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星巴克体验 “

老布 · 2025-11-12 14:58:04 来源:老布精益经营 150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新闻铺天盖地,曾经的美人鱼,似乎在中国失去了她的骄傲。

9.9,8.8成为大众崇拜的英雄。

的确,星巴克在中国的价格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对比,有点贵了。

或者说,公司的利润有点高了。

毕竟,再好的咖啡,一杯的成本,大概率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这么赚钱的生意,旁人自然要过来抢。

所以,这些年,那么多人想搞咖啡。

不过,大多数抢咖啡生意的品牌,都在卷价格。

看着大家卷价格,你死我活,老布常常想问:发展一个品牌,真的就是极致性价比吗?我们真的就要不停地卷价格吗?

为什么,在美国,星巴克的咖啡可以稍微贵一点。除了物理的第三空间,星巴克顾客服务上的“第三空间”曾经是相当可以。

有一本书《星巴克体验》,其实作者不是星巴克伙伴,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写的。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作者为了更好了解星巴克服务,于是跟着当时星巴克美国的总裁去了门店。

总裁看到一家门店在顾客服务上,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具体什么有点记不清楚了),然后总裁很高兴地表扬了这家门店的店长。

然后,作者好奇地追问:这么好顾客服务方法,为什么你不要求下属总结成为一个标准,然后推广呢?

这位总裁回答: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店长,会根据自己理解星巴克服务,很好地服务顾客。僵化的服务,不是我们星巴克需要的。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不是所有品牌都会像肯德基那样将标准武装到牙齿的。

离职星巴克10年了,我仍然认为,星巴克当年在公司品牌和价值主张,还有“星巴克体验”的设计和落地执行上,是非常优秀的。

今天,我们就尝试来解密一下“星巴克体验”的底层逻辑。

老布将“星巴克体验”提炼为:星巴克体验的根基、载体和落地。

星巴克体验的根基

使命、愿景、价值观驱动的文化基因

星巴克的使命愿景是:“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

这段文字中,仅仅只有“每杯”两字提到了星巴克的产品,而其它都聚焦在“人”和“社区”。

这源自于创始人的初心:霍华德·舒尔茨先生在《将心注入》一书中,讲述了其父亲因工伤失业、缺乏医疗保障而穷困潦倒的经历。

他说,他期望星巴克成为一家公司,让所有人在这里有尊严地工作。

星巴克后来成为美国第一家为符合条件的兼职员工(伙伴)购买全额医疗保险的公司。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舒尔茨先生还顶着压力,没有为了节约费用而取消这项福利。

为什么要这样重视人和社区?

这就要追溯到,舒尔茨当年在意大利看到本地咖啡馆的灵感启发。

他期望的星巴克就是一家提供给社区,人和人交流的场所。

因为,最初星巴克的三位创始人,给星巴克的定位只是类似“天福茗茶”的一个零售空间。

而当年担任星巴克市场总监的舒尔茨先生,在意大利之行以后,说服创始人无果,离职去自创“天天咖啡”。

最后,又买了星巴克,带领这个品牌朝着“第三空间”的定位一路发展。

这个底层逻辑适合其他企业吗?

不一定!

因为咖啡馆,是自带社交属性的商业模型。

如果真的是为了咖啡因,比如我,有时候上课为了提神,我觉得便利店的自动咖啡机器出来的一杯美式,就很好。

毕竟,类似9.9这些品牌的门店,所谓咖啡师,其实也就操作全自动机器,按键,盖杯盖而已。

星巴克体验的载体

咖啡、伙伴、门店

从星巴克使命愿景出发,承载星巴克体验的三个要素分别是:

咖啡品尝:知识与热情的传递

第一杯咖啡:相信很多星巴克的伙伴,即使离职了,也还记得自己的店长,在上班第一天给你准备的第一杯咖啡。

老布的故事1#

2007年7月30日,是我入职星巴克的日子,我的主管Alyssa女士,在我的办公桌上面,挂了一个自制的彩条旗,上面那张纸就是其中的一页。

当然,她也给我准备了一壶法式压滤壶泡的星巴克咖啡。

说实话,那时候,我是喝不惯黑咖啡的,我也没有掩饰。

每次Alyssa问我风味,我都说:苦!

