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 | 曾经的五大餐饮巨头,因何分崩瓦解?
胡茵煐 · 2021-01-19 16:23:32 来源:红餐网
本期导读: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回看那些餐饮大佬曾经的激荡岁月,复盘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40多年里,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很多市场机会,也让无数企业分崩瓦解。
不少餐饮企业经历着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一些曾轰动餐饮圈的品牌跌落神坛的现象也此起彼伏。
这些餐饮品牌大都出生在一个充满暴利的年代,轻易可以攫取到巨额利润,能从身无分文成为造富奇迹,登顶巅峰。
但随着时代理性的回归,他们都没有顺应时代变化,最终只拥有一段烟花般的瞬间璀璨又归于寂寞的命运。
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他们过去激荡岁月,甚至是遗忘了他们的失败。但是,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 ,通过研究他们失败的案例,或许能让后来者少遭遇几个“经营陷阱”,少付出几笔高昂的学费。
本篇文章将对五个经典的案例做研究,回看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餐饮企业的崛起,到巅峰,再到坠落,最终消亡的过程,最后总结出他们共同的“失败基因”。
1
谭鱼头
没有永远的火锅之王
1963年出生的谭长安是谭鱼头餐饮帝国的掌舵者,1996年从部队转业后创办了谭鱼头品牌。
彼时,海底捞的张勇还在四川简阳四知街经营第一家海底捞,亲力亲为做服务,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
2004年,谭鱼头年收入5亿元,全国拥有102家店,遍布大江南北。品牌巅峰时期拥有近百亿资产,上万名员工,厂房数百亩,谭鱼头的火爆一度让鱼火锅这个品类走向巅峰。
01 开创一次性清油锅底
1980年,谭长安毕业后入伍,18年的参军经历十分精彩。入伍不到三个月,就赶上了中越反击战,先后参加阴山、老山等4次战役,多次获得二等功。战火停熄后,就被调往新的军区办事处。
1996年从部队转业,被分在一家地方航空公司,但他只待了一个星期,便决定经商赚钱。
为什么选择做鱼头火锅?
当时谭长安请外地朋友吃当时成都流行的鱼火锅,灵感乍现,发现市场上都是卖鱼火锅的,为什么没有卖鱼头火锅的呢。
1996年冬天,谭长安用5000元转业安家费,在成都百花潭附近的小巷子里开起第一家谭鱼头火锅。
在近期抖音短视频里,他清晰地回忆着谭鱼头创立的情形:品牌诞生于四川火锅无人问津的时候,当年地沟油事件导致整个行业谈火锅色变,更别说吃火锅了。
谭鱼头火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开创一次性清油锅底,顺应市场发展, 绝处逢生,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消费者。
那时候的谭长安做事总是亲力亲为,亲自跑到水库找鱼,尝遍全国各地辣椒,只为做好每一份产品。
为了营造干净放心的用餐环境,谭长安把厨房拆掉换成透明玻璃,鱼头现场宰杀,每个锅底都是单锅现炒,实打实用口味征服了消费者。
当时第一家谭鱼头是家只有20张台的小店,却天天爆满。很快,谭长安就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不到半年,满大街冒出不少鱼头火锅店,为了赶超对手,谭长安加快分店的布局,快速在四川经济走廊、德阳和绵阳开了4家分店。
一年后,成都大街上不少烧鸡公火锅店火了,这对谭鱼头冲击非常大。1996年6月,谭长安做了个决定:离开四川,去北京。
谭长安在北京东直门开了第一家店,生意还算不错。当时一个开火锅店失败的安徽人找上门,希望与谭长安合作,他只需要提供商标、配方和管理,对方提供设备和铺面,不出一分钱就可以拿35%-55%的股份。
合作方案听起来不错,于是谭长安与对方在亚运村开了第一家分店。一年不到,这个合伙人就赚了1000万。
听到赚钱的消息,一百多个合作商纷纷找来。以同样的方式,谭长安用5个月就开了11家店。
不到3年的时间,谭鱼头在全国58个城市开了90家连锁店。2000年底,谭鱼头的年营业额突破3亿。
当时因为特许经营开放太快,导致门店口味、服务参差不齐,有些加盟商不缴纳品牌使用费,甚至还有些加盟店厨师长与加盟店老板反水,解除合作自立门户。一夜之间,谭鱼头所剩无几。
谭长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收回战线,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收回加盟门店,并推出“四个统一”:统一菜品、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时间。
同时,还将服务进行标准化,开创了“必须5分钟让顾客吃上火锅”的服务流程。
