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上红餐!
投稿

新殖民主义者的阴谋——品牌战略背后的国家战略

杨江涛 · 2016-11-07 17:31:52 来源:红餐网

以英国为首发起的工业革命,是一场黑色的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进步,但从今天的立场来看,则是一条垃圾的发展方式,那就是他最终调动了全球资源的大挪移。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殖民主义时代,由于这些大工业生产线是在殖民国家。所以这场工业革命的变革。基本上是围绕着,把被殖民国家的资源拉回殖民国家。经由殖民国家加工,再分发到世界各地被殖民国家的市场。在这场工业革命里,世界的资源被到处挪移,是一场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之路。

毁人之国非攻也

到了20世纪之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对殖民领地的争夺与从新分割,相互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些被殖民的国家纷纷独立。原来的工业发展模式土崩瓦解。于是进入了新殖民主义时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帝国主义想出了新的办法,就是品牌战略。在新殖民主义时期,原来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变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种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那种赤裸裸的欺压关系。披上了友好互助,共同发展的外衣。这其实是一种更隐蔽的吸血压榨的方式。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没有痛感中间流失更多的血液。

具体的做法就是不再从你国家拿走资源,而是就地取材,利用你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甚至在你的国家直接投资建厂,变成你国家的实业。这时间发展中国家自然高兴得屁颠屁颠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用自己的自然资源,以高污染、高能耗,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所谓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当然高兴。创造了这么多的就业,创造了这么多的GDP,然后再把这些低级的加工商品,或者半成品,出口给这些发达国家。从中谋取微薄的利润,非但如此,让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汗水交付给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时候,换回来的外汇都拿不回来,被用来投资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这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外汇储备。具备了发钞的理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就增发与外汇储备相对应的本币在本国投放。先持有增发货币的人,就会变得更富。而那些劳动者的存量财富则通过本币的增发,实现了被掠夺,加大了贫富差距。表面上工资在增长,实际上购买力在下降。这就是,我们的收入成千增长,房价在成万的增长的根本原因。

这个就是新帝国主义通过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分化发展中国家人民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毁人之国而非攻也。

"食物链"的顶端

我们看看耐克这样的企业 ,他们几乎没有一条生产线,把所有重资产都抛给发展中国家,他的加工商是东莞裕元鞋厂。他的分销商是盛世长运,还有以前的百丽。耐克自己呢!他们只负责去挖掘体育明星,然后,去做一些漂亮的创意概念。和一些时尚的品牌广告片,去占据顾客的心智。同样是东莞裕元加工出来的鞋子,耐克的鞋子可以卖到1000块钱。而东莞裕元的鞋子只能卖100多。中国人在工厂日以继夜的劳动加班,富的不是自己。而是这些品牌商,他们活在食物链的顶端。

再看看苹果,一台500美金的苹果。日韩人赚取了其中核心部件的120美元,美国人赚去了品牌研发与科技创造的360美金。富士康人只赚取了区区12美元。

美国人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智能上,永远处于产业链的顶端。表面上是跟这些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富。实际上是通过只让发展中国家,参与低端的制造业。耗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血汗和自然资源,并以污染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而谋取自己的高额利润,这一种新的压榨方式,也是他们新的一种殖民方式。

(宣扬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其实是工业文明在中国集中绽放的结果的陈志武教授)

按陈志武教授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有枯竭的那一天,人口红利也有消失的那一天。而所谓的制度优势资源。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之道。比如像韩国这样的国家,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人口优势也不明显。却能实现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并且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这个后面会谈一谈。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先谈一谈帝国主义,如何运用品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夺。

品牌战的"阴谋"

我早年做了很多饮料的营销咨询,所以对国际公司的运作方式比较了解。他们的桥段的确比国内企业要高出一截。常懂得占据稀有资源。而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加工制造,这种习性使得它们更仰赖对产品,甚至连思考方式都僵化了。

看看国产品牌的运营之道,什么6个核桃 ,什么相当于5个半柠檬,什么营养快线,基本上都是立于产品的思考,我们再看看国际品牌的,可口可乐立足于畅爽,雪碧立足于凉,德芙立足于丝滑,这种运营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发现老外的品牌更多地立足于顾客的体验端,不论是畅爽还是凉还是丝滑,这些都是顾客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感觉和词语,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把这些称之为有限资源,或者说是稀缺资源。人的感触体验就那么几种。外资品牌把自己的品牌跟这些感触体验进行了关联。就等于优先获取了这些优势资源,那中国的企业还挺停留在自己产品的特性上。这些特性千差万别,其实是不值钱的。这种心智上的资源正是他们最看重的。而他们利用的正是中国人的懵懂未知。包括他们进入到中国。对中国的本地品牌不是收购就是雪藏。一大批像活力二八,小护士,丁家宜,青岛啤酒,大宝,水井坊。还有后来要收购汇源果汁被否决了。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消灭掉中国的本土品牌。

