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茅台”出圈,看B端品牌营销破局新思路
红餐编辑部 · 2025-11-10 16:36:58 来源:红餐网 231
在餐饮领域,地域食材与特色产品常陷入“有口碑无规模、有文化无市场”的困境——要么困于“地域壁垒”,难以被全国餐饮品牌认可;要么流于“低端代工”,无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溢价。品牌化升级的力量,是破局的关键。
以海南山栏稻为例,从濒危旱稻,到衍生“海南茅台”山栏酒、火锅爆品糟粕醋的蜕变,三产融合打通,从品牌传播破局,围绕“创新、文化、稀缺、标准”四个维度发力,先从高端市场入局,用“海南茅台”这一高记忆点标签击穿市场认知,再拓展品类,做大市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海南茅台”面市的第一步,从高端市场破局,打动首批关键用户。
餐饮企业选择食材或原料时,往往看重两点:一是能否为自身产品赋予差异化特质,给消费者一个选择的理由;二是能否保障供应稳定与成本可控,减少经营风险。
海南山栏酒庄创始人曾凡华是资深投资人出身,投过江小白、百果园。有一次偶然喝到这款苏东坡被贬海南时爱喝的山栏酒,认准这是块 “璞玉”,于是扎进海南琼中县,邀请中国首位黄酒博士后梁衍樟带队,用了6年时间、倒掉400多吨试错酒,终于用“黎族古法+绍兴黄酒+日本清酒”的创新融合工艺,酿出清亮的山栏酒,瓶身还印上黎族图腾和苏东坡书法。
在2023年博鳌论坛午宴上,这款酒成为招待外宾的国宴用酒,随后进入五星级酒店成为“黎族非遗宴”的标配,逐渐有了“海南茅台”的美誉。
用“海南茅台”搭配高端宴请,与苏东坡的文化典故结合,能带来独特的记忆点;包装设计融入黎族刀耕火种图案,也比普通伴手礼更有地域记忆点。这样,地域文化就不再是孤立标签,而是助力营销的抓手。
通过核心产品品牌打透,再延展相关场景扩大产业规模。
“海南茅台”不是单点成功,而是“稻-酒-醋”产业链中的核心产品。这种“从核心产品切入到多品类共生”的逻辑,正是B端品牌做大规模的关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山栏稻是2000多年黎族农耕智慧,富含花青素、硒元素,营养价值很高,但国内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曾凡华和团队用了多年时间,通过农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种植,8000亩的山栏稻种植基地约占全省体量的2/3,把每年100-200斤/亩的“低产”仿野生种植转化为“高端卖点”,山栏米批发价达40-50元/公斤,“海南茅台”则是900元/瓶起步。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依然保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研发团队做了产品“创新”延展,用酒糟做成糟粕醋,覆盖了产业链更多餐饮场景,形成“稻-酒-醋”循环。糟粕醋并不是醋,而是一种适用于餐饮场景的复合调味料。糟粕醋火锅在海南与椰子鸡齐名,是海南火锅“双壁”之一。酸汤火锅在全国已经有了很好的消费基础,糟粕醋火锅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贵州红酸汤的体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借势传播,让产品获得高价值背书。
B端决策周期长,决策涉及部门多,产品自身的品牌力和权威背书就是重要的决策参考。
品牌在市场中的声誉、口碑及健康的媒体关系,都是品牌的隐形资产。品牌的产品质量、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是获取权威背书的基础,只有自身实力被长期认可,才有机会获得来自权威机构的认可或者知名媒体的报道。
山栏酒的传播借了两大势:一是海南封关政策,让“海南茅台”入选政府“地域品牌培育计划”,成为“海南推荐伴手礼”,给全国餐饮品牌传递出“政府认可”的信号;二是绑定博鳌国宴场景,用“国宴用酒”标签打动高端酒店及私董会等高净值客户。
权威背书不是“面子工程”,而是B端决策的“定心丸”,无论是入政府地域品牌名录、获得行业或权威媒体奖项,还是打造头部客户案例背书,都比单纯硬广投放更有长尾价值,也便于潜在客户对标选择。
分层沟通精准营销,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合作理由。
B端需求差异极大,大型连锁看“规模与定制”,中小门店看“成本与灵活”。传播必须精准匹配,才能让信息有效传达,促进合作的转化。
面向高端餐饮和礼品企业,传播重点是苏东坡同款的“海南茅台”,借黎族农耕文化与历史典故强化产品稀缺性,契合其打造高端宴请场景与特色伴手礼的需求。
面向连锁火锅和粉面赛道头部企业,主打糟粕醋作为定制复调的优势,给消费者提供新口味选择,这款被称为“中式冬阴功”的非遗风味,既能作为火锅锅底适配海鲜、肉类等多元食材,又能融入酸汤菜品、米粉汤底丰富口感,还能通过调整辣度匹配品牌调性,给消费者提供新鲜感。
面向中小门店,则突出小批量试销模式,搭配“零防腐剂、低油低钠健康”的产品特性与灵活性,降低试错成本和库存积压风险。
这种分层沟通逻辑,恰好击中了不同餐饮主体的核心诉求,有了对消费趋势和餐饮企业需求的洞察,才能让产品价值与经营需求精准对接。
餐饮B端服务的核心,是助力餐饮企业服务好消费者。
地域产品的生命周期,取决于能否适配更多场景。“海南茅台”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餐饮B端决策的核心逻辑——不是“卖产品给B端”,而是“为B端提供更多满足C端需求的好产品”。
按曾总的理解,当下是“土特产新做”的历史机遇,需要打开视野,用“全球科技”与“本土文化”改造传统消费行业。首先,立足本土文化讲好中国产品故事,再通过创造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建立产业生态,最后借助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新理念进行品牌营销,打开新市场,吸引新人群,长期坚持不断迭代。
对品牌而言,“地域”从来不是限制,而是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传统”也不是包袱,而是能打动C端的文化故事。就像山栏稻从“田间重生”到“海南茅台”破圈,历时9年,从濒危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到挖掘地域文化价值,从建立标准到拓展场景,摒弃“赚快钱”心态,才能让苏东坡同款的“海南茅台”真正走进现代消费市场,也才能让糟粕醋进入全国更多餐厅和消费者的家庭餐桌。如今,山栏酒不仅成了有代表性的地域品牌,也带动了琼中的经济发展,还帮助1000 多农户增收,创造了更高的社会价值。
品牌化升级的力量,是地域产品面向B端营销破局的关键。用技术升级标准,用文化赋能产品,用品牌传播助力营销,用共生思维服务客户,参照这样的思路,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地域产品有机会从“小众口碑”蜕变为“全国品牌”,实现营销破局,带来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