后来,谭鱼头开启开挂模式。2002年扩展海外市场,成为第一个进入台湾市场的内地火锅品牌;2002年底,谭鱼头营收突破5个亿。
2003年,香港第一家谭鱼头分店在铜锣湾开业。其实早在2001年,谭长安就赴香港成立香港谭鱼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后面的借壳上市埋下伏笔。
2007年,谭鱼头年产值达8亿元,谭长安则以20亿元的财富杀进福布斯富豪榜。
2008年7月,新加坡首店隆重开业,谭鱼头走出国门。当时,谭长安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谭鱼头。
02 两次借壳上市未果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谭鱼头正真走下坡路的原因,谭长安清晰地的总结到:是因为想上市。
谭鱼头在香港成立集团公司,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当时会计事务聘请的是顶级的普华永道,全部准备都是按照上市规范来规划的。
2009年,第一次想借壳。当年谭长安准备用2.38亿港元买下福记食品,当时与他争抢的还有真功夫、俏江南,但最终却被安徽创投收入囊中。
2011年,第二次想借壳。在一次飞机途中,谭长安遇到一位成都老乡,攀谈中了解到这位老乡在香港有家制药公司——维奥集团。
谭长安悄悄地准备以2亿多港元拿下,可没想到最后被中国铀业发展公司以更高的价格捷足先登。
两次都借壳失败,谭鱼头便打算自己IPO。 据多方媒体报道,谭长安当时与香港一家公司签订对赌协议,风投公司出资2千万美元,谭鱼头需在3年时间达到盈利目标,完成上市。
于是谭长安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店,甚至还进行一些公司的股权投资。2千万已经花光,但风投的钱只进来了前期的四分之一,剩下的窟窿直接造成集团资金链的紧张。
2013年,一家小贷公司将谭鱼头投资公司和谭长安告上法庭,要求偿还1500万本金和220余万元利息,让谭鱼头财务问题雪上加霜。
这边是贷款公司上门催债,另一边因未达成对赌协议中的利润要求,谭鱼头将面临高昂的对赌赔款。种种事情串在一起,致使谭鱼头再无缘上市。
03 豪迈赌徒成老赖
赌博,是谭长安绕不开的话题。
“谭长安在澳门输光”是谭长安永远摆脱不掉的标签。据南方周末报道,谭长安还曾出现在澳门追债网“美好世界”上,公开被追讨2000万元赌资。
谭鱼头的成功,让谭长安十分骄傲,成为富豪后挥金如土。他回忆起那段赌场风云说到:“并不是像传的那样,赌得身家全无。实际上我是赢的。”
为什么会欠下如此巨债?
他喜欢与朋友一起去赌场,而且他还会十分豪迈地向朋友撒钱,少则10万,多则20万,甚至更多,还有的会从他这里拿筹码,他也毫不吝啬的借出,最后朋友输掉不认账,账就算在他的头上。
同时,他还曾对媒体表示:“我的员工从头到脚都是名牌,衬衫、西装、皮鞋,都是我买的。一年买衣服都要花几百万。”
在很多分析文章里,谭长安赌博成性,才是造成谭鱼头陨落的直接原因。 赌,让谭长安“疯狂”,也让谭鱼头全盘皆输,昔日风光不再。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如今,谭鱼头多家公司已经被吊销。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最重要的一家公司成都谭鱼头投资股份公司2017年被列为失信公司,先后7次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谭长安自己也成了“老赖”,先后10余次被列为失信执行人。
从赌场欠债,到与风投对赌留下巨债,谭长安开启了人生的悲剧。
2014年,他离开成都在香港生活了6年,期间鲜少过问谭鱼头的经营发展,品牌也慢慢走向落寞。
2020年8月,谭鱼头关闭了在成都的最后一家店,谭鱼头的激荡风云就此终结。
谭鱼头两次借壳上市失败,掌舵者无心经营,品牌完全失去创新的动力,菜品、服务也没有了特色,导致谭鱼头逐渐在后期激烈的火锅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04 当年“勇士”重出江湖
2020年疫情后,谭长安回到成都。他坦言是受到朋友、前谭鱼头高层的邀请,准备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重出江湖。
复出的谭长安开始在抖音上做起“网红”,分享起他的创业经验和故事,另一头,开始筹划新品牌谭滋鱼火锅,目前已在成都二环西路一段开出第一家门店。
2020年12月17日的一条抖音短视频里,谭长安透露:最近筹划在成都万豪酒店里开设谭滋鱼的第一家分店,将会综合过去谭鱼头的优势和资源,装修会向轻奢风格靠拢。
短视频中文案这样写道:做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餐饮品牌,做有口碑的餐饮品牌。 视频中还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谭滋鱼未来会考虑开放加盟,但现在仍在找寻标准。
再看短视频下的评论,餐饮人评论最多的是:谭总加油。
25年过去,谭长安早已从创业初期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如今油腻的中年大叔,眼神早已失去当初光芒。
重出江湖但老兵迟暮,谭长安还有机会登顶巅峰么?