他们收购中国品牌的目的无非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软禁至死,为自己的品牌推广铺平道路,比如欧莱雅收购中国的日化品牌,最终都是为了雪藏;另一个目的就是直接让这些所谓的“中国品牌”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比如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英博公司放弃股权之后,已经被日本朝日集团全面控股。听起来还是一家中国品牌,其实早已经是日本品牌了。外资公司,只要控制了心智端的入口,就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他们想把中国的企业都变成干粗活的。而他们自己在高精尖的科研,品牌建设上牢牢把控,绝不允许中国人在技术顶端出现,就像金融圈的犹太人,绝不允许除了犹太人之外的人进到这个圈子 ,这一点甚至连很多白人他们都歧视,亚裔人士更不用提了。品牌战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新帝国主义者新的殖民方式。而很多中国企业所提出的品牌战略,更多的是通过描绘一个远大的蓝图,用以坚定同盟者和顾客的信心,从而达到短期套现的目的。再加上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个人威权式的管理,企业主往往心猿意马,朝令夕改,很难实现所谓的长远品牌战略。

资源垄断了无新意

我国更看重的是对国企央企的资源保护,关于民用产品的品牌。硕果仅存的,是那些电器企业。比如像海尔。TCL。海信。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电器品牌不再成为时代的主流,当然,你会说我们还有华为。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例子。因为通信技术涉及到一个国家安全的问题。所以华为绝对不是一个民营企业崛起的案例。而应该作为一个国家一级战略保护的成功案例。另外像这些互联网企业BAT,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以及信息数据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所以国家自然不会怠慢,可以说是严防死守。

这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央企,基本上都属于垄断的自然资源,和一些基础设施有关系,政府的原意非常明显,通过这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协调一致,在资源和技术上可以一致对外,提高自身竞争力,对内则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自由跟民营企业组合,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对外垄断,对内自由竞争。但实际上很难克服官民争利的局面。而最终作为优势方的国企央企仍避免不了权力寻租。国企央企应该成为底座平台。比如移动联通,中国电网,石油石化。而应该成为民营企业的基础供应商,不应该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这是我们的国家发展模式。

国家仅仅通过资源端的垄断,来对抗新殖民主义者。这道防线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不是资源优势的国家,人均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中国恰恰具备的优势是人口优势。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在供应端到资源优势上,而是在消费端的市场优势上。说白了,就是中国存在大量的需求。这个需求优势远远大于资源共享优势。13亿人口导致的需求,这个才是新殖民主义者最关注的。不是13亿人共同拥有的资源,也不是13亿人都干活供他们榨取。因为劳动力资源优势也正在失去,原来一些加工制造厂,都纷纷把工厂迁往东南亚,以获取更低的人工成本。说到底中国的消费市场,才是新殖民主义者最看重的。iPhone新款虽然把中国作为第二批发售的区域。让中国区的消费者倍感歧视。但事实上中国才是苹果的消费大国。在内心里他们是丝毫不敢怠慢的。

可怕的韩国人

三星公司正是利用中国消费市场的力量。坑杀了日本的电子企业。三星公司与日本的电子企业进行大面积合作。利用中国市场旺盛的需求。误导日本企业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自己的LCD技术上。韩国人把自己的秘密武器led。装在了自己独家的品牌三星公司,突然杀出。由于日本企业把所有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都押宝在LCD技术上,积重难返。错失了利用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再壮大的机会,从而给了三星极速成长的机会。韩国人通过经济手段,狠狠地坑了日本一把。这种抗日爱国手段,远比我们骂日本人祖宗18代,要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日本人、韩国人对于商业的国家战略。更多地瞄准了本国的需求市场。他们并不像我们。忙着出口去赚老外的钱。日本的车型在丰田脚踏门事件之后。更多地瞄准国内的市场需求。而韩国人更是倾国家治理。来为自己的车企发展铺平道路。

当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在380万辆的时候。首尔的汽车保有量在550万辆。北京的天空乌烟瘴气,首尔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北京堵车如干燥便秘,首尔的交通如流畅拉稀。

首尔街上95%以上都是韩国车,都是10万块钱左右的起亚,现代。我们的国家是满街豪车,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国产车相对较少。是不是他们比我们穷?中国这几年经济发展太快了?老实告诉你,人家饭店里面刷碗工。人民币差不多每个月有15000块钱的工资,其他咱就不说了。之所以韩国人买车没有我们阔气,我们会认为韩国人更爱国,所以大家都支持国货。

