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与湘商的三元文化组织智慧

孙玉麟 · 2025-10-23 16:30:34 来源:《企业家》杂志 441

湘军不仅是历史的注脚,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映照未来。

如果在中国历史中寻找一个组织成事的典范,湘军无疑是绕不开的名字。它不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凝聚与显现:既有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家族凝聚力,又兼具江湖共济的义气精神,同时建立起严密的制度作为支撑。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远非普通将领,而是一位深谙组织治理之道的文化型管理者。今天重新审视湘军,不只是回望一段历史,更是试图从中汲取一份中国式组织管理的智慧密码。

湘军的三种文化底色

家文化:信任从亲情开始。

湘军最初便是“家”的延伸。曾国藩带兵不依赖官方编制,而是凭借血缘、地缘、学缘,组建起一支“熟人部队”。弟弟曾国荃、门生彭玉麟、同乡李续宾,皆为“自己人”。 这种家文化自带信任基础与高度凝聚力。每日读书、写日记、讲家训,曾国藩将治家理念带入军营,依靠情感管理而非法令驱动。在当时政令涣散的背景下,制度远不及凝聚人心来得管用。

江湖文化:以义气拉人、管人、用人。

家文化虽奠定根基,但湘军之所以能迅速扩张并打硬仗,离不开江湖文化的助力。所谓江湖文化,就是讲义气、重口碑、靠兄弟。这种文化不依赖规章制度,而建立在生死与共的信任逻辑上。湘军内部互称“兄弟”、“袍泽”,其运作方式更接近帮派,而非传统科层组织。凭借江湖文化,曾国藩得以快速调动人力、资金和情报,广泛吸纳地方乡绅、士绅、商人等社会资源,构建起超越官方编制的社会网络。湘军因此不仅战斗力强,还具备卓越的组织延展性与社会动员能力。

制度文化:让组织更持久、更可靠。

若仅有家文化与江湖文化,湘军或可赢得一时,却难以长远发展。真正促使湘军脱胎换骨的,是曾国藩逐步建立的制度文化。他设立军功登记制度,实现奖惩公开;军中配备账房与审计机制,规范后勤流程。其中一条代表性军规是:“主将若战死,该部即解散,不得并入他部。”此规虽显严苛,却有效防止了山头林立、权力旁落。因此,湘军部队生死与共,战后自动解散,保持了高度的忠诚与纯洁。

制度文化不仅强化了内部治理,也标志组织走向成熟。它将情感为纽带嵌入理性化、程序化的体系之中,形成一种“有温度的规矩”。湘军的实践表明,一个成熟且战斗力强大的组织,往往源于家文化、江湖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三种文化并非彼此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三根支柱。唯有制度上有为,才能在管理上实现无为而治;唯有文化上融合,组织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湘籍企业家的三元文化特征

湘商文化承袭了湘军传统的情义信任与组织纪律,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仍然体现出“三元文化融合”的演进逻辑。从曾国藩到当代湘籍企业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精神传承:既重亲情义气,又善于建构制度;既强调共担共享,又能砥砺创新。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结构,让湘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表现出卓越的组织韧性、资源整合能力与执行力。

梁稳根:从“铁军文化”到制度驱动。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是典型的湘商代表。他创业之初,合伙人大多是同乡、校友,凭借“熟人逻辑”奠定了信任基础——这是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的延续。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三一重工通过“铁军文化”锤炼团队,激发“不服输、敢拼搏”的湘人血性,体现了江湖文化的精神;同时,企业引入精细化管理、流程闭环与绩效机制,构建起高度理性的制度体系。这一“从情出发,向理归位”的演化路径,正是湘籍企业家将三元文化融入管理实践的生动案例。

张天一:将湘味转化为文化体系。

新生代湘商代表张天一创立的“霸蛮”品牌,不仅是一次消费品领域的商业创新,更是一场湘味文化的系统重构。他以极具地域标识的“霸蛮”精神为品牌核心,构建起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

在家文化层面,他推崇“用人如用亲人”,强调组织内部的温度与归属;在江湖文化方面,他注重团队愿景与并肩作战的默契,将“有情有义、言出必践”的湘人气质注入企业基因;在治理结构上,则积极引入专业合伙人机制、数据化运营和现代管理体系,为企业奠定制度基础。这正是三元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表达。

