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咖啡市场的资本化还在加速
黄昱树 · 2025-08-14 10:46:04 来源:红餐网 408
一个没有餐饮经验的年轻人找我咨询,说想辞职开一家咖啡馆。
他的理由很直接:“我看到 ZUS、Kenangan、Starbucks 都能开到几百家,说明咖啡市场很大,我也可以做。”
我问他:“你想做多大?做多久?”
他说:“先做好一家店。”
听到这里,我就知道——他可能低估了自己面对的对手。
因为在这个赛道上,他要面对的不是隔壁那家手冲咖啡馆,而是一群拿着几千万融资、愿意烧钱抢市场的资本玩家。
一、赛道背景:一个794亿令吉的大市场
先科普一下这个赛道的背景,马来西亚咖啡市场的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资本和品牌都盯紧了这块蛋糕。
根据咖啡行业分析:
• 市场规模:2023 年,本地餐饮咖啡厅市场规模达到 794.49 亿令吉;品牌咖啡包装与分销市场也有 10 亿令吉。
• 消费量:马来西亚是咖啡消费大国,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三。2020 至 2021 年,咖啡消费量增长 73%,从 344,783 袋(每袋 60 公斤)增加到 597,064 袋。
• 头部品牌:星巴克马来西亚年营收超过 10 亿令吉,是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本土品牌如 ZUS Coffee 正快速扩张,把精品咖啡变成日常必需品。
• 文化多元:既有传统怡保白咖啡和 Kopi O,也有欧美意式咖啡潮流。
• 咖啡豆:以利比里卡咖啡豆为主,也种植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利比里卡的独特风味备受推崇。
• 竞争格局:本土与国际品牌激烈竞争,瑞幸咖啡等新玩家也开始布局,引入中国式数字化运营和低价高频打法。
在这样一个大市场里,资本早已闻风而动。
二、资本的逻辑:先抢市场,再谈赚钱
对个体咖啡馆老板来说,盈利是第一目标;但对资本来说,盈利反而可能是最后一步。
以 ZUS 和 Kenangan 的资本打法为例,他们几乎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先用价格冲击市场,再用规模巩固地位,最终用资本加速扩张。
在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他们选择了直接打破消费者的价格认知。ZUS 推出 RM 6.90 的美式咖啡,这个价格几乎是独立咖啡馆的一半,让原本认为“精品咖啡一定昂贵”的消费者,第一次觉得每日一杯也并非负担。Kenangan 在初期同样如此,但更激进。他们用买一送一和限时促销的方式,让消费者快速养成“每天一杯 Kenangan”的习惯,把品牌嵌入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中。
当价格优势带来了第一波消费者,他们并没有停下,而是迅速进入密集开店的阶段。选址逻辑也非常精准——不仅是核心商圈,还包括大学、地铁站、社区商铺、写字楼等高频生活和通勤动线。无论消费者在通勤、学习还是休闲,几乎总能看到他们的门店,久而久之,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感会在消费者心智中扎下根,让他们在想到咖啡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品牌。
有了价格和规模的双重基础,他们就可以讲出资本市场最喜欢听的故事:几百家门店、几百万活跃会员,以及海量的消费数据。这些不仅代表着当前的市场份额,更是一种未来增长的潜力象征。资本看重的,往往不是今天赚了多少钱,而是明天可能占据多大的市场。当规模和数据形成合力时,品牌的估值就会被抬高,而更高的估值又能带来新一轮融资,形成“规模换融资、融资换规模”的资本飞轮,让扩张速度进一步提升。
• 数据和规模可以带来更高估值和新一轮融资,形成“融资-扩店-融资”的飞轮。
三、资本的终极打法:收割
当竞争对手被拖垮,市场集中度提高后,资本的收割阶段才开始:
• 价格回升甚至更高
早期 RM6.90 的咖啡,最终可能回到 RM 9-12。消费者因为没有替代品,只能接受。
• 数据变现
你的购买时间、口味、频率、位置,都是可变现的资产。打包卖给广告、金融机构的利润,可能比卖咖啡本身高几倍。
• 股价造势、资本退出
在资本市场,高速扩张比盈利更重要。连续亏损几十亿,反而能推高估值,因为这意味着垄断可能性更高。
这是一个闭环:
低价抢市场 → 快速扩店 → 融资加速 → 垄断涨价 → 数据变现 → 股价造势 → 资本套现。
四、为什么个体户玩不起这场游戏
在这场游戏里,最大的差别不在于谁更努力,而在于你和资本的底牌完全不同。
资本可以长时间承受亏损,因为他们烧的是投资人的钱,而你烧的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是父母的养老钱,甚至是孩子未来的学费。对于资本来说,账本上的数字是冰冷的投入产出比;对你来说,每一笔亏损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与风险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你们算账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资本的计算是——“今天亏一亿能干掉多少对手”,他们关注的是战场上还能撑多久、能清掉多少竞争者。而你算的,是“今天如果没赚钱,这个月房租要怎么交”,现金流和日常开支才是压在你心头的最大压力。
在成本端,资本也占据压倒性优势。大规模集中采购可以让他们的原料成本比你低 20% 到 40%,在谈租金时也有足够的议价权;而你买咖啡豆、谈租金,永远处在弱势地位,几乎不可能拿到他们那样的条件。
更不用说在团队配置上的差距。资本品牌背后,有专门负责选址的团队、精通空间设计的装修团队、熟练运作流程的运营团队、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专业的营销部门。而独立创业的你,往往需要一人身兼数职,从选址到进货,从宣传到日常运营,所有的事都要亲力亲为,精力被分散得七零八落。
这种不对称,让资本在赛道上的每一次出手都带着“规模碾压”的威力,而个体户即便全力以赴,也常常只能疲于应对。
五、趋势:咖啡赛道的资本化还在加速
未来 3-5 年,这些趋势会更加明显:
1. 资本已经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 ZUS、Kenangan 已进入小城市,复制一线打法。
2. 价格战延伸到会员与订阅
• “包月咖啡”“无限续杯”等订阅制会锁死用户。
3. 跨品类延伸,提高客单价
• 咖啡+轻食+甜品的组合,客单价从 RM 7 拉到 RM 15-20。
4. 数据驱动运营
• 门店选址、菜单设计、促销活动全部由数据驱动,效率远超独立咖啡馆。
六、个体餐饮人的机会
那因为资本我们就不创业了吗?小资本或者想创业的人又有什机会?
虽然资本强势,但它也有盲区:
1. 资本不愿做的小而美
• 例如极致精品化的手冲店、文化体验咖啡馆、宠物友好咖啡空间。
2. 深耕社区与熟客关系
• 独立店的私域和熟客圈比连锁品牌更有温度。
3. 轻资产灵活模式
• 小规模测试、快速调整菜单和定位,反应速度比资本更快。
4. 文化绑定
• 将咖啡与本地历史、食材、故事结合,形成无法被标准化复制的壁垒。
总结
在今天的咖啡或餐饮赛道,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和隔壁店竞争,其实是在和资本下棋。
他们玩的,是“规模 X 融资 X 垄断”的资本游戏;
你玩的,是“现金流 X 利润 X 口碑”的生意游戏。
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规则不同。
如果不看清规则,你可能还没开第二家店,就已经在资本的价格战里出局。
所以,在决定入场之前,先问自己:
我是在做一门生意,还是在跟资本玩一场我注定输的游戏?
作者:黄昱树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