2
湘鄂情
无力回天的餐饮首富
2009年11月11日,是孟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无数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
这一天,他创办的高端餐饮品牌湘鄂情正式挂牌深交所,成为第一家A股上市的民营餐饮企业,他则以39.37亿问鼎餐饮界的首富。
曾经有多辉煌,后来就有多沉寂。5年后,孟凯败走大洋彼岸的澳洲,消失在公众视线。
2017年他归国重回餐饮圈,不过再难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01 缘起一段湘鄂情缘
1969年出生的孟凯,毕业后便顶替父亲的职务在武汉重型机床厂做车间工人。
1988年只身来到深圳,先是在一家港务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到南海粮食公司工作两年,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工程主管。
当时深圳有无数的机会,也造就很多的商界大佬,如华为的任正非,腾讯的马化腾,万科的王石,平安的马明哲,他们都是在那个年代里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彼时的深圳给人一种遍地是黄金的感觉。当时25岁的孟凯,同样也发现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当时蛇口有很多来自湖南、湖北的“淘金者”,他们都吐槽当地的湖南菜、鄂菜难吃,这恰恰是开餐厅的好机会。
1994年,在深圳蛇口一条不起眼的街巷,孟凯和妻子周长玲开了第一家小菜馆,取名叫湘湘菜馆。当时门店只有40平米,4张台,自己搭灶台,孟凯身兼数职,又当厨师炒菜,就连本钱都是从老乡那里借来的。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但胜在口味地道,价格实惠,外加孟凯讲义气,好结交好友,餐厅慢慢积累起了人气,生意渐渐才火了起来。
1996年,孟凯兼并了深圳当地的一家鄂菜餐馆,小菜馆升级成千平酒楼,很快开出第二家分店,湘鄂情正式挂牌。
为什么取名叫湘鄂情?
因为孟凯是湖北鄂州人,妻子是湖南人,名字缘起于纪念两人因情结缘。
“得京沪者得天下”是一条屡试不爽的中国竞争市场法则。 深圳市场站稳后,孟凯把下一个目标瞄准在帝都。
1999年,孟凯到北京市场做调研,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他发现市场上缺少一个公务、商务宴请的中间档餐饮品牌。基于这个判断,孟凯决定把湘鄂情开进了北京。
从往后几年湘鄂情的高速增长来看,当时这个决定显然是明智的。
孟凯的眼光独到,将首店开在政府机关家属聚集区的定慧寺,为了迎合市场喜好,还在湘菜、鄂菜的基础上增加粤菜、海鲜来增加餐厅的档次。
正宗的菜品,加上好人缘,同时餐厅派头足适合公务宴请,让湘鄂情天天爆满。据说,当时光是海鲜一晚上就能卖8万元。为此,孟凯还结识不少有头有脸的权贵。
湘鄂情游走在灰色的消费观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参照这家店为模板,快速复制出第二家、第三家店……同时,孟凯在长沙、深圳、武汉继续布点,逐步形成全国连锁,一步步构建起了商业帝国。
2005年,“湘鄂情”成功获批为驰名商标,当时中餐品牌获得此项殊荣的并不多,但孟凯的雄心不止步于此,他希望湘鄂情的门店能在中国版图上织出一张密集的网。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孟凯萌生上市的想法,去二级市场找钱。
2009年11月11日,湘鄂情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在A股上市的首家民营餐饮企业。当时的孟凯风光无限,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餐饮首富,湘鄂情一度被奉为中国餐饮界的传奇。
02 遏止“三公消费”,湘鄂情暗淡
上市给湘鄂情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同时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湘鄂情必须得保持盈利,这促使孟凯有了更大的野心。
2012年,湘鄂情开始大展拳脚,公开发行4.8亿元的债券,用于并购快餐、食堂餐饮和盒饭品牌。
同年,中央出台了遏止“三公消费”的规定,直接给了湘鄂情当头一棒。
湘鄂情本身靠得就是会议、公务、宴请三样来支撑品牌利润的,规定出台让它的业绩开始一落千丈。
2012年之前,湘鄂情的净利润增速在30%以上;2013年之后,财报上显示的亏损达5.64亿元。
从中高端基因转变到大众餐饮,湘鄂情一下很难适应,慌乱中孟凯决定新增快餐、团膳等业务,可短时间又难以弥补巨大的亏损。苦撑数月之后,孟凯决定关闭北京13家门店。
这时孟凯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如果2014年集团连续2年亏损,湘鄂情将面临成为特别处理的ST股票;第二,早前发行的债券需要足够的资金回购,但事实上湘鄂情的资金链早已吃紧。
03 铤而走险冒进转型
