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十个餐饮真实故事,读懂管理者的沟通力

孙玉麟 · 2025-08-14 09:47:12 来源:红餐网 734

餐饮不仅是味觉的艺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管理者与团队的沟通,是这份温情得以延续和传递的桥梁。

在忙碌的餐厅里,一句及时的鼓励,一次真诚的倾听,往往比规章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热情与责任感。

本文汇集了十个发生在餐饮一线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这些细腻而生动的片段,帮你洞察沟通的力量,成为那个用心连接人心、带领团队不断前行的管理者。

沟通的本质:关系重于语言,目标胜于信息

故事

一家连锁火锅店的老板在周例会上说:“下个月营业额要提升15%。”店长小李点头答应,但心里在想:员工已经疲于应付现有客流,怎么可能?于是他没跟团队细讲,只是要求大家多推新品。结果月底销量不升反降,还因推销过度增加了客诉。事后老板才知道,店长完全没理解“提升15%”背后的方法与支持计划,双方只是完成了“说与听”,却没有建立目标共识。

启示

管理沟通的第一步,是让信息在信任与关系的土壤中落地。没有共同的目标感,再多语言也可能被曲解。

同频共振:语言与认知的精准对齐

故事

某西餐厅准备升级菜单,主厨在会上说:“新菜品要更有仪式感。”前厅经理理解成“上菜动作要夸张”,于是培训服务员摆出夸张动作,结果顾客嫌上菜慢。主厨的“仪式感”其实指摆盘与灯光细节,却因为没解释清楚,两方各自理解,南辕北辙。

启示

避免依赖模糊的形容词,要用具体可执行的标准表达。尤其在餐饮行业,认知误差会直接影响顾客体验。

主动反馈:向上沟通的结构化思维

故事

某中式快餐连锁的店长小周发现午高峰出餐延误严重。以前他只会说:“中午忙不过来。”这次他用数据+方案的结构化方式:

1. 数据——午高峰平均等待超标3分钟;

2. 风险——退单率上升1.5%;

3. 方案——增加兼职配菜员或简化午市菜单。区域经理当天批了临时支援,人手到位后问题立刻缓解。

启示

带数据、分析和方案的反馈,能让上级快速决策,特别是在餐饮快节奏环境中效果显著。

倾听的力量: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

故事

一家咖啡馆的经理发现一名咖啡师工作情绪低落,只听他抱怨“客人难伺候”。经理没有急着训斥,而是请他喝杯咖啡,听他讲完细节。原来,近期的新品咖啡研磨时间长,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变长,他承受了更多抱怨。经理立刻调整了研磨批次,并在点单时提示顾客需稍等,员工心态立刻改善。

启示

有效的倾听不仅是听到抱怨,更是挖掘背后的真实问题。理解诉求,才能找到精准解决办法。

跨部门协作:消除“信息孤岛”

故事

一家连锁烧烤店推出夏季啤酒节,市场部设计了精美海报,承诺买啤酒送小吃。但他们没告知采购部提前备货。结果活动第三天,小吃库存告急,顾客投诉门店“活动不兑现”。市场部认为门店执行不到位,门店却抱怨市场部只会“拍脑袋”。

启示

跨部门协作必须同步目标、流程和资源信息。餐饮活动节奏短、影响大,一点信息断层就可能影响品牌形象。

危机中的信息透明

故事

某连锁甜品店因供应商问题,草莓批次质量下降。总部犹豫是否告知顾客,担心影响销量。结果顾客发现草莓不新鲜并在社交媒体吐槽,影响扩大。另一家同城甜品店遇到类似情况时,主动在门店贴出告示,并向顾客提供换购方案,反而赢得了好评。

启示

危机中的沟通,透明度比掩盖更能赢得信任。餐饮顾客对食品安全和体验极度敏感,及时的信息披露是长远的信誉投资。

非语言信号的管理

故事

一家日料店的副经理在忙碌时板着脸催服务员加快速度。虽然他没说一句重话,但新来的服务员以为自己表现不好,越来越紧张,反而出错更多。后来经理注意到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改为用手势+微笑提醒,团队氛围立刻轻松许多。

启示

沟通不仅是语言,表情、动作、语调同样传递强烈信号。管理者的非语言行为要与预期效果一致。

文化差异下的沟通调整

故事

某国际连锁餐饮品牌在中国开店,总部培训要求员工用英文问候顾客。结果有些顾客觉得被“外宾化”,反而有距离感。本地管理团队建议调整为中文问候并加一句地方方言,顾客满意度迅速提升。

启示

文化背景决定了信息的解读方式。在多文化背景下工作,沟通策略必须本地化。

持续反馈:让改进成为日常

故事

一家披萨店的经理在新品试推中,每天收集顾客评价,并与厨房团队复盘当天表现。一个月后,新品不仅口碑上升,团队也形成了“边做边改”的习惯。相比之下,另一家门店等到季度会议才反馈问题,错过了最佳改进窗口。

启示

持续、小步快跑的反馈,比事后总结更能确保改进落地。餐饮业务节奏快,反馈周期越短,响应越精准。

用故事激发团队共鸣

故事

某火锅店推行节约食材政策时,经理没有直接下命令,而是给团队讲了一个老顾客的故事——这位顾客每次打包剩菜回家,说是怕浪费,因为小时候挨过饿。员工听后,开始主动提醒顾客合理点餐,节省下来的食材成本下降了12%。

启示

数字和制度能驱动行动,但故事更能触动情感,让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为。

十个故事背后的共通法则:餐饮管理沟通力模型

经过十个餐饮一线故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的沟通力并非单一技巧,而是关系—目标—行动三大层次的综合能力。

关系层:让信息有土壤

信任先于信息:在团队中建立心理安全感,让员工敢于说真话。

情绪先于指令:先接住对方的情绪,再谈任务。

文化贴合:根据顾客与员工的文化背景调整表达方式。

目标层:让意图不被曲解

目标共识:确认所有人理解的目标一致,而不仅仅是听到数字或口号。

语言具体化:用可执行的标准取代模糊词汇(如“更有仪式感”要转化为具体动作或细节)。

透明沟通:危机中第一时间告知关键信息,避免信任透支。

行动层:让沟通转化为结果

结构化反馈:问题—数据—风险—建议四步,让信息易于决策。

持续反馈循环:把反馈周期从季度缩短到日或周,形成小步快跑的改进节奏。

非语言管理:留意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对团队的隐性影响。

故事化驱动:用真实故事承载价值观,让团队情感与行动同频。

一句话总结

在餐饮行业,沟通不是“说给别人听”,而是“让别人理解、愿意做、能做好”。管理者若能在关系、目标与行动三个层次同时发力,就能让一句话变成一次改变,让一次对话带来一次业绩提升。

作者:孙玉麟

孙玉麟

16

文章

46838

阅读量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实战型企业家学者。身为管理学教授,授课广受企业家学员欢迎;作为创业导师,指导近百家企业取得不俗业绩。历任山西祁县洛阳村学校校长、村主任,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所长助理,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处长,深圳建材集团董事长,赛格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特别助理等职。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3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 次荣获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