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开吃”寿司

周半仙 · 2025-10-16 10:50:05 来源:联商网 370

与火锅主业能形成完美互补吗?

当回转寿司赛道持续升温,寿司郎、滨寿司等品牌加速跑马圈地,本土品牌也纷纷以平价、本土化打法抢占市场时,餐饮巨头海底捞终于出手了。

近期,海底捞在杭州金沙天街悄然开出首家寿司子品牌「如鮨寿司」,带着200款SKU、五档平价定价、日式场景设计,正式切入这一高增长赛道。

作为以火锅为核心标签的餐饮集团,海底捞为何选择此时入局寿司?「如鮨寿司」在产品、价格、场景上有哪些差异化打法?面对“前有国际品牌壁垒,后有本土品牌挤压”的红海竞争,以及自身“火锅烙印”“供应链适配”等挑战,这次跨界能否复制火锅的成功?

海底捞开卖回转寿司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家店有何不同?

产品方面,主打“现烤现做”,产品SKU多达200款。从菜单上看,其产品覆盖寿司、刺身、面食、甜品、饮品多个品类。

其中寿司种类最多,有手握醋饭搭配鱼生或熟料的握寿司、呈圆锥形的手卷寿司、顶部摆放食材的军舰卷、表面经炙烤或酱汁调味以增香的炙烧/酱烧类寿司等。

价格方面,分为五档价位,人均消费88元上下。其产品价格可细分为8.8元、9.9元、15.9元、19.9元、28元五个档位。

其中8.8元基础档包含玉子烧、盐醋渍鲭鱼厚切等11款基础寿司;

9.9元主力档涵盖多数产品,如紫苏墨鱼、大虾天妇罗、金枪鱼卷、甜虾军舰等;15.9元、19.9元档则以特色菜品为主。

为了凸显性价比,抖音平台还提供40多元的单人套餐,包含10款菜品和免费抹茶冰饮,同时还有69代100的优惠券,进一步降低人均消费,整体消费下来,人均大概在88元上下。

场景方面,以暖色系为主,搭配日式图案,颇具日式风情。和许多日料寿司店相似,整体色系以米色和木色等暖色系为主,突出温馨自然的用餐环境。

为体现日式风情,墙面装饰采用云纹、波浪等传统日式图案,店内还适当点缀灯笼、绿植等日式元素。

为兼顾一人和两人用餐,店内除了常规的4-6人桌外,还配备了“一人友好型”座位和双人卡座,且卡座间均采用格挡式设计,让用餐环境更私密。

为了方便点餐,每个桌位均配有大屏电子菜单,食客下单后,菜品会由传送带传至桌位,据说15分钟之内基本能上齐。

值得注意的是,点餐过程还兼具趣味性,店内设置了游戏环节,顾客可凭游戏币参与游戏,奖品包含娃娃、钥匙扣、福袋、趣味贴纸等。

海底捞为何看中“寿司市场”?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海底捞看中了近期的“寿司热”。从今年开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沉寂多年的回转寿司开始复苏,不少相关品类加速扩张。

比如寿司郎,在国内深耕多年,在华南密集开店后,今年又在华北、华东等地密集布局,目前已拥有60多家门店,且几乎每家门店都掀起排队热潮,像北京某店即便在下午四点,排队号也能排到1600多号。

还有寿司郎的老对手滨寿司,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如今也加快了扩张速度。2023年时它还仅有30多家门店,到今年已增长至100多家。

除了外来寿司品牌加速扩充,国内一些本土品牌也相继崭露头角。例如,“N多寿司”以“小店外带+外卖”模式,搭配20-30元的亲民客单价,已开出约2000家门店;“鲜目录”则以“更适合国人的熟制寿司”为定位,门店规模突破千家。此外,在川渝地区起家的“昊·来了寿司”,凭借口碑效应开始跨区域发展,门店数量已达百家。

这些走红的寿司品牌,普遍具有以下共同点:

价格方面,价格下探,拓宽客群。例如寿司郎采用不同颜色餐盘对产品定价,划分出10元、15元、20元、29元四种价格带。其中10元单品超过80款,15元单品30款,20元单品仅9款。

寿司郎的老对手滨寿司也“开窍”了,力推大虾、火炙柠檬薄盐大虾、飞鱼籽大虾等8元系列寿司,将人均消费控制在60-70元上下。

更“狠”的是N多寿司,直接将人均价格压缩到20-30元,把原本偏贵价的寿司做成了寿司快餐,稳稳拿捏了下沉市场。

产品方面,选择丰富的同时,也开始融入本土风味。比如寿司郎单看菜单就有200个SKU,其中素食单品有80多款,不少产品还搭配了少量老抽、芥末粉、香油、花椒粉等中式调料。

