人。今年上半年,食品饮料板块上市公司股价累计下跌7.33%,涨幅排名位列全行业倒数第二,整体承压明显。板块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46%和+0.28%,较去年同期显著放缓,增速分别下滑4.32和15.68个百分点。
以七年跨度区间衡量,食饮板块的PE估值百分位已经跌至7.26%,一定程度上可谓“跌出了安全边际”。 万联证券《2025年中期食品饮料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指出,当需求上行、成本下行时,行业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而当前市场正呈现出理性消费、情绪消费与健康消费共存的特征。只有具备足够韧性、同时能够顺应趋势的企业,才有望穿越周期。
具体到面包赛道,平价大众面包似乎没有网红面包那么强的话题性,但却始终是烘焙产品消费的大头。其中短保面包的品质接近现制面包,其少添加、更新鲜的特点,加上平均5-10元的亲民价格,共同确保了稳定的复购率和抗周期能力。
短保面包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它精准契合健康趋势,相比长保面包少添加、更新鲜;依托统一生产标准确保品质稳定,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凭借高效物流实现清晨送达,保障产品新鲜度;而中央工厂模式的规模效应使其得以维持亲民价格。这种多维优势使其成为大众市场难以替代的日常选择。
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人们对日常主食的基础需求不会消失。随着消费理性回归,市场正从追逐网红效应转向价值本质。面包终究是食物,其终极价值在于被日常享用,而非被顶礼膜拜。消费者对21元大馒头不买账,但对萨莉亚、蜜雪冰城等企业倍加宽容,正说明回归本质、坚持质价比的产品最终才会赢得中国老百姓的心。
穿越周期,关键在于“舒适”?
一位来自杭州的“面包脑袋”消费者提到,尽管她生活的城市网红面包店扎堆,但她在日常生活中复购频次最高的,却是全国性的袋装短保面包品牌桃李。
“我觉得桃李的品质一直很稳定,还有就是有几款确实很好吃,属于从小吃到大。有一个豆沙馅起酥面包,我高中就有,是我的Comfort bread(舒适面包)。可以让我很好地想起高中晚自习,和同桌分着掰着吃。”
事实上,平价、易得、美味、安全,令人倍感“舒适”的大众烘焙市场,其基本盘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确实仍有着巨大的空间。根据《2024年短保面包行业白皮书》的数据,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可达6110.7亿元人民币,至2029年预计达到8595.6亿元。其中大众面包品类仍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日本面包行业巨头山崎面包印证了大众面包品类巨大的商业潜力。这家企业创业于1948年,与桃李面包相似,它也是日本面包的“国民品牌”“儿时味道”。其产品主要定位于平价日常主食。在日本市场这个高端烘焙“神仙打架”的地方,山崎面包依然凭借其大众化的产品获得了可观的经营数据。2024年全年营收12400亿日元(约合558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
与山崎面包相似,在中国市场,桃李面包同样以其近三十年的稳定品质,成长为中国消费者成长记忆中熟悉的味觉符号。特别是对于很多北方长大的孩子而言,朴实而亲切的醇熟切片、鸡蛋香松、迷你豆沙面包才是他们的“面包舒适区”。
支撑这份舒适的,是桃李面包深耕近三十年的高效供应链体系。其核心“中央工厂+批发”模式,结合“以销定产”的柔性生产机制,构成了坚实的运营基础。基于这一供应体系,桃李面包建立了全链条品控系统。这套系统既保障了经典产品的稳定供应,又能敏锐捕捉区域口味差异,灵活推出如川渝地区的藤椒味热狗、东北市场的肥牛寿司卷等本土化产品,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实现了精准平衡,持续巩固其市场竞争力。
在供应链上游,桃李面包通过与中粮、益海嘉里等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网络,构建了规模优势。对面粉、油脂等大宗原料实施集中定价采购机制,通过规模化采购有效降低了单位成本,显著增强了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这种深度绑定的供应链协同模式,形成了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采购成本优势。