第二周的有一天,她为了让我知道咖啡是有不同风味的,同时泡了两款咖啡给我,那算是我第一次喝出来咖啡的不同风味。

类似这样的,经理为新伙伴准备咖啡,交流咖啡,是星巴克的一个内部标准。

很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让新伙伴了解公司的产品,同时也借由品尝咖啡,和新伙伴有很多交流,帮助新伙伴更好地融入团队。

门店店长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这也是门店咖啡师入职培训的第一个学习活动“第一印象”。

在店长的带训指南里面,还要求店长要准备以下:

1、为什么你要为这位伙伴准备这款咖啡?

2、你自己加入星巴克的故事。

3、你认为星巴克是什么样的公司?你喜欢在这里工作的原因?

当然,在星巴克内部,有关咖啡的活动还有:

  • 90天咖啡护照体验学习之旅。每位伙伴都要完成。
  • 不定期地在门店和顾客的咖啡品尝。就像在自家客厅欢迎客人。
  • 原产地之旅
  • 黑围裙咖啡大师计划
  • 咖啡大使杯冠军赛

我们常常和伙伴说,即使不一定喜欢咖啡,也需要深入了解公司产品。

咖啡,是我们和顾客连接的方法!

伙伴:体验的核心与灵魂

星巴克将员工称为“伙伴”(Partner)。

“我们不是在经营咖啡的业务服务顾客,我们是在经营人的业务同时提供咖啡。”

(We are not in the coffee business serving people. We are in people business serving coffee.)

舒尔茨先生说:“伙伴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和灵魂,你们通过与顾客的每一次的互动为星巴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你们是星巴克的品牌!”

这两句话说清了星巴克商业模式的本质。

星巴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广告营销支出的。

因为,伙伴就是星巴克的品牌!

得到关心和尊重的伙伴,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好地与顾客互动。

有时候,可能都不算是服务。一个真诚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笑容,一杯温水......

老布的故事2#

2008年7月30日,我的主管Alyssa,很神秘地把我叫到位于创新大厦的“Kenya”会议室(星巴克的会议室都是以咖啡产地命名)。

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当年的人事部所有伙伴一起鼓掌:祝贺bruce加入星巴克一周年!

我真是的,当时有点纳闷,这公司,这也要庆祝?

Alyssa特意准备了冰的Kenya咖啡。对于喜欢吃橙子的我来说,以后,我的最爱咖啡就成了冰Kenya。

门店:精心设计的“第三空间”

星巴克在中国各地的特色门店,我们就不多交代了。

北京的前门,成都宽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广州沙面等等。

当然,还有老布2014-2015年左右在华中区域干营运的几家新店。

尤其是洛阳门店,那幅耗资不菲的以星巴克女神化身牡丹仙子,结合牡丹亭和龙门石窟等元素的画。

店长Fred同学甚至自己买了一块红布盖上,直到开业的时候,很有仪式感的揭开。

星巴克体验的落地

培训、管理、领导

连锁企业,做大了,只是关心伙伴,尊重伙伴,也是很难做到服务体验的落地。

怎么落地呢?

培训让服务落地:

培训咖啡师咖啡的知识

培训带训师如何带训

培训店长如何做“第一印象”(如前所述,带训手册)

培训经理们“讲故事”:“真实、独特、励志”,用于传递文化和价值观。

即使是高管入职,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比如“门店实习”和“90天的咖啡品尝”。

当年我老板Angel(我们一帮离职的伙伴,亲切地称她天使姐姐)入职,我在她办公室门口,煞有介事地贴上了90天咖啡品尝任务检查表。

管理让服务落地:

标准化与效率:不要以为星巴克只是注意“人文”,星巴克当年可是请了麦肯锡的顾问,全面导入“精益管理”。

当年的精益副总裁Scott先生,现在还是美国精益研究院的顾问。

所以,星巴克的吧台是标准化设计的,门店如果更换吧台,提前准备,一晚上就好了。

新店的吧台,根据营业额的预估,配置不同的设备。甚至是垃圾桶的位置,走道的宽度都是标准化的。

服务原则 简单有效!