形势已经火烧眉毛了,孟凯不得不铤而走险。
2013年,孟凯先减持1.8亿的湘鄂情股票,跨界到景区索道领域,控制了一家旅游业上市公司,很快又收购两家环保公司,坐上大股东之位,没过多久,孟凯又成为两家电影公司的准老板。
2014年,孟凯开始进军大数据业务,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大数据与新媒体实验室,并将湘鄂情公司股票更名为中科云网。
转型后的湘鄂情,将完成对安徽省内500万用户的家庭智能有线电视云终端的安装、检测。
一年五次冒进转型到不熟悉的行业领域,不光孟凯对这些行业一知半解,就连湘鄂情的餐饮团队更是不知所措。
这些转型对湘鄂情的经营毫无帮助,反而加速了品牌的衰亡,湘鄂情最终还是沦落到成为ST股的局面。
图片来源:百度资讯
2014年,孟凯因强势、激进的作风吸引了证监会的注意,以违反《证券法》对其立案调查。彼时,孟凯已经躲到大洋彼岸的澳洲,消失在公众视线里。
其实他还在国内时,早就辞去一切职务,把股东权利让给帮他解决债务两家公司的控制人。
因早前发行的债券到了回购日期,但中科云网仍有2.41亿的资金缺口,孟凯不得不转让湘鄂情的164项商标使用权。原本价值10亿元的湘鄂情商标,最终以2.3亿元贱卖,这才填住巨大的缺口。
但从此,湘鄂情与孟凯再无瓜葛。
其实孟凯也并非无作为,为挽回局面,他曾多次减持湘鄂情股票,变现后以财务资助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血,但起不到任何效用。
事后专业人士对他行为的评价是:他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并不成熟,并购方案不断变更背后,湘鄂情只是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找救命稻草。
04 重回江湖不得志
2014年,媒体记者曾问过孟凯:湘鄂情走如今,有何反思?
孟凯的回答是:“我没有反思,一路走来湘鄂情的发展思路就是,市场有需求,公司做到极致,自然蓬勃发展。但现在政府控制消费了,我就急流勇退不干了。”
在消失两年时间里,孟凯在澳大利亚开过中餐馆,但因不熟悉当地环境再次创业失败,无奈转手店面回国。
2017年,孟凯打算重出江湖,重操旧业,以湘鄂情品牌来打造新餐饮模式。
凭借20多年的餐饮经验与积累的资源,这一次孟凯很坚定,线上线下双布局,同时打算彻底摆脱人力,用机器取代厨师。
孟凯以“湘鄂情八大碗”冠名线上业务,定位为“中国首家纯互联网餐厅”,在京东平台开设旗舰店,合作京东物流,通过冷链将“预制菜”运送到消费者手上。
图片来源:湘鄂情京东旗舰店
从线上店铺销量来看,并不算可观,旗舰店销售7款产品中有3款产品显示无货。虽说叫八大碗,但产品实际份量很小,更像是一人食份量。笔者查看消费者的评价,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如果没有秒杀活动,产品性价比不高。
线下孟凯打算以“湘鄂情小馆”的模式开展布局,走大众餐饮路线,将重点放在购物中心和社区。
一方面打算开放加盟进行扩张,另一方面打算改造大量夫妻老婆店,给他们授权湘鄂情的品牌使用,以此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市占率。
孟凯的构想虽然很丰满,但是在他离开时间里,线上早被一些预制菜品牌攻陷,线下市场餐饮品牌竞争早已白热化,很难冲出重围。
湘鄂情早已是昨日黄花,孟凯更错失最好的时机。
据悉,湘鄂情创始人孟凯近日在朋友圈中分享了新开业的"湘鄂情-名厨茶道坊",门店位于北京王府井澳门中心,目前该店刚刚开业,主打高端餐饮市场。
如今重回餐饮圈,湘鄂情与孟凯是否还能掀起火花,值得关注。
3
俏江南
痛失股权的餐饮“大姐大”
餐饮圈有两个知名的女强人,一位乡村基的李红,另一位是曾叱咤风云的俏江南张兰,后者要比前者更早进入餐饮圈,这女人的经历可谓是传奇。
1958年出生的张兰,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海归”,由其创立的高端餐饮品牌俏江南,一度成为中国餐饮圈的顶流。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堪称一部大戏,故事的结尾是张兰被迫出局,退出餐饮圈。
如今已经60多岁的张兰,玩抖音做直播,还在短视频自曝正在筹备一家新公司,很有可能想打造“第二个俏江南”。
01 选美冠军干餐饮
张兰拥有旗人的血统,父亲曾是天津老美华鞋店的老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张兰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吃穿有模有样。
小时候,张兰的梦想是当个外科医生,但并未实现。1987年北京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张兰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成家生子,过着安逸的生活。
但张兰不甘于平常,她有着赚钱富有的渴望,为此她毅然决然辞职,留下8岁的儿子,千里去到加拿大留学打工。当时张兰还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赚够2万美金就回国。
