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洞察:2014-2017年金融资本缓缓撤离
别以为拿了融资就高枕无忧,这些资本潜规则餐企不可不知!
吴憨子 · 2018-03-28 18:16:38 来源:红餐网 2651
近期,餐饮界发生的两件事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是奈雪的茶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依旧为天图资本,融资规模高达数亿元,奈雪的茶也因此估值60亿,被尊称为茶饮“独角兽”。
二是在坚持了一两年后,著名作家、导演张嘉佳和“褚橙”策划人蒋政文合伙创立的“卷福和他的朋友们”餐厅倒闭。
这两个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了餐企的资本投资问题,不同的是一喜一悲。借此,笔者想探讨一下资本介入餐饮业后,都有哪些退出路径。
餐饮众筹正常生命周期,约为两年
“卷福和他的朋友们”,是一个既有众筹又有金融资本关顾的餐饮明星品牌。它的倒闭,在以众筹方式发展的餐厅里,并不是个例。
甚至可以说,2017年前后,我国众筹餐厅出现了一股倒闭潮。
倒闭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2015年前后出来混的众筹餐饮项目,到了“总要还的时候”了。这个“还的”正常周期,约为两年。
要么,赚了钱“功成身退”;要么,亏了钱撑不下去。
当然,众筹只是餐饮企业融资路径之一,没有好坏之别。
或许,我们用“餐饮众筹生命周期”与“网红品牌生命周期”曲线来研判“卷福和他的朋友们”更加中肯。他们是众筹噱头过后,没乘机修炼好内功,自然难以避免由盛转衰这一历程。
2018-2020年,金融资本或现退出潮
来自中国私募基金前100强品牌的融资曝光及《投资界》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7年,有一定影响力的餐饮投资事件有406起。
2015年后,进入餐饮的金融资本机构开始减少。国内外大型投行2017年几乎全部撤离或者转战非餐饮的大消费领域,例如国际CVC、高盛、赛富亚洲,以及国内的英诺融科、青骢资本。
但是,很多餐饮人却出现了近三年餐饮投资很热的错觉。
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是大量天使投资人与战略投资者涌现在餐饮人身边,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的孵化器和战略投资平台。
其实,目前主要是弘毅、天图、红杉、IDG等少数几个投资机构在恋战而已,大量碎片资本都是小打小闹。
未来,投资机构将迎来餐饮发展的春天,还是接手了餐饮资本破灭的泡沫,谁也说不清。
02 洞察:餐饮行业并购案例数量减少
2014-2017年间,餐饮业共发生65起并购事件。其中2014年弘毅以近95亿人民币并购了Pizza express,2017年中信资本以近140亿人民币并购了麦当劳中国,成为了年度并购事件的主体。
但是,刨去这些个别的重大案例来看,近年来餐饮行业的并购热度是有所下降的。
2018年,证监会还对上市公司并购企业也提出了各类隐形门槛。被并购企业需要满足更多条件才能提上并购日程表。
这意味着,并购企业也要悠着点了。而并购数量的减少,也会引发一些问题。融了资的餐企,若实现不了IPO,并购又没戏,当初你是怎么要求资本的,未来资本就会怎么要求你。
03 洞察:金融资本退出出现预期参考
2014-2017年,金融资本的退出方式中,6例为IPO,例如绝味食品登陆A股主板市场,周黑鸭、呷哺呷哺“曲线救国”,通过港交所上市等。还有3例是股权转让,2例是并购,2例是回购。
餐企融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资本的退出,开始有预期参考了。在2014-2017年,餐饮业退出账面回报保持稳定,2017年仅有的一起退出事件,是九鼎资本从绝味食品IPO中获得4.46倍的账面回报。
当时,九鼎证券一个资深分析师曾透露:“4倍回报,可能成为金融资本退出餐饮投资的预期。”
04 洞察:2018年起或现第二波退出潮
如果以2014年为界限,划分出金融资本退出餐饮的第一波热潮,那么从2017年开始的第二波退出热潮,则是市场对2015-2016年期间进入餐饮业的资本承诺兑付。
考虑到2015-2016年进入的餐饮资本数量之多,资本投资估值之高,这一波的退出潮的周期就会复杂很多。
笔者认为,2018年-2020年,金融资本对餐饮即将启动第二波退出潮。这一波与第一波不同的是,涉足餐饮品牌数量庞大、涉及金额普遍较多,而且1年内是完成不了的,前后将需要3年周期。
而且,这一波可能会有一二个震撼的餐饮资本(譬如IDG、弘毅、天图),突然退出一两个震撼的餐饮品牌,从而上演一场跌宕起伏的餐饮大片。
金融资本退出餐饮业的方式
说到这里,餐饮融资者心里可能会有种拔凉拔凉的感觉,不知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资本退出潮。
在此,笔者就金融资本退出品牌的几种常用方式进行一下梳理。
01 股权转让方式
笔者预测:2018-2019年两年,是资本退出高峰期。一些已实现A轮融资的餐饮品牌,预计2018年会启动A+及B轮融资。
我们只需盯着,今明年,谁启动A+及B轮融资,其背后的资本就可能要跑路。特别是A轮融资金额巨大的餐饮品牌,以及生命周期明显的网红餐饮品牌。
他们常用的套路是:先搞一个A+托市,为B轮高估值奠定基础,乘高位明退一部分暗退一部分。
02 并购方式
在餐饮并购案例数量减少的环境下,有并购资源的极少数资本将成香饽饽,他们被尊称为“赋能型资本”,譬如九毛九、海底捞、绝味、弘毅,等等,同时他们也是产业资本。
如果餐企是从一个普通的资本公司融资,未来被并购的概率会低很多,除非业绩特别突出。
03 回购方式
2014-2017年投资餐饮的金融资本,笔者预测他们普遍把投资与回报周期锁定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是2018-2020年,一个是2020-2022年。换句话说,2018-2022年,这些融资的餐饮品牌如未上市/并购,极有可能面临被要求连本带息回购股份。届时,大量无底线撕逼故事将隆重上演。
04 上市方式
资本携手企业上市,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是,目前国内餐饮企业总共也才只有15家在国内、香港和美国实现上市。
餐饮上市,真的是稀缺资源,特别是国内A股(A股相比于新三板,更有资本标杆效应)。
餐饮人上市梦想被压抑越久,资本骨牌效应就越大。2018-2020年,可能只有九毛九、同庆楼、向阳渔港等正在IPO排队的餐饮品牌有些希望上市,承载餐饮人的梦想。
假设九毛九、同庆楼、向阳渔港等A股敲钟成功,笔者预测餐饮人与餐饮资本的自信会爆棚,将引起餐饮与资本的骨牌效应。
反之,餐饮资本的信心将崩溃,纷纷走为上计。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