你可能很难想象,星巴克有关服务的标准,非常简单。就下面几个:

  • “Just Say Yes”
  • “接触/发现/回应”
  • 处理客诉的“LATTE原则”

完全没有严格的口号,欢迎语这些。

在门店,如何让伙伴得到不断地强化,更好服务顾客呢?

我们来说说“讲故事”。

每周的固定时间,总部营运支持部的伙伴都会根据收到的顾客来信和伙伴来信,整理一个营运通告“顾客来信”发给所有门店。

其中包括一个好的,一个不好的顾客服务案例。

如果到此,结束了,那就没有什么了。

接下来的一系列规定动作,才是核心:

1、门店值班经理,根据规定,收到“顾客来信”之后,需要打印并张贴。

2、所有伙伴需要在打印出来的“顾客来信”上签名。

3、值班经理需要带领大家分享其中的案例。并和大家探讨,这个案例做对了什么,符合星巴克的价值观,或者是做错了什么?

那么如何确保每一位值班经理能正确执行呢?

1、值班经理培训体系“顾客关怀”单元,会详细带训新的值班经理如何以身作则地和伙伴分享顾客服务案例。

2、店经理培训体系也有“顾客关怀”单元。

3、区经理需要在培训过程中抽查值班经理地学习,还会门店拜访地时候跟进。

后来,我们甚至在每个办公室,每周的咖啡品尝时间,也和大家分享“顾客来信”。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领导让服务落地:

老布的故事3#

一个故事让老布决定加入星巴克!

2007年一位原来百胜的朋友和我说:“嗨,勇哥,要不要来我们公司(星巴克),我们这公司真的蛮好的。”

我说:“真的?好在哪里?”

他说:“老板人好,也没有那么累啊!”

“有一次我们营运总监 Jeff Miller (米乐先生,后来星巴克中国的COO)去店里访店,他访完店走了以后,突然打了个电话给区经理,你知道为了什么事吗?”

老布的理解一般这种领导访店完打电话再回去,准没好事,肯定又是哪里忘记反馈,打电话回去指出问题吧。

但是米乐先生打电话回去却是说:“哎呀,前面我看到吧台有个小伙伴脸色不太好,我忘记关心她了,麻烦你帮我慰问一下她,如果她身体不舒服,请安排她早点下班,谢谢。”

于是,老布给星巴克投了简历,米乐先生也面试了我。

写在最后: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星巴克体验落地的这一套方法。

但是,从创始人的内心出发,提炼核心价值观;以产品,伙伴,空间为载体,传递品牌的顾客服务;

以体系化的培训,科学管理和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落地品牌的顾客体验。

这个套路的框架,可能是通用的。

前两个月,老布去郑州出差。

前面提到的洛阳店长Fred同学约我碰面,我说那就酒店楼下的星巴克吧。

当我走进门店,看到他用法压壶泡了一壶咖啡,还特意准备了一些水果和点心(黑咖啡,搭配合适的水果和糕点,是星巴克咖啡品尝的标准)。

咖啡,是我的最爱Kenya,他一直记得我喜欢的咖啡。

我们愉快地聊天,也聊起来洛阳门店的那幅画。

想起来,当年星巴克企业文化工作坊课件的一句话:

很多年以后,你可能忘了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你记得那种感受!

本文转自:老布精益经营;作者:老布

陈勇(老布)

11

文章

28967

阅读量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精益企业中国(LEC)精益服务总监、前星巴克营运总监、星巴克大学总监、前百胜餐饮中国高级训练经理、前Peet’s 咖啡(中国)任首席运营官、多家咨询机构的资深顾问和联合创始人。受邀于北大光华、上海交大安泰及湖畔产研院等知名机构主讲精益,《精益餐饮》作者。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