为了赚钱,她比男人还拼,当过洗头妹,端过盘子洗过碗,还和男人一起当卸装工人,扛上百斤的猪肉,最艰难的时候,她一天要打六份工。
当时国内一个月能赚400元已经算得上中等水平,但在加拿大打工,张兰一天就能赚400元,2年她便完成了定下的目标。
当时,她已经能拿加拿大的绿卡,还参加了“华人选美大赛”获得冠军,有望踏入娱乐圈,但她选择放弃回国创业。
1991年,张兰带着2万美金踏上回北京的路程。
刚回国,张兰瞧上了“民以食为天”的餐饮行业,大学学习的专业与国外打工经历帮助她更快地入行。同年,她便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川菜馆“阿兰餐厅”。
1995年,张兰在亚运村开了家“鱼翅海鲜大酒楼”;1997年底,这家大酒楼日营业50万,年营业额有2亿人民币。
当时张兰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极为疯狂的决定,六千多万将海鲜大酒楼卖出。因为彼时的张兰,正在编织一个更大的餐饮品牌梦。
2000年,张兰在北京国贸租金最贵的写字楼里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高端的川菜品牌--俏江南,定位商务用餐,看似与商务不搭的川菜,却取胜在逼格装修与服务上。
当时俏江南装修别具一格,就连服务员都会背词牌、讲英语。
为了进一步提升俏江南的逼格,2006年张兰耗资3亿元成立首家兰会所,光是请设计师就花了1200多万。据悉,这家会所里一个水晶杯近万元,一把椅子约20万元,一盏水晶灯就500万元。
从此,俏江南正式与高端画上了等号。
2007年,俏江南销售额高达10亿;2008年成为奥运会唯一指定中餐厅;2009年,张兰荣登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三名,估值25亿;2013年,俏江南在全国开出80家直营店。
当时的张兰春风得意,怎会料到之后的俏江南将再无张兰呢。
02 资本对赌再无张兰
2008年,风光无限的俏江南因大肆扩张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恰好在这个节点,张兰在聚会上认识了鼎晖资本的王功权,两人一见如故。聚会完的当晚,两个人就融资进行商谈。
2008年12月,俏江南正式牵手鼎晖投资和中金公司,品牌估值20亿,鼎晖出资2亿元换取俏江南10%的股份。据媒体报道,当时资本给出20亿的估值,是俏江南2009年净利的15倍。
拿到融资前,张兰与鼎晖资本签订了对赌协议,俏江南需在2012年前完成上市,否则俏江南必须按每年20%回报率收回股份。
就连张兰自己都没料到,俏江南2011年A股和港股市场的上市计划全都失败。这意味着,张兰必须拿出4亿元来回购鼎晖资本所持的股本。
但是张兰一时半会拿不出来这么多巨款,为此,鼎晖启动了“领售权条款”。
据媒体报道,条款中要求,除了鼎晖转让所持10.53%的股份,张兰也要跟随出售72.17%的股份。而多达82.7%的股份被触受,又将触发公司清算条款。
在清算条款后,张兰与鼎晖出售得来的现金,偿还完鼎晖的4亿元,剩下的才属于张兰。
从此之后,俏江南变得不那么俏了。
03 八项规定,反腐倡廉,江南不俏
2012年,国家抑制三公消费,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公款吃喝被遏止。
2013年餐饮企业月倒闭率高达15%,高端餐饮受挫更为严重。这对以商务宴请为主要业务的俏江南来说,无疑是卡住了喉咙。
俏江南迫切转型为大众餐饮,往后新的开门店面积都会控制在800平米左右,装修风格从富丽堂皇变为时尚实用。
张兰一边忙着企业转型,一边处理股权纷争。
2014年,鼎晖资本找到下家欧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CVC,买走俏江南82.7%的股份,鼎晖资本拿着4亿元匆匆离开。
CVC机构与俏江南的这场交易定价3亿美元,并签下股权分配的协议。据悉,CVC机构将持有俏江南82.7%的股权,剩余的股权张兰占13.8%,俏江南员工占3.5%。
图片来源:网络
但实际上,CVC机构只掏了6000万美元。其他的,CVC通过募集基金筹来1亿美元,再找到六家外资银行贷款1.4亿美元,来支付这场交易。
CVC机构最初是希望通过俏江南盈利的现金流来偿还这笔账,但是没想到遭遇反腐倡廉的重创,导致机构没在俏江南赚到钱便撒手跑了。
2015年6月,银行委托接管人保华公司正式接管俏江南;2016年2月,俏江南集团官方声明,张兰不再担任董事会成员,且不再处理或参与俏江南任何事务。
此刻,张兰被挤出局,俏江南再也不俏了。
04 女强人重返江湖
张兰输给了资本,同时也输给了时代。在回顾俏江南的衰败时说:“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引进鼎晖投资。”
近日,张兰重返大众视野,玩起抖音拍起短视频,与姐妹们直播带货,她曾在短视频中自曝,她正在筹划一家新公司。
这个计划中提及的新品牌麻六记,现已开业,选址在北京的国贸,定位中端的新派川菜。就目前情况来看,品牌反响平平,大众点评星级只有四颗星。
今年已经62岁的她,再次走到台前,从一系列举动来看,张兰仍想打造出“第二个俏江南”。
不过餐饮市场上湘菜细分品类早已遍地开花,张兰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么?
