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火锅,正在全国复制
星野 · 2025-09-16 10:27:44 来源:火锅餐见 248
1、实探茶火锅店,讲讲真实体验
2、茶火锅在全国进行复制的3个难点
3、从网红到长红,未来发展之路在哪
实探茶火锅店 概念先行?还是名副其实?
今年,全国多个城市一批“茶火锅”门店悄然兴起。
如苏州的苏见山·山野茶火锅&柒·茶馆火锅·苏式盖碗茶火锅、武汉的共炉·茶汤火锅局、成都的蓉城小将千层肚·茶火锅、合肥的碳山河·茶汤火锅等等,都在当地掀起了打卡秀。
今年8月底,餐见君一行前往北京市场考察,在大众点评热门榜上发现一家茶火锅名列前茅,同行说他家是当地的火锅“排队王”。
茶火锅,究竟是概念先行,还是真正具备产品竞争力?餐见君决定一探究竟。
这家店名字叫壶·茶馆火锅,位于北京三里屯SOHO,走进店内,发现是新中式装修,茶元素充满每个角落。从进门开始,视觉冲击感就非常强,不敢相信,它居然是一家火锅店。
门口白瓷盖碗里放着乌龙、白茶、普洱……有意思的是,巨型盖碗茶装置立在大堂的小料台上,碗里盛着“假山流水”,以及他们还利用了超大空间打造出开放式茶水铺。
◎铺天盖地的茶元素
再看看锅底,这家店主打三款茶锅底,分别是茶炒牛油全红锅、茉莉番茄锅底、老白茶菌汤锅底,从名字上就区隔于传统锅底,它们将茶与底料提前进行炒/熬制,如牛油全红锅,以四川特色老鹰茶炒制牛油底料。
还有一点,别家中途加的都是清水或者传统高汤,他家加的却是茶汤。店员告知,茶叶中含有茶碱,不含饱和脂肪酸,可降低火锅中油脂,对肠胃刺激较小。
品鉴过后,餐见君印象最深的还属番茄锅,不仅锅里飘着茉莉,吃着也有茉莉花香的味道,还蛮有差异化的。
在壶·茶馆火锅,茶叶不仅是锅底灵魂,也是食材的“魔法师”。比如镇店菜,茶香毛肚三脆卷、桂花乌龙千层肚、大红袍熏三线肉、抹茶破冰鸭肠等,单从名字上看着就“茶里茶气”的。
小吃饮品更是让茶文化无处不在,如手摇红茶掌中宝、豌豆尖乌龙酸奶等,呈现和口感都差异化十足。
◎产品也都“茶里茶气”
服务员在产品上桌时,会有一个小动作,就是“激活”每道产品小茶壶里面的干冰,制造仙雾缭绕的氛围感,小伙伴们纷纷拿起手机,拍个不停,直呼太出片了。
这次实地体验后,很多产品都让人觉得,“茶”不是配角,是主角,做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
整体下来,食材品质感在线,吃完肠胃很舒服,环境也安逸,客单价在140元左右,介于海底捞与巴奴之间,同行伙伴说下次还要来。
茶火锅在全国复制的3个难点
如今,“茶火锅”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复制。盘点发现,它们身上有几个共性。
一是普遍注重门店环境的打造,多采用新中式、国风或在地文化主题的装修风格,通过茶墙、盖碗陈列、传统器具等元素,营造“可拍照、可打卡”的沉浸式场景。
二是除了引入茶汤锅底、茶味食材之外,品牌普遍重视出餐形式,例如使用干冰、特色盛器等提升菜品“颜值”,增强传播属性,产品设计明显倾向于“出片率”。
三是因场景投入、产品开发及运营成本较高,茶火锅品牌客单价普遍高于传统火锅,多定位于都市年轻群体及品质用餐需求人群,以“健康+文化+体验”多元价值支撑溢价。
经过调研和采访,餐见君认为,这类品牌在扩张过程中,仍有3个难点需要重视和解决。
1、产品标准化难,出品繁琐
与传统火锅以“料包+汤底”为主的标准化出餐模式不同,茶火锅在出品环节强调仪式感和体验属性。
例如,为提升视觉吸引力,多数产品需额外进行摆盘装饰,如添加花瓣、菜签、干冰等元素,这些步骤显著拖慢了出餐速度,对后厨协作与动线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据“壶·茶馆火锅”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单店物料种类就有1000多项,涵盖多种茶原料、配套餐具及装饰性耗材,对供应链及库存的管理要求很高。
在追求差异化体验的同时,如何平衡效率与特色成为规模化必须面对的挑战。
2、初始投入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为贴合“茶馆+火锅”的双重场景定位,大多数茶火锅品牌选择国风或新中式重装路线,从定制茶器、实木桌椅到文化装饰元素,初始建店成本显著高于普通火锅店。
此外,为维持“沉浸式体验”,很多茶火锅都投入了现场茶艺表演、定制音乐、互动活动等内容,进一步推高运营开支。这些成本最终需通过客单价消化,迫使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市场。
能否持续提供与价格真正匹配的产品价值与服务体验,成为其商业模式能否长期跑通的关键。
3、消费认知与味觉教育尚未成熟
尽管茶火锅凭借“健康+文化”的双重叙事迅速打开市场,但消费者反馈呈现明显分化。
部分用户认可其“肠胃轻松、清香解腻”的体验,但也有大量声音反映“茶味寡淡、吃不出差异”,甚至质疑其性价比不足。
社交平台上常见批评指出,某些茶汤锅底与普通红油锅区别有限,而“茶香食材”也存在风味融合生硬、记忆点不强等问题。
反映出当前市场对“茶火锅”的味觉预期尚未形成共识,仍需品牌方持续进行产品消费教育。
从网红到长红 产品才是最终答案
茶火锅,自出道以来,一直被贴上网红的标签,但从壶·茶馆火锅的拓店路径上看,茶火锅已经穿越了品类周期,拥有了从网红变长红的案例支撑。
该品牌诞生于2021年,也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个200多平的街边店,一下子就爆了,从开业到现在,那条街上的火锅店被熬走了至少两轮。
火锅赛道已进入高度饱和阶段,内卷加剧。除了茶火锅之外,“水火锅”“粥底火锅”等概念也重新回归战场。
这些所谓“新物种”的本质,仍是品牌为寻求突围而在场景、健康属性及文化体验上所做的微创新。
它们映衬出火锅行业的集体焦虑,但也揭示出真正的破局点——没有产品支撑的概念终将退潮,只有回归食材、锅底与消费体验的根本,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品牌壁垒。
茶火锅能否从“网红”走向“长红”,取决于其是否愿意持续投入研发、优化供应链、克制营销预期,并在高速扩张中不稀释品质。
“整个过程中做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只有自己不怕辛苦,下笨功夫才能把这条路趟出来,那未来这条道,这个细分品类真正走多远,未来这个赛道能打多宽,一切都是未知。”
说到底,餐饮没有捷径,唯有下足笨功夫,才能真正沏出一杯醇厚留香的“茶火锅”。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星野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