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厨房承包出来好,还是厨师单聘好?
赵纪赢 · 2016-04-07 14:23:06 来源:红餐网 19191
随着餐饮企业寒冬的影响及餐饮人才荒的波及,“包厨”已成为大部分餐饮投资者解决厨房管理及技术人员贫乏的“急救稻草”。当老板们刚初尝“包厨”所带来便利时,因“包厨”而带来的诸多管理、成本控制等问题却不断浮现,让企业老板焦虑不堪……
一、 对于一家餐厅来讲到底是将厨房承包出来好,还是采用厨师单聘的方式好?
决定一家餐厅是适合“包厨”还是“单聘”需先了解不同的用工模式的益处、弊端及对企业的要求,见下表:
厨房用工模式“单聘”“包厨”对比表 | |||
类型 | 益处 | 弊端 | 对企业的要求 |
单聘 | 1. 管理统一化;便于运营中人力资源本店或跨店、跨地区的协调、标准出品控制、制度执行、企业文化打造、管理标准的统一; 2. 成本最低化;对每个厨师按技能评估进行薪酬发放、按需配置人员,让厨房用工成本控制在老板的手上 3. 直接归属企业统管的管理的厨务部,可围绕企业长远的目标,进行厨房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 1. 因厨师源于不同派系、各厨师间难于统一,故会出现因人而异,一菜多味的现象; 2. 招人难;厨师流失大;
| 企业或老板必具备二大能力: 1. 菜品鉴别能力 2. 对厨房管理及菜品质量控制有一定的经验
|
包厨 | 1. 老板省心:只需付承包费,其他如岗位设置、厨师招聘、工资计算、菜品质量控制、厨师培训与管理问题均由承包者负责,明确的责任,让经营者可以全力与经营; 2. 中国传统的师承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密切的师徒关系为包厨及厨房管理带来了极大的稳定作用; 3. 利用承包者提升自身身价的心理,可轻松做好菜品创新及内部管理; | 1. 选择优秀、合适的包厨团队难;包厨合作中 断,餐厅菜式全面改观,顾客无法接受; 2. 一企二制,不利于管理。 3. 短视效益多利于眼前。 | 1. 甄别优秀包厨团队能力; 2. 对包厨团队事前完善的合约规范能力、事中考核能力、事后管理能力;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用工模式有不同优、劣势、同时对企业也有不同的要求。而是选择“包厨”还是“单聘”在据企业情况而定。
二、 包厨有哪几种形式,哪种形式是符合我的?
常见的包厨共有如下几种:
1. 劳务式包厨:是将厨房外包给包厨人并支付一定的薪酬,由包厨人自行组建团队,负责对菜品出品、质量控制、菜品创新、成本控制及员工管理等工作;
2. 雇员式包厨: 是厨师作为餐饮企业的员工,而内部承包餐厅,其与餐饮企业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此方式不常见,故略)
3. 外包式包厨:是把厨房工作外包给其他企业,受聘厨师和该承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和餐饮企业发生劳动合同关系的承包方式。
其中劳务式包厨,因为费用低、操作灵活、有意合作对象多,是非常受当前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小餐饮企业欢迎,同时它也是当前最为普及面较广的包厨方式。
而对于一些具有规模、赢利能力好的餐饮企业来讲,外包式包厨方式显然最为适合。因承包对象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承包企业,故在后续的支持中会更加持续与稳定,同时受聘厨师和该承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和餐饮企业发生劳动合同关系。此模式对餐饮企业来讲法律关系更加明确,更可以规避一些劳动合同类的一些纠纷,更值得一些有经济实力的餐饮企业采用。不足之处,当天具有实力让人信赖的厨房专业承包企业少之又少,同时,费用上比劳务式包厨一般在高出3-4个百分点。
三、 如何挑选合适的优秀劳务型包厨团队?
劳务型包厨因为便利、简单、省心之优势,深受餐饮老板的青睐。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常听到因选择不善而致的“血”的教训。我认为餐饮企业在挑选包厨团队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 人:选择包厨团队,包厨团队负责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光要IQ(智商)高,更为重要的是EQ(情商)与AQ(逆商)应并重。IQ(智商)高,是指其就应具有非常丰富的菜品烹饪、创新、培训及厨房管理能力,并且最好应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为优;而EQ(情商)与AQ(逆商)是指做为一名承包者、团队领导人,应具备情绪控制、与人相处、相作、团队意识及各种复杂的状态与逆境的处理及耐受能力。
2. 吻合性:主要指二方面。一、指是承包团队的菜式应与餐厅定位相符合;二、要认同企业的理念及管理方式。如:某企业为加强各部门沟通与成本控制管理,特设每日领导二会制、周盘点制。那么承包团队需接受此管理方式,否则将后为后期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与不便。
3. 团队:忌选择包厨团队时只关注负责人,而对团队主要头灶、头墩不加了解,这会为后期合作后的厨房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弊端。同时,当前包厨无行业规范,一名稍在经验的厨师就可以临时组建一个承包团队,再加上当前的人才荒,更让餐饮企业“饥不择食”。
一个优秀、稳定的包厨团队,最好的组合是师徒相承的关系,或者是团队主要成员长久合作式关系,最为牢靠的关系是灶头与墩头最好为同一派系、如非同一派系,则会因技术思路问题的迥异进而发展到个人之间矛盾激化。除此,临时组建的团队,会因相互关系、菜式认识、烹饪差异、作业习惯、及相互的不认同,而为后期的厨房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4. 成功经验:在选择合作前,最好实地了解包厨团队成功包厨的案例及以往的雇主评价。这些信息的了解会让你的选择更加理性。
四、 包厨费用一般为多少?