4
和兴隆
董事长套现跑路的团餐龙头
1976年出生的黄溪河是福建安溪人,1992年16岁离开家乡到广东承包企业食堂。
8年后,一手创办了知名团餐品牌---广州和兴隆。这个团餐品牌曾是中国团餐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区域市场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还多次跻身中国团餐十强。
然而,和兴隆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创始人携款跑路,公司总部人去楼空,最终沦落到破产清算。
01 从食堂承包到团餐龙头
和兴隆发迹于广州,兴于长三角。
创始人黄溪河最早在广东做食堂承包,这一行当他整整做了八年。
1990年代开始,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不少企业会将后勤外包给专业公司。1999年,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造后,市场释放了约3000万人的团餐市场需求,但是当时大多数的食堂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杂乱的原始状态,恰恰被黄溪河发现商机。
从起早摸黑的打拼中,黄溪河摸索出了团餐行业的门道。
2000年,他创建了广州市和兴隆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广州,提供一站式食材配送和后勤服务的团餐业务。
一站式食材配送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各种净菜、果蔬及其他食材,团餐则主要给2000人以上的大中型食堂提供统一餐食。
在团餐需求越来越大的市场背景下,两条腿走路的和兴隆,很快就跻身到团餐龙头企业的地位。
2005年,和兴隆正式进入农产品配送领域,发展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业务。
2008年,和兴隆建立标准配送中心,自主研发免洗净菜,打破国外垄断,成国内首个制定免洗净菜企业标准的企业,还获得广东省卫生厅认可。
2010年,和兴隆成为广州亚运会的运动员定点食品供应商。
2012年-2014年之间,和兴隆获得深创投、粤科创投的5500万元和5200万元投资。牵手资本正真让和兴隆走上高速扩张,2016年成功挂牌新三板。
新三板挂牌后,和兴隆又进行了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共计3.6亿元,开启快速扩张脚步。
它在北上广深等14个城市均设立子公司,为全国范围内200多个食堂提供服务,政府机关、高校、医院、部队、工厂等领域多有涉足。
据说,2017年和兴隆还曾计划登陆IPO。就算上市,和兴隆的业绩也是拿得出手的。
图片来源:和兴隆2016年财报
2014年~201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23亿、6.26亿和7.40亿,近3年复合增速19%左右。2014~2016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785.40万元、6424.28万元、7329.31万元,近3年复合增速24%左右。
2017年财报显示,和兴隆营业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7700多万元,同比增长5.9%。
和兴隆优秀的盈利能力,与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02 董事长股票套现,失联跑路
2018年5月,和兴隆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大团餐品牌” 、“2018年中国团餐集团10强”等称号。
同年8月,黄溪河突然递交辞职报告,随后就失联了。从那一刻开始,团餐龙头的命运就此改写。
创始人被曝出走三天前,和兴隆就遭遇了经营危机。因贷款逾期,和兴隆银行账户被冻结。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公司实控人失联跑路,董事、高管、员工开始陆续离职。
银行、小贷公司、供应商、员工纷纷上门要债讨薪,因官司缠身,公司19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合计244万元左右,同时公司还有2.3亿元左右的欠款。
一夜之间,和兴隆几乎瘫痪。据媒体报道,公司在全国运营的196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食堂面临停餐,约有40万人受到影响。
不知是经营不善,还是个人原因,和兴隆的倒塌至今还是一个谜。
不过在创始人出走之前,企业早有些反常现象,暗暗透露出和兴隆潜藏的管理与经营问题。
据媒体报道,2017年7月,和兴隆新三板停牌,同年11月申请退市。
申请退市失败后,黄溪河于2017年6月和2018年8月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分别套现500万元和200万元。
图片来源:网络
