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即爆,只做直营,西北出了“串串王”!
田果 · 2025-09-09 11:19:02 来源:火锅餐见 708
在兰州,有一个串串品牌,不做营销、不放加盟,却开一家火一家。
11家直营店,几乎店店开门就排队,平均150平的单店,日营业额常稳在1.2万左右。
很多人说,串串赛道太卷了,但他似乎一点都不慌。
创业10多次,也失败10多次
品牌创始人蒋伟是四川人,不到15岁就接触了餐饮,当时跟着父母在西安做生意,卖的就是串串香,但没有正式门面,只在晚上摆摊去卖,还没有店名,就拉了一个横幅,叫“老成都一片红”。
16岁,他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学厨,当时学得中餐,后面步入社会,一路披荆斩棘,从厨师做到厨师长,再从总厨做到总经理。
“我在北京创业了十几次,也失败了十几次”,正是因为先前这么多次的失败,他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也应用到了日后的事业中去。
比如,合伙人价值观不同,是创业失败的一大原因。再比如,作为一个厨师,可能对产品特别了解,但是对装修、模型、定位存在盲区,他总结出厨师创业,最好能找到有相关运营经验的人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5年前,他选择回到西北,把父母那代的“路边摊情怀”,做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就注册了“遇见签签”商标。
其实在这之前,他在北京开了家名叫“川小串”的店,也是卖串串,人均100元,生意还算红火。后来有个兰州的朋友,刚好在兰州中心(目前兰州最大的商业体)有商业资源,蒋伟考察了下市场,觉得还不错,就来到兰州开了家分店。
再后来,黑天鹅来了,那时候,北京管控比较严,后面就直接闭店没做了,他也因此把重心彻底放到了兰州市场。
2020年,决定开第一家“遇见签签”的时候,蒋伟从北京带回了几个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徒弟,正是感同身受,厨师创业非常难,他又不想让徒弟们一辈子打工,毕竟拥有一份事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有了川小串的经历,再重新起盘时,蒋伟对品牌定位有了颠覆性认知。几次起起伏伏后,遇见签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要做大品牌,“小”价格
别人卖八毛、一块,他敢卖四毛,荤素同价,并承诺“真牛肉真羊肉,假一罚百”。别人锅底最低38元,他敢卖18元,为了不赔本,把锅具大小做了调整,刚好是介于小锅和大锅之间的尺寸。
当时的经济形势,消费者对价格也比较敏感,吃顿串串,人均控制在53~55元,所以新店一开业,生意就特别好。
◎旋风造型的小锅
除了价格“小”,有意思的是,别人家都是高板凳、大桌子,他们却是“小方桌、矮板凳”。
蒋伟解释说,它符合了当下顾客对于快餐的消费需求,小桌子的话,大家交流距离比较近,很有亲切感,店里也经常会承接公司团建的服务,像这种小桌子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意拼,不管是8个人,还是10个人,都能坐得下,对于老板而言,就不用考虑是去设置大桌子还是小桌子了。
问题来了,同行可能会好奇,价格这么便宜,品质在线吗?蒋伟的回答是6个字:大品牌、小价格。
大品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选用大牌供应商,食品安全和品质有保障,第二个是要像海底捞、巴奴这样的大品牌看齐,去要求食品安全、要求服务,这也是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把更多的利润让出来给顾客,即“大品牌供应商,市井小价格”。好比肥肠,他们用的是美好的,丸子,用的则是安井和玖嘉久的。