从梁稳根到张天一,从重工业到新消费,湘籍企业家之所以能跨越周期、持续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这种文化结构的稳固与自我迭代。他们的共通特征是:以家文化为信任起点,用江湖文化激发动能,再以制度文化夯实治理根基。三元文化不仅为组织注入养分,更成为战略推进的核心引擎。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信任始于家文化:借助亲情、同乡、学缘构建初始信任机制,降低早期协作成本;动能源于江湖文化:借助共同语言、义气关系与价值认同,迅速调动资源,提升战斗力;长效倚于制度文化:随着企业发展主动引入制度治理,实现从人情主导向制度驱动的转型。文化调和力强:因时因势、因人因局,在三元文化之间灵活切换与融合,构建动态韧性。文化是战略基石:不仅是口号,更是战略执行、组织生长、人才凝聚的坚实基础。

湘商的组织韧性,正源于这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整合。他们不拘泥于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文化立势,融汇传统与现代,平衡情义与规则,展现出一种中国式管理智慧。这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管理进化。

三元文化下的企业家管理理念

从湘军与湘商的成功逻辑中,当代企业家可以提炼出一些关键启示。

文化不止于情怀,而是三元文化融合的组织基因。

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决定组织稳健发展与持续成长的根本力量。湘军经验与湘商实践都表明:家文化带来信任与归属,江湖文化激发热血与动能,制度文化确保理性与可持续。三者融合,构成组织真正的“魂、势、骨”,彼此协同,缺一不可。

信任机制是动态演进的系统,而非静态结构。

组织的成长本质是信任机制的不断升级过程。从家文化的熟人信任到江湖文化的价值共识,再到制度文化的规则信任,每一步都拓宽了组织边界,夯实了治理基础。制度不是替代情感,而是承载与拓展情感,使信任更稳固、广泛与可控。

企业家是文化的调和者,而非裁判者。

成熟的企业家不是简单评判文化优劣,而是主动驾驭三种文化之间的张力,实现动态平衡。以制度支撑发展框架,以文化滋养团队内核,在刚柔并济中形成组织张力与韧性。

打天下靠兄弟,治天下靠规则,传天下靠文化。

创业初期靠“兄弟文化”凝聚人心、激发动能,成长期需借助制度明确规则、稳定运营。而要实现长远传承则必须依靠文化的沉淀与使命的延续。湘商之所以能行稳致远,正在于他们能够在家、江湖与制度文化之间灵活融合,用不同文化元素服务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

文化战略的源代码,而非附属品。

真正有穿透力的战略,往往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化定义了战略的边界、组织的弹性与执行的底色。三元文化的有机整合,正是企业难以复制的基础运作系统,成为其最持久的竞争力。

湘军的真正意义在于映照未来

湘军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战功,更在于其深邃的组织智慧——融合情感、义气与制度,构建出刚柔并济的治理体系。曾国藩以家文化奠定信任根基,以江湖文化激发团队动能,再以制度文化筑牢组织框架,打造出可战、可守、可散的有机体系。这种三元文化的融合逻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管理范本:文化为魂,制度为骨,在张力中求平衡,在融合中谋长远。

湘籍企业家的持续成功,正是这一逻辑的当代实践。他们以行动续写湘军精神:既重情义、敢担当,也讲规则、守边界;既能在人情与制度之间灵活权衡,又能在张弛之间把握组织发展的长远节奏。

因此,湘军不仅是历史的注脚,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映照未来。它提醒我们:组织管理的核心,不仅在于构建制度,更在于文化的融合;不仅追求流程效率,更需构建人心的归属、规则的清晰、使命的延续。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孕育出真正既有韧性又有温度、既勇于创新又具备持续引领力的中国式组织。

本文转自:《企业家》杂志2025年第09期;作者:孙玉麟

孙玉麟

25

文章

80829

阅读量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实战型企业家学者。身为管理学教授,授课广受企业家学员欢迎;作为创业导师,指导近百家企业取得不俗业绩。历任山西祁县洛阳村学校校长、村主任,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所长助理,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处长,深圳建材集团董事长,赛格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特别助理等职。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3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 次荣获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