供应链和成本方面的优势,让桃李面包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着“现金牛”的姿态。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1-6月桃李面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4.34亿元。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回款能力依然较强,现金流管理具备相当韧性。在整个消费行业反复探底的漫长“寒冬”中,健康的财务结构带来的底气显得尤为重要。
舒适不变,但“舒适区”在变
作为属于广大消费者的“舒适面包”,桃李面包从创业,到2015年成为“面包第一股”,再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岁月。
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桃李面包面临的是一个波涛汹涌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即时零售、社区电商、外卖平台的崛起,正在改变食品行业的分销逻辑。
另一方面,传统商超渠道在桃李面包的销售渠道中占比超过85%,而近年来以胖东来、永辉为代表的商超纷纷力推自营烘焙作为差异化的切入点,传统意义上的伙伴开始下场直接与桃李面包发生竞争。与此同时,桃李在南方市场拓展艰难,全国化布局仍有一定阻力。
对此,桃李面包有着清醒的认知。在三十周年讲话中,桃李面包董事、总经理吴学群表示,在大众面包这个巨大的且依旧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里,消费者的关注点不断变化,但有一些关键词始终没有变。即安全、健康、美味、价格、绿色、方便、美观、情感。
其中,安全与健康是基石,“清洁标签”和低糖、高纤维等健康指标已从趋势变为刚需;美味与价格是关键,在追求口感的同时,“质价比”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中低端面包仍占据超65%市场份额;绿色与方便反映了现代生活方式,环保包装与即时配送愈发重要;而美观与情感则指向更高层次的品牌价值,产品不仅是食物,更是社交货币与情感陪伴。这八大维度共同勾勒出当代面包消费的完整图景。
在演讲中,吴学群提出,“烘焙正在从餐食走向零食化,带来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同时,Z世代消费者更偏爱本土品牌,他们买的不仅是产品,也是文化认同。多元化是当下最鲜明的趋势。”换句话说,桃李的产品可以是消费者的舒适区,但企业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而需要更加敏锐、灵活。
面对挑战,桃李的答复是“创新、效率、信任”三大战略支柱。
目前,桃李面包正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推出多款新品,更在于深度的健康化升级与消费场景拓展。公司在减糖、全麦等方向进行产品升级的同时,成功将消费场景从传统早餐延伸至办公室零食、健身代餐等新领域。
在渠道层面,公司积极拓展与会员店、社区硬折扣店及量贩零食等新兴渠道的合作,推动主营业务改善。这一系列产品与渠道的双重变革,已初步显现成效:东北、华北等基地市场营收降幅明显收窄。尽管短期受到新项目投产带来的费用增加影响,但公司正通过系统性创新为长期发展积蓄动能。
“效率”的本质在于以体系化的能力感知市场。桃李面包依托“中央工厂+批发”模式和“以销定产”体系,通过全国24个生产基地与28万多个终端构成的网格化布局,实现了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该体系不仅能从前一晚的需求感知次日的市场,更能快速将产品送达货架,以系统性“速度”精准应对渠道变革。
“信任”则是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在食品安全成为消费底线的今天,桃李面包凭借全链条品质管控与透明供应链,为消费者构筑了安心屏障。此外,其在环保与可持续领域的投入,持续为品牌声誉注入长期价值。这种信任资产的沉淀,在岁月流转中淬炼为对手难以逾越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三十年来,桃李面包构筑的“舒适区”,远不止是味觉的怀旧。它是一张由效率、规模和信任编织而成的商业网络。价格堪比奢侈品的网红面包潮起潮落,但朴实的“舒适面包”始终占据着中国烘焙市场最稳固的基本盘。陪伴中国消费者三十年的红色logo,向资本市场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最恒久与最稳健的生意,往往不在于能飞多高,而在于能扎多深。这份扎根于亿万人日常需求的商业模式,正是其穿越一切不确定周期的最大底气。
本文转自:虎嗅;作者:韩思齐;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