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首开社区店,“一日三餐”全搞定!
张冬 · 2025-09-10 10:32:28 来源:火锅餐见 413
1. 海底捞开社区店的目的
2. 社区火锅的进化历程
3. 社区火锅的趋势
海底捞开社区店,正模糊火锅边界
这两天,有关海底捞首开社区店的消息,在网上声音很大。
这家开在北京昌平区的海底捞社区店,确实跟之前的门店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是门店规模,相比其他海底捞,该店仅有200平左右;产品也有差异,除了火锅,售卖早餐、熟食、烧烤等产品,营业时间是早上6点到凌晨3点。
在餐厅门口的早餐车里,有手工现制酱肉包、茶叶蛋、粥、包子、麻花、水饺和豆浆;售卖的熟食有鸡肉、牛肉、兔肉、凤爪等卤味产品,小吃则如锅巴土豆、炸鸡块、小油条等。
在店外区域,海底捞设置了户外露台区和多个装饰独特、配备空调的“泡泡屋”,店外吃火锅也很舒适。
前几天,海底捞发布财报,有一段这么说,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探索创新火锅场景、研发特色产品、精细化运营、强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以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路径云云。这家社区店无疑是创新火锅场景的一个尝试。
火锅餐见认为,火锅已进入“三全时代”,即全场景、全客群、全时段,未来的火锅品牌应从消费者、空间和时间的三个维度重新考量经营策略。
海底捞的这家社区店,也正是对“三全时代”的一种探索,据了解,该店位于北京沙河玖耀里西区,周边有高密度社区和别墅区,也集聚这大量的亲子业态。
从选址不难看出,该店的主要客群来自附近的住家户,包括老人孩子,社区居民、上班族和学生,当然,年轻的消费群体由于工作和学习原因,只能周末或晚间才能到店消费——他们的午餐会在公司、学校附近解决。
如此一来,该店消费者的情况多少有些复杂,像工作日早晨和上午,应是附近不上班的社区居民,像银发族、带娃家庭,晚上和夜宵时段则是学生党、上班族、社区周边的打工族,到了周末,则是家庭聚餐和年轻人小聚等。
不同的群体需求不同,这就要求门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差异,加上全时段经营,这对于产品、运营和用工,都有很大的考验和挑战。
另外,社区火锅店对于选址也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社区密度得够,其复购频次能够支撑门店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得够,客单价与毛利率之间要有微妙的动态平衡,所以,基于两者的考量,海底捞的这家社区店规模不大,用工也不必多,成本上能压缩一些。
海底捞的这种玩法,属于“有意模糊火锅边界”,目的是争取更多的客群和流量。
这种模糊品类边界的打法,可以理解为餐饮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行业正重构“人货场”。
社区火锅正变迁 未来2大趋势凸显
最早出现的社区火锅店就在街边,且多为小店,食材无甚花样,只凭一口独门锅底招揽顾客。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很盛行社区小店,几十平规模,全靠外摆,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或是天寒地冻的冬天,门口总有怡然自得吃火锅的食客。
彼时的火锅,吃的就是锅底,产品没什么特色,卖价也不高,素菜一元、荤菜三元,谓之“一拖三”,便宜实惠,大众消费;后来社区小店走向全国,新千年后,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大众消费信心高涨,对未来充满预期,敢于消费,宴请之风兴盛,小店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乎,大店纷纷拔地而起。
到了黑天鹅时期,大店运营成本高而流量少,倒下许多;市井小店因为船小好调头、成本低,而再度风靡;再往后去,为做出差异化,一些市井风、地摊风小店开始升级,选址也从街边社区走进繁华商圈。
黑天鹅飞走后,经济增长缓慢,百姓对未来预期降低,存款上瘾,商圈也不愿意逛了。
“提不起兴趣”成了很多当下消费者的心态,购买欲降低,造成餐厅流量下滑,于是商家们打折降价、打薄利润,大店再难维持,又回到街边小店的状态。
于是,街坊火锅、邻里火锅、市集火锅、便利店火锅四起,原因无他,贴近老百姓,解决一公里内的就餐问题,加之店小,不会让大众产生“店大欺客”的认识,轻社交、家庭聚餐之类场景的社区火锅、甚至一人食的旋转火锅,也在2023年后成风。
这类社区小店一般在200平左右,产品不多但很专,用工不多但很精,服务够热情、够温暖,买卖关系也变得模糊——更像是去熟人家吃顿饭。
像上文提到的海底捞社区店的负责人就表示,用多元化产品为邻里提供更方便、丰富的用餐选择。“我们希望海底捞社区店,不仅是一家火锅店,更是一位好邻居,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粗犷小店到厚重大店,从求生小店到精致小店,再到拥有品质感、氛围感的温暖小店,社区火锅走过了5个阶段。
那么,下一阶段的社区火锅,会是怎样?
火锅餐见认为,未来的社区火锅店将出现两个趋势。
第一,模糊经营边界,把“吃火锅”变成“吃顿饭”。在大众对火锅的固有认知中,多有“非刚需”“中午晚上吃”“聚餐吃”“年轻人爱吃”等标签,这些标签背后,透出的是“火锅属性”而非“饭的属性”,海底捞用“全时段、全客群、全场景”的方式,给社区火锅打了个样。
不用怕顾客认知混乱,只要产品稳定、服务热情,不出半年,三公里以内的顾客就会知道你早中晚卖什么,当然,前提是人工、精力和供应链要跟上,南城香的全时段经营,就略显吃力,归根结底还是供应链能力的问题。
第二,模型会更轻,用工会更少,效率会更高,品质感更强。一方面原因是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则是同行竞争,这需要更有效的供应链支撑和高明的定位战略(包括财务模型、产品设计、精准用户画像、选址、人员安排与协同、营销与宣发等)。
总之,社区火锅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未来仍然可期。
最后
在寒冬凛冽时,有的餐厅搞起零售,有的做起线上,有的玩起新场景,有的营业全时段,还有的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摆起地摊,让大众惊喜看到了什么叫“星级烟火气”。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创新力和意志力,在对抗寒风,海底捞如此,平凡如你我者,也是如此。
实际上,无论是人还是品牌,只要内心不放弃,越是寒冬,越能体会到,在自己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张冬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