创始人除了套现外,和兴隆曾募资到的1亿元资金也不知去向。据媒体报道,募资费用主要用于采购,目的是为了建设在厦门的加工配送中心,并在预计2018年10月竣工。
可当2018年8月股东代表到现场考察时,却发现和兴隆压根没有进行施工,施工现场一片荒地。
同时,在采购合同中,一家叫做广东立澜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供应商,是2018年6月才成立的,而且经营范围中并未包含冷库、空调设备及安装的业务。
因和兴隆创始人出走,巨额采购费用最终流向,仍是一团迷雾。
03 团餐龙头休克陨落
2018年10月,一则新闻爆出从一家民宅内搜出50箱财务原始凭证,均属于和兴隆企业。
此时的和兴隆早已处于休克状态,黄溪河携款跑路,不知所踪。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9年2月,广东监管局正式决定,对黄溪河采取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同年12月,法院正式受理和兴隆的破产清算申请。
从此团餐江湖,再无“和兴隆”。
5
净雅集团
病急乱投医的行业标杆
1998年,个体经营刚刚兴起,净雅集团创始人张永舵东拼西凑7000元,在山东威海开了一家只有30㎡的“净雅饭庄”。
1998年,净雅大饭店在济南正式开业,生意极好,每天上座率达90%,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酒店。
1998年挺进山东省城,2003年争锋京华,2011年迈向东北,2012年逐鹿中原……一路走得顺风顺水。
然而,2016年净雅集团最后一家店关门,集团破产,变卖资产还债、结算员工工资……净雅曾经有多辉煌,现状就有多凄惨。
01 从卖包子到行业标杆
1986年,张永舵出生在威海市一个普通庄户人家,高中毕业后在一家毛纺织厂做临时工。
尽管工作认真,但农村出身的他工作并不如意。他意识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决定自费到威海电大学习。
那个年代,私营经济刚刚兴起,张永舵萌生了做餐饮的想法,但父亲听后极其反对。在母亲的支持下,他东拼西凑了7000元,在威海市开了一家仅有30多平米的“净雅饭庄”。
一开始并不顺利,开业头天卖出70元,第二天只卖出30多元,第三天雇佣的厨师离职,接连的打击让张永舵不得不放弃炒菜业务,转而研究比较容易上手的包子。
没想到改行专卖包子的净雅饭店,吸引来大批客流。张永舵做的牛肉包子馅满个均,做法讲究,再搭配味美的小菜,十分受消费者欢迎。
威海虽是座海滨城市,但全市大小饭店没有一家经营活海鲜,张永舵发现“做活海鲜”的机会。
1992年,张永舵将净雅饭店转型做活海鲜,还打出“吃到死海鲜,赔偿100元”的营销策略。
净雅的好口碑逐渐在威海流传,一度成为威海吃海鲜的最佳去处。净雅的成功,让张永舵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进军济南省城。
1998年,净雅在济南市开了第一家“济南净雅大酒店”。从开张起,净雅的人气就居高不下,店内座无虚席,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海鲜酒楼。
净雅雄踞齐鲁后,挺进北京是必然选择。
张永舵十分大胆,打算以“用房地产的方式做餐饮”进军京都。
当时很多人都劝阻他,但他果断坚持,连贷带借了两亿巨资,一口气在京城繁华地段买了三块地。当时张永舵在威海、济南等地所有资产加起来,不过才一个亿而已。
张永舵的想法是,从资产增值的角度来想,买比租划算。后来随着北京房地价上涨,净雅在北京的三块地价的价值早已翻了好几倍。
2005年,筹备了三年,斥资8个多亿的辉煌净雅、黄寺净雅、金宝街净雅相继开业。据说,当时北京的黄寺净雅人均消费超700元,一万平米的经营面积创造一天100万的销售神话。
净雅最风光的时候,接待都是商界政客,北京三家净雅饭店很快在高档餐饮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地位,一跃成为“京城美食头等舱”。
说到服务,净雅可谓是行业标杆。张永舵招的服务员不光盘正条顺,个个还有眼力见。他还将服务进行了量化,承诺客人点完餐,第一道菜5分钟内提供,其余菜品在35-50分钟内上期,超时赔偿。
张永舵运营管理有道,为此还曾出过书《净雅的管理:故事与哲理》。
净雅最鼎盛的时期,集团拥有“净雅餐饮”、“阳光海岸自主百汇”两大餐饮品牌,总资产超过18亿元,还拥有22家全资控股公司,经营横跨山东、北京、辽宁、河南四地区。
2007年,张永舵以约8亿元财富,成功跻身《胡润餐饮富豪榜》第八位。当时的张永舵如日中天,是一众餐饮人学习效仿的对象。
02 集团大跃进暗藏危机
2009年,净雅集团计划半年内在一二三线城市连开17家分店,拓展市场规模,为企业上市做准备。
同年,净雅集团完成改革,引入中信产业基金、深创投、九鼎等投资机构,于2011年正式提交中小板IPO申请。
在筹备上市的过程里,净雅不断招兵买马,加强培训,推行中餐标准化,接连着开了好几家店。
2010年,开了济南旗舰店;2011年,开了临沂旗舰店,同年底沈阳三店霸气开业;2012年,郑州曼哈顿店开业。
为准备上市,净雅开店速度加快。可谁能料到,2010年因为食品安全、财务信息透明度等问题,证监会在内部会议上实质性中止了餐饮行业的IPO审核,导致净雅集团上市遇阻。