此外,除了稳定供应,为了保证新鲜度,他家的串串都是阿姨们在后厨现串,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串好冻好再拿过来卖,为此还打出“遇见签签,每样都鲜”这样的口号。在探店过程中,餐见君发现连脑花也是新鲜的。
性价比不是便宜,是“值”。他们没在成本上偷工减料,而是借规模优化和效率提升,把利润反哺顾客。
开业不推广,还能店店排队
聊天中,蒋伟提到,他们所有新店开业从来不做推广,不做营销,一开业就排队,开到第七家店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哪怕有些位置不太好,但是一开业就排队。
原因在于他的“选址逻辑”,好的口岸,堪比活字招牌。
首先,路人从店门口路过,需要有透明大玻璃,能够清晰看到店里的小桌子小板凳。其次,一定得有足够的广告展示面,他们的门头都设置得很大,比如说“150多平的店,门头就在14米左右”。
蒋伟认为,开餐厅,就像是两个人谈恋爱,(门店)长得好看是前提,(顾客)才愿意去接触,顾客一看门头,心想:哎呦,好亮堂,再一看里面的红桌子红板凳,好亲民啊,里面还坐了几桌客人,无疑就想进来用餐了。
他们一般都选在“社区、商业区、办公区”相结合的口岸,这样消费对象更加多元化,有居民、上班族、逛街的人等。好比餐见君前往的这家店,就同时覆盖了居民区和办公区。
中午,上班族吃个麻辣烫,可能好点的也得二三十,但是吃个火锅体验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的门店中午甚至都是满的,大家过来就当吃个工作餐,有些女孩子不怎么吃肉,多拿点素菜蘑菇,再来个面条,人均30多块也能打住。
◎产品新鲜,摆放整齐
串串用餐比较快,一个锅底上得快,第二个选串也很快,客人一选完串,锅底基本就上了。这一做法,也印证了“串串快餐化”的趋势。
他补充到,如果是两层楼,二楼的楼梯一定不能太高、不能太窄,要方便顾客上楼,这家店就是一个loft,二楼顾客下楼取串也很方便。如果说楼层太高,一楼二楼都得设计串串柜,设备投资高,面积浪费也大,出菜效率都会降低。
说到效率,餐见君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家拿串的竹筐,每一个都套了塑料袋,不仅看着干净,有市井感,还节省了人工。做餐饮比较头疼的就是洗碗,要知道如果使用不锈钢托盘,天天洗碗都洗不过来。
◎一个提升效率的小心思
不过度依赖流量、不低价引流砸市场,而是老老实实做好店的基本面:产品、效率、体验。
专注直营,让员工当家作主
聊天中,餐见君能够清晰地捕捉到,他们一直在根据客群需求、门店属性,去做优化。比如最新户外火锅的设立,以及山野火锅副牌的开业等,也都是紧紧围绕消费诉求,延伸出来的创新动作。
不难发现,真正全国性串串直营品牌其实不多,很多动辄开个上千家,开得快,也倒得快。为什么专注直营,而不碰加盟呢?
蒋伟思考片刻说,“主要想让跟着我的员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吧,我们的厨师长、店长,好多都是以前跟我干的,他们可以投资一部分,拿工资、拿绩效、拿分红,有能力的还能培养徒弟出来,再开分店,其实就是联营制,品牌、模型、管理都是我们负责。”
其实这跟先前创立品牌时,蒋伟带着徒弟一起干是同样的初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其中,能自己当家做主,有归属感。
关于分红周期,很多企业都是年度分红,以前他们是月度分,后面因为店变多了,分不过来了,就改成了季度分,实实在在地真金白银,能及时地激励到伙伴们的积极性。
老员工成为“小老板”,季度分红,及时兑现。人靠谱了,店就稳了。
他打了个比方,“我们提供面粉,大家一块来摊饼,摊了饼后,一块再分饼,而不是说先画饼。”
餐饮到最后,是做“人”的生意。不只是对客人,也对员工。让伙伴觉得有归属、有成长、有回报,他们才会持续传递温度给顾客。
说到最后
串串很卷,但卷的不是价格,餐饮很难,但难的不是模式。
成功的品牌没什么高深的模式,只是把产品的实在端给了顾客,把员工的付出变成了事业。
也许餐饮做到最后,不过就是:用真心换真心。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田果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