其实真正的理由并不是这些,是韩国政府推行的一种新的政策。这种政策一石三鸟。既保证了大家都来买韩国的汽车,又保证韩国的天空不受污染 ,同时也为韩国的汽车企业提供重复购买的可能。

他们具体的做法是这样子的:假设说一辆现代汽车10万块人民币。你收入再多,他也不会一次性卖给你。而是让你付30%。也就是30000的首付,剩下的70000让你分10年偿还。供车的压力非常低,所以基本上每一个韩国人都可以买一部车。就跟我们用蚂蚁花呗,去买一部iPhone。然后分期付款差不多。等到你这个车开了3年之后。汽车推销员就敲你家的门了。推荐现代的另外一款新车给你,让你试驾一下。毕竟3年之后,汽车还是有很强的技术更新。对新车的体验感好过旧车。你就问汽车推销员,怎么样才能得到这部新车?现代汽车的推销员告诉你,现在你只需要再付33000的首付就可以拥有这部新车 ,原来老车的分期付款你继续付就行了。有这等好事,韩国人换车率非常高 ,但是这些优惠措施仅限于韩国的汽车。外国的汽车是做不到的。那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推行下,韩国本土汽车保有量高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导致韩国街头都是国产车,而且都是新车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汽车开过3年之后,排污量明显升高。虽然韩国这个地方穷山恶水。连个庄稼都种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敝帚自珍爱惜的不得了。生怕自己的天空搞黑了,接下来他们把这些替换下来的汽车。都低价处理给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到熏就去熏他们的天空吧!韩国人除了把污染驱逐出自己的国家。同时也有效地进行了贸易保护。使得后来崛起的韩国汽车工业,在这种保护下。能茁壮成长。时至今日韩国汽车并在世界汽车工业上居于前列。


(韩国人只开韩国车)

韩国政府通过对韩国车企量身定制的商业模式。首先要满足的是国内的需求,利用国内的需求保护好本国的企业,这一点比那些利用贸易战来保护本国企业的政府决策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等这些企业对本国的需求养大之后,就可以对抗国际品牌的冲击了,一个国家制定出更好的支援自己国内企业的品牌战略,才是更好的图存救亡之道。而不是利用民众的爱国情绪,煽动对他国的仇恨从而实现贸易战。而今我们还能指望民众去砸日本车,来保护国内汽车行业的强劲崛起吗?这次是砸了日本车并不能让,国产车的质量更好。结果只能是日本人抵制我们的农产品出口。当时我们的爱国情怀,需要的是那些农副产品生产者来买单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也是对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破坏。

新的品牌建设机会

一个政府针对本国的需求市场。必须做出几个像样的品牌。而不只是停留在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路段上。有了几个自己的国家品牌。才能真正摆脱新殖民主义者对我们的压榨。对品牌建设绝不仅仅是几家企业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战略重心所在。当前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在一个国家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对某些产业进行补贴,用以强化这个产业,但是如果没有配套的品牌战略,这种仅仅对基础端的补助实际上跟过去“缺啥补啥”的粗放型发展分别不大。这个不是政府发钱就解决的。而是企业跟政府的配套的角色扮演。


(提倡新结构经济学的林毅夫教授)

当然不同时期,对品牌有不同的理解。在非互联网时代。品牌是作为一个心智识别系统而导入的购买端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品牌的端口价值 ,渐渐的被链接所取代。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购买,己不都是通过输入品牌关键字来购买商品。而是通过人脉导过来的链接来购买。而这恰恰是给了中国人一个重新塑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不是互联网+就能描绘清楚的,也不是万众创新就能解决的。需要拟定一套相对详细和针对性的国家扶持方案,而不仅仅是让大家自助创新自己摸索。从这点来看让一个抱有坚定的自由市场主义观点的人说,也开始动摇自己原有的观点了,国家战略对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真的是太重要了。

本文作者杨江涛(微信:yangjiangtaoweixin),红餐网专栏作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红餐网”;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餐网对观点的赞同或支持。加入作者专栏请联系小编微信 :cjm1900

  • 收藏

写评论

0 条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杨江涛

5

文章

8913

阅读量

杨江涛,快消品营销研究者,“商品模型”首倡者,“对号入座”营销首创者。无形营销机构首席顾问,《销售市场》《商界》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营销策划、商业模式研究15年,主要著有:《快销化》、《对号入座营销》;代表性案例:《合生元》,语出:“宝宝少生病,妈咪少担心!”(微信:yangjiangtaoweixin)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