张永舵为上市铺路,已经投入太多的资金成本,但新开净雅门店客流和营业额并不理想,再加上房租和人工的急剧上升,为后来埋下不少祸患。
2012年5月,证监会重启餐饮行业IPO申请,但在第二年公示拟IPO的复核名单中,却没了净雅的名字。据悉,是净雅主动撤回申请所致,背后也反应出其经营由胜转衰。
此后净雅的快速衰落,与其冒进式的扩张冲刺IPO脱不了干系。
03 廉政风波转型乱投医
那时,净雅是“公务消费”必选地,请客吃饭是倍有面的一件事。作为高端餐饮品牌的标杆,净雅的高客单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据说,净雅金牌门店,单是菜品客单价就能达到600-1000元,如果匹配同比例的酒水,人均消费能接近2000元,桌均动辄2万元。净雅大部分的门店毛利率能超过50%,可想而知,那时的餐饮多么暴利。
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遏止铺张浪费,不少高端餐饮定位的酒店受到重挫。几乎依靠公务、商务消费来支撑利润的净雅,受到影响更甚。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净雅全国23家门店共实现约15亿元营收,较前一年下滑逾50%,利润也大幅下降。
面对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境,真正让净雅陷入衰落的是受传统思维局限,不去主动适应变化。
当时,张永舵和高层们仍对政策抱着观望态度,认为多年积累和经营思路不能轻易否定,对后续经营仍抱有信心。
就算在2013年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张永舵宁可亏钱,也绝对不随便关店,更不裁员。等到集团岌岌可危,张永舵才意识到要转型,显然已经晚了。
2012年,张永舵邀请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制定出“多业态组合、多模式发展、多资本运作、多品牌运营”的战略目标,净雅便开始仓促转型。
2013年,推出精品海鲜火锅品牌“么豆捞”、“天天见面”地铁餐车品牌,同时收购经济型火锅品牌“豆捞”,以及两家地铁餐饮公司,冒进转型发展为多重业务模式。
但这样的转型,未能给净雅带来转机,反而让净雅背负更大的经营压力,项目难以推进。2014年,经营频频传出关店消息。
当整个高端餐饮遇冷,仍有高端餐饮品牌转型成功,比如上海的小南国、北京的大董、北京宴……
净雅集团总经理张桂君曾在2017中国餐饮酒店领袖峰会上抽泣阐述:现在回想,如果两年前,我能够下得起这个决心,把所有的高端店关掉,我相信,净雅不会是现在这个状态。
然而,很多事无法假设……
2016年1月,最后一家净雅大酒店关张,张永舵一手创建的餐饮帝国分崩瓦解,净雅在餐饮市场耀眼了二十几年,终于迎来了谢幕。
• 结语 •
这些企业能做大做强实属不易,过去他们成功也并无道理,笔者对他们仍报以尊敬的态度,但由盛转衰,值得深思,引以为鉴。
这些品牌出生在一个没有规则约束的暴利时代,可以轻易攫取到超乎想象的利润,但是越容易获得,也最容易失去。
曾经轰动一时的餐饮帝国突然在某天轰然倒塌,现在回过头再看,总结他们共同的失败基因。
第一,部分餐饮企业在之前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发展不够理性,盲目扩张。
第二,当市场经营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仍受传统思维局限,不去主动适应变化。 最明显体现在八项规定后这些龙头企业,转型失败而无力回天。
第三,当企业面临变革时,铤而走险,仓促转型到企业并不熟悉的领域 ,最终是作茧自缚。
第四,企业主盲目、错误的决策,激进寻求资本或上市, 间接或直接导致企业走向衰落。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笔者提及的原因并非是他们全部“死因”。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我们回望过去,是希望大家能够从过去的失败案例中汲取养料,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陷阱。
如今的餐饮人面临早已不是初生竞争市场,现在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同时要顺应市场变化、消费需求、做好产品品质,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存活。
资料参考:
1、我是如何把近百亿资产谭鱼头做垮的/红星资本局
2、谭鱼头创始人表演了一场复盘/饭盒财经
3、湘鄂情:中国餐饮业的一个传奇/中国文化报
4、湘鄂情,一年“转型”五次/21世纪经济报道
5、一夜之间痛失近半版图,他幡然醒悟,9年后终以20亿身价笑傲江湖/硕士博士圈
6、"俏江南"创始巨头——湖北女富豪张兰的江湖路/职场哦
7、俏江南悲剧再复盘:一个女强人被这样扫地出门!/快刀财经
8、和兴隆(837628):团餐市场龙头地位稳固,一站式网络供应链平台值得期待/新三板智库
9、案例 | 和兴隆之殇:曾经的中国团餐龙头,为何沦落到破产清算?/团餐头条
10、净雅困境,一个餐饮帝国的冒进代价/餐饮联盟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