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雪到“打酱油”,餐饮零售掀起新战事
曾冉 · 2025-09-25 15:12:36 来源:火锅餐见 416
1、餐饮混搭零售的3种玩法
2、火锅零售的前世今生
3、混搭零售:机遇背后的挑战
农场商店走红 餐饮混搭零售又行了?
近年来,餐饮混搭零售的模式不断涌现,玩法日益丰富。这不,最近一家叫“打酱油”的农场商店悄然走红网络。
走进“打酱油”农场商店深圳首店,便会发现,与传统餐厅不同,这里更像一个小市集。店铺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餐饮区和百货区。
餐饮区的设计简约,没有复杂的装饰,厨房前仅有一排吧台和高脚桌,为顾客提供3-4种主食和4-5种饮品甜点,食物完成后直接递给顾客。
厨房采用明档设计,用的是自有农场的食材做植物基轻餐饮,如米酸奶、米淇淋、酱心汤套餐等,尽可能减少加工环节,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
店内的百货区则占据了剩余的大部分空间,两百多种有机与环保产品摆得满满当当:蔬菜杂粮、油盐酱醋、洗护清洁、厨房日用,甚至馋嘴零食等,应有尽有。
最有意思的是店里的“散打区”,顾客可以自带玻璃瓶来装特色有机大米、酱油等,要是没带瓶子,也可以购买店内提供的容器。想买多少打多少,主打一个按需消费。
不少顾客吃完简餐,就顺手转到百货区,逛一逛看一看,不知不觉就买了一堆东西。这种“先体验再消费”的模式,让“吃饭”和“购物”变得特别自然。
不过,像“打酱油”这样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市集型餐厅”的,只是餐饮混搭零售的其中一种玩法。更多品牌其实是在原有门店基础上做延伸,慢慢趟出了不同的路子。
最常见的就是场景延伸,比如蜜雪冰城。
在很多蜜雪冰城门店,都设有开放式零食架,辣条、果冻、薯片等小零食紧挨着点餐口或者取餐口。顾客点完饮料,顺手带包零食,已经成了常态。这种方式不占用太多空间,也不用额外增加增收,却能悄然提高客单价。
开设档口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老字号紫光园就是个例子。
它家档口常年供应熟食、点心、面包等,尤其是奶皮子酸奶,好多人专门排队购买,成了“顶流产品”。这种档口看着传统,实则是餐饮零售化的雏形,既服务店里吃饭的顾客,也方便路过的人打包带走,覆盖了更多消费场景。
还有一些品牌直接开设零售店。麻六记在北京三里屯开出小型便利店,主打自有品牌产品,并提供加热、烹饪服务;魏家凉皮在西安推出“魏家便利”,里面既能吃到魏家凉皮、肉夹馍,又能买零食饮料和各类生活用品;茶颜悦色也在长沙开出零食生活杂货店,正式跨界新零售。
品牌纷纷尝试通过零售覆盖更多生活场景,背后是餐饮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租金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涨,单纯靠堂食赚钱越来越难;消费者需求日益分散,品牌必须提供更多选择才能留住顾客。
在此背景下,混搭零售成了餐饮行业探索增长点的新途径。
火锅零售进阶 现在流行全方位发展
要是说餐饮里最适合“混搭零售”的,火锅行业肯定算一个,毕竟吃火锅离不开各种食材和底料,天生就有零售的底子。不过这两年,火锅品牌的零售玩法,早就不是“卖包底料”那么简单了。
早些年,火锅品牌的零售更像是“堂食的补充”。
比如海底捞,无论是各大商超还是小便利店,它的番茄底料、清油底料随处可见;珮姐老火锅把招牌牛油底料装进文创礼盒,消费者买回家既能自己煮,也能当礼物送朋友。
那时候的零售,主要是让顾客“吃完火锅还能把味道带回家”,产品多集中在底料和蘸料,销售渠道也以线下商超为主。
如今,火锅零售开始往“全链路”发展,从底料延伸到食材,从线下卖到线上,甚至搞起了直播。
汕头的杏花吴记就在自家火锅店旁边开了一家零售店,专门卖店内同款冷冻鲜切牛肉、牛肉丸、牛筋丸、秘制沙茶酱等,甚至提供全国快递配送服务。不仅如此,还通过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方式发力线上市场,让更多消费者能买到他们的产品。
有的餐饮品牌的零售思路更细,把产品分成了“家用”和“商用”两类。
线上,在电商平台开官方旗舰店或联名店铺,卖火锅底料、食材;线下,则依托门店的会员体系,定向推送零售产品的优惠信息。
小龙坎也积极铺开零售业务板块,除了火锅底料外,还推出了方便速食等食品零售,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此外,直播也成为火锅品牌零售的重要推手。许多火锅品牌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专场,通过现场烹煮展示、讲解吃法等方式,推动牛肉片、毛肚、虾滑等冻品销售。
从火锅行业的零售变化可以看出,如今的火锅零售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和销售渠道,而是向多元化、全链路发展。这种变化倒逼火锅品牌从“产品供应商”变成“生活方案提供者”,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混搭零售:机遇背后的挑战
不得不说,餐饮混搭零售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的今天,零售化能最大化利用门店空间。毕竟,能多卖一份零食、多开一个档口,就多了一份收入。蜜雪冰城通过零食架提升客单价,紫光园靠档口覆盖外带人群,都是典型的例子。同时,它还拓宽了消费场景,实现了“无边界”消费,能让品牌能触达更多人群。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
供应链管理是首要难题。做餐饮的核心是将菜品做好端给顾客,而零售则要求产品无论是在门店销售还是配送到家,品质都要保持稳定,并且能够及时补货和配送到位。
以杏花吴记的牛肉丸为例,要保证线上线下卖的口感一致,就得统一生产标准。这对习惯了“做菜”的餐饮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零售业务会分散运营重心。堂食要保证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零售则涉及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两者兼顾需要餐饮企业具备更精细的运营能力。如何平衡堂食体验与零售管理,是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考题。
实际上,餐饮混搭零售不是简单地把零食摆进餐厅,关键是“场景要自然,需求要真实”。
那些做得好的品牌,大多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品牌具有号召力,比如麻六记、茶颜悦色,本身就有很多忠实粉丝,他们推出零售产品,粉丝愿意买账,将其视为品牌的延伸;二是产品跟吃饭相关,比如火锅店卖牛肉丸、茶饮店卖茶包,顾客觉得合情合理。
反之,如果只是为了跟风而混搭,消费者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写在最后
餐饮零售化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做零售的餐厅”,而是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零售”模式。品牌应突破“我是做餐饮的”这个局限,想清楚顾客到底需要什么,进而再去调整供应链和运营模式。
未来,餐饮混搭零售的发展方向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能平衡好“吃”与“买”的品牌,才能在这股风潮中走得更远。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曾冉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