一般来讲当地包厨比外地包厨费用略低些。外地“包厨房”的风险较大,承包金也比本地高,大约占菜点营业额的10%-12%(各大城市外地“包厨房”的承包金占营业额的12%-14%),而且在签订协议时一般要求酒店老板预付保底工资的30-50%作为定金。
当然,承包金的高低受团队知名度、地域经济、行业情况等影响会上下浮动20-40%左右。
五、包厨洽谈时应注意哪些?
“包厨”谈判中一些细节非常重要,同时双方一般都应签订《包厨协议书》,以保障双方的利益;否则会为后期的合作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总结如下:
1. 承包期限。含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2. 承包费用及支付方式;包含 号支付承包金,承包金的构成;
3. 甲方(指餐厅)权利与义务。主要包含包厨房工作、生活待遇:如住宿、水电费承担、宿舍用品配置、员工餐、休假、薪资支付、等,及享有厨房管理检测权、包厨团队主要成员更换知情权;
4. 乙方(指承包者)权利与义务:主要包含各种福利享受权、各类义务的罗列,如厨房人员编制、菜品质量问题处理、出品要求(含标准菜谱执行)、新菜品开发要求、成本与费用控制指标、原料盘点、会议参加、应交报表、承包团队主要成员技能约定等;
5. 试用期,主要约定试用期限,期用期之间的薪酬福利及待遇,及通过试用期的标准;
6. 采购与验收:主要约束下单、采购、及验收方面的责任人与要求,以避免后期出现扯皮等现象;
7. 费用:增加或减少的条件和程序;
8. 解约约定:主要指如某方提前解约前方式、时间的约定及违约责任等;
另外,合约中还包含如人员储备、人员调整、重要岗位人事安排、餐厅对包厨人员的意见反馈及处理流程;社保、工伤、及参加各类活动的约定等。
六、如何才能建立包厨团队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让包厨团队与企业共发展?
近年来因“包厨”而引发的问题,纷纷而至。主要表现如下:一)包厨之初,一般都是由技艺高又懂管理的名师先行。随后,一些入厨仅有三四年的厨师也纷纷加入,这些厨师本身对厨艺和厨房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管理经验了,如果厨师队伍配备再不精良,菜肴质量难以保证,何谈酒店赚钱呢!二)承包是有时段限制的,因此常会使有些包厨者将眼光聚焦在短期利益上,对急功近利的事情感兴趣,而对从设备保养到团队建设等关乎长期发展的问题不甚关心。三)厨房是餐厅的一个局部,而包厨者往往考虑的是厨房的局部利益,而不是餐厅的整体利益,这就是包厨者与餐厅其他部门负责人甚至老板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综合所述,当前的包厨市场鱼龙混杂、运作也只能是一时的,它无法把厨师和酒店老板的利益长期地、全面地“捆绑”在一起,因此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包厨房已经有点儿强弩之末的架势了。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厨房股份制”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厨房股份制”与“包厨”的区别
“厨房股份制”追求的不再是营业额,而是餐厅实在的经济效益,即利润。“厨房股份制”将餐厅老板与入股人拧成一股绳,让他们踏上“风雨同舟一条船”,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如此,“包厨”的种种弊端自然会迎刃而解。
“厨房股份制”厨师入股的方式
餐饮业的快速增长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融入,企业家拥有雄厚的资金,但缺乏餐厅管理经验。所以对于企业老板来讲往往希望有精通餐饮经营管理、厨艺精湛、口碑良好的品牌厨师来辅佐。但厨师这个行业流动性较强,让一个品牌厨师稳定在一个酒店里并与老板绑在一块儿,把自己的才华全部展示出来,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厨房股份制的模式便应运而生。
“厨房股份制”一般有分为两种,一是技术入股,一是资金入股。
技术入股:具体说来,“技术股”是厨师对餐厅资产没有所有权但有分红权、负盈不负亏的一种模式。例如:一家近5000平方米的餐厅是这样运作的:老板与一位名厨谈判,这位名厨不必出资,以他的技术折算为10%的干股,即名厨不拥有酒店的实际股份,但拥有10%的分红权。这样名厨每月领取管理人员工资(所有由餐厅聘任的厨师全部由餐厅发工资)的同时,年底可以得到10%的餐厅纯利润。这种办法包厨者只负赢不负亏。
资金入股:是指厨师以资金入股与老板合伙经营餐厅的模式,双方各占一部分股份的方式、共同拥有产权为前提,共同为餐厅的经营和发展出力。而且,这种资金入股的方式,从一个侧面也起到了“鞭策”厨师长的作用,客观上迫使厨师长将自己与餐厅的利益柠在一起、与企业风险、共同发展、让其自动自发的把好厨房菜品质量关和管理关,凡事从餐厅的整体及利润最大化考虑。
实际餐厅老板也并非并缺少这一点资金,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资金入股的方式,主要目的是想增强厨师长的责任心,使他处处以酒店利益为出发点,共谋发展;而厨师看好的则是餐厅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股份增值与分红。目前出现的厨房股份制多为厨师既拥有技术股又拥有资金股的形式,老板给厨师技术股,是为了吸引名厨,让他有优越感以及“合算”的感觉,而同时让名厨以资金入实股,则是为了把名厨和这个餐厅牢牢地绑在一起。
从“包厨房”到“厨房股份制”是从“按劳分配”到“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包厨房”追求的是菜品营业额,而“厨房股份制”追求的则是整个酒店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更有前途。这种模式的出现,加速了餐饮企业的股份化,使中国的厨房初步迈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梯,提高了中国餐饮业的资金实力,改良了中国餐饮业的管理模式,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也为厨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社会地位敞开了大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红餐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入驻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QQ 384643049)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