而昊·来了寿司为了俘获四川食客,更是将寿司与川味结合,推出了黑椒脑花寿司、酥皮脑花寿司等川版寿司,一举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爆款。

服务方面,不少门店朝着“迪士尼化”方向打造。比如部分寿司店在点餐环节设计了一系列游戏互动,大屏点餐系统支持图片点餐,还自带“进度条”,顾客每下单60元菜品,就能参与盲盒抽奖,兑换门店的卡通手办。

供应链方面,普遍采用“本土食材+全球冷链”模式,有效降低成本并保障稳定供应(如使用俄罗斯雪蟹腿、大连海胆、福建真鲷等)。这验证了本土供应链的可行性,为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理解了上述“寿司热”的背景后,再看海底捞的决策,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第一,抓住市场缺口。当一个品类处于高速增长期并成为消费潮流时,任何有实力的餐饮集团都不会坐视不理。海底捞入局,是直接切入一个已被验证、正在扩张的市场,而非冒险开拓全新的未知领域。

第二,精准的品牌与模式定位。海底捞并未在火锅店内强行加入寿司,而是推出独立子品牌“如鮨寿司”精准抓住了“寿司热”中最具潜力的大众化、便捷化细分市场。

第三,实现战略互补。“寿司热”所代表的健康、轻食、单人餐特性,恰好与海底捞本身热闹、重口味、群体餐的特性形成完美互补。这与火锅强烈的“群体聚餐”属性形成鲜明对比。海底捞通过寿司品类,能切入此前未能有效覆盖的“轻社交”和“一人食”市场,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

第四,借助成熟供应链降低门槛。“寿司热”催生的成熟供应链,与海底捞旗下强大的蜀海供应链体系高度契合。海底捞可以凭借其成熟的供应链与门店运营经验,快速迁移并放大新赛道的运营效率,建立起后发优势。

因此,当前这轮“寿司热”为海底捞提供了一个现成的、高增长的、且与自身主业形成战略互补的黄金赛道。海底捞的入局,是一次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供应链与资本实力,对明确市场趋势进行的高效、战略性抢占。

海底捞能做好寿司吗?

入局寿司看似是顺势而为,但海底捞也面临着从内部能力到外部竞争的多重困境与挑战。

首先,品牌认知的“火锅烙印”过强。在消费者心智中,“海底捞”与“火锅”已形成强绑定。这种强大的品牌烙印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新品牌“如鮨寿司”难以建立独立、专业的“寿司品牌”认知。消费者可能会疑惑:“一个做火锅的,能做好寿司吗?”

其次,运营逻辑与核心能力的差异。寿司和火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餐饮业态,其运营逻辑和所需的核心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1)产品工艺不同。火锅的核心在于锅底和食材的新鲜度,而寿司的核心在于“米饭、鱼生、手艺”三位一体的精致平衡,对寿司师傅的技能、对食材(尤其是生食级别海鲜)的极致鲜度管理要求极高。

(2)供应链侧重点不同。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在牛羊肉、火锅菜品上有绝对优势,但寿司所需的高品质、小批量、多频次配送的生食海鲜供应链,是其需要重新补强甚至重建的环节。

最后,海底捞作为后来者,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局面。如前所述,寿司赛道已是红海。寿司郎、滨寿司等国际品牌已建立起强大的品牌认知和稳定的消费群体;N多寿司等本土品牌则用更灵活、更低成本的模式占据了大众市场。海底捞需要从这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品牌口中抢夺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更高的获客成本和更艰难的选址竞争。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海底捞开出「如鮨寿司」,是一次对高增长赛道的精准卡位,更是其凭借强大供应链与运营实力进行的战略性试探。

面对这片早已“红海”的市场,海底捞手握“火锅牌”打出的这张新牌,意图十分明确:不仅要抓住眼前的“寿司热”,更要切入“一人食”与“轻社交”的广阔市场,与火锅主业形成完美互补。

然而,横亘在前的挑战也同样清晰:从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火锅烙印”,到寿司独特的运营逻辑和供应链壁垒,再到虎狼环伺的成熟对手……海底捞的这场跨界远征,注定不会轻松。

这家火锅巨头能否在寿司赛道复制其服务神话,成功“拿捏”新一代消费者?市场正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联商网;作者:周半仙;编辑:吴忧

联商网

324

文章

1007291

阅读量

中国零售门户网站联商网,聚焦零售行业,全面提供第一手的时尚零售、电商、品牌商、快消等资讯。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