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王喜庆 · 2025-11-13 15:31:34 来源:红餐网 317

西安餐饮业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业态更加多样,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对社会化餐饮服务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外出就餐比例持续提高,餐饮产业正在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几年西安餐饮收入逐年增长, 2018 年餐饮收入 372.51 亿元, 同 比增长 11.5%;2019 年餐饮收入 401.19亿元,同比增长 7.7%;2020 年餐饮收入 332.39 亿元,同比下降 20.7%(受疫情影响);2021 年餐饮收入 389.56 亿元,同比增长 17.2%。但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排名中,西安餐饮企业数量较少,核心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亟需提升西安餐饮业区域竞争力,促进餐饮业均衡发展,推动西安经济发展。因此,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对于提高西安餐饮业区域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西安餐饮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很多深层次的指标,如开拓创新、人才集聚、文化驾驭等竞争能力指标还难以量化,相关基础数据尚未建立,考虑到计算和操作的可行性,本文将从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和品牌塑造

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角度,分析西安餐饮产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这三个核心能力指标基本上能够说明当前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水平。遵循这一思路,本文选取年末资产总额、营业总额、年末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营业利润、连锁比率和百强企业数量 7 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见表 1)。

表 1: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

调研数据则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西安是省会城市,为了能反映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选取各省会城市进行结果比对(共 27 个省会城市),考虑疫情影响数据参考性不强,本研究采用 2019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即,采用各省会城市的年末资产总额、营业总额、年末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营业利润、连锁比率和百强企业数量 7项数据,运用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标准化指标变量的相关矩阵,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提取公因子。

评价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 2019 年数据对各省会城市年末资产总额、营业总额、年末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营业利润、连锁比率和百强企业数量 7 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 2。

表 2:27 个省会城市餐饮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序表

如表 2 所示,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为第 11 名,属于第二梯队,餐饮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西安餐饮产业在规模扩张能力方面有待提升,无论资产总额、营业总额及年末从业人数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无法与第一梯队的省会城市进行竞争;盈利能力较弱,均无法与实力较强的广州、杭州等餐饮产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竞争;品牌塑造能力较弱, 目前全国百强餐饮企业的绝对数量明显较低, 自2018 年至今,全国百强餐饮企业西安均只有 1 家企业名列其中,且排名也徘徊在 30-40 名之间。

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增强西安餐饮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餐饮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生产要素。在人力资本中,企业家是重中之重。发挥企业家作用,餐饮企业才能提升价值,餐饮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目前西安餐饮百强企业数量不足,需提升餐饮产业的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培养和扶持,尤其是“新技术 + 餐饮”应用结合比较好的产业,并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氛围,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创新。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纵向发展,增强西安餐饮产业的盈利能力

科技创新驱动,换道超车降成本。随着餐饮产业数据化和在线化水平的提高,西安餐饮产业发展要抓住“互联网 + 餐饮”的时代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换道超车。

第一,使用餐饮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数据化,为餐饮企业提供选址、营销、金融等衍生服务,提高餐饮企业决策的智慧化水平。餐饮连锁企业可以构建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为餐饮企业的选址、目标客户确定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并能够降低餐饮企业的成本支出,提升餐饮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食材供应是餐饮行业公认最难做的一个部分,因气候不同、产地分散、信息不流通、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门店分散、冷链物流普及率低等痛点,导致食材领域的供应链不够规范。随着互联网发展,食材供应难题有了希望的曙光,部分企业尝试利用互联网来解决食材供应的痛点,食材电商也应运而生,连接上游供应端与下游餐厅消费端,加强了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提高了食材的流通效率,逐步构建了以城市合伙人为核心,聚合上游供应商及下游终端餐饮商户的创新商业模式。

第三,使用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将服务圈扩展到“外卖 + 点评”等C 端服务之外,实施 B 端供应链职能,如以“美团 + 点评”的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结合现代餐饮企业新零售的“堂食 + 外卖 + 外送 + 流通食品”特

点,加强特色菜品的工业化生产与销售,实现餐饮产业的纵向发展,降低供应链费用,强化产业盈利能力。同时, 西安餐饮产业还应突出餐饮区域特色,为西安餐饮产业带来新的盈利点。

发挥旅游优势,餐饮和旅游业相融合,以城市集聚发展,提升西安餐饮产业的品牌塑造力

随着旅游业发展,餐饮产业已从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发展到满足旅游者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成为旅游业六大要素的重要支撑部分,形成“餐饮 + 旅游”合力,推动西安餐饮产业发展。

西安作为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要突出旅游服务软实力,在旅游餐饮中要做好“餐饮 + 文化”工作,通过饮食文化塑造和传播餐饮品牌,不断深化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餐饮文化旅游,打造“餐饮 + 文化”的旅游消费景点,打造更多类似永兴坊、袁家村等餐饮街区,从而提升西安餐饮产业的品牌塑造力。

满足市场需求,增强西安餐饮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发展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餐饮产业的主要目标。围绕餐饮消费升级、数字经济、开放共享和绿色生态的发展趋势,西安餐饮产业须抓住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把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力。

第一,西安餐饮企业应针对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变化、收入分层、消费理念更新,规模扩张中要注意产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除了发展正餐、西餐、火锅等产业之外,需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餐饮业态。

第二,针对消费水平提高,规模扩张中要注重餐饮的安全、健康、品质,强化休闲属性,大众餐饮市场迎来升级新趋势,品质、安全、口味是餐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特色、文化、体验式消费过程是餐饮企业赢得市场的重点。

让消费者吃出新特色。湖南长沙的蛙来哒餐厅,装修、摆件、抱枕等都以蛙为主题。

让消费者吃出新风味。柳州螺蛳粉、贵阳牛肉粉、陕西肉夹馍等特色风味小吃受到欢迎,成就了一大批餐饮店。这些地方小吃味美价廉,成为不少消费者假期出游就餐的首选。这些特色小吃通过深度挖掘非遗技艺、饮食文化、产品特点,拓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商业模式,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让消费者吃出新体验。如饮品手造店的消费者不仅能品尝手炒冰,还能了解黑糖、麻薯、芝士、鲜果等原材料的手工处理、制作过程, 边逛边吃。线下消费场景升级已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消费者对门店的体验要求也在提高。

第三,针对消费结构的升级,规模扩张中要注重餐饮文化和服务的提升。西安餐饮产业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服务转型;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校企对接,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行业大师进校园,建立住宿餐饮业模块式培训,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高质量提升;推动产业扶贫,充分发挥饭店餐饮业产业链长、特色优势产业明显的特点,服务精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四,针对消费模式的变化,规模扩张中要注重网络消费和消费金融的应用。互联网平台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营销、配送、到经营服务;从数字化 IT 服务、供应链到金融服务,互联网平台的场景服务能力成为餐饮4 万亿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目前,美团通过打造“场景 + 金融”生态圈,以场景触达用户金融服务需求,深入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让金融下沉到全国更多的省市县区中,为小微企业提供多维度金融服务。实际上,依托每一个场景化产品,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云计算等技术, 美团生意贷在额度、利率方面更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客群需求,将商户服务范围从合作商户向全平台商户拓展,真正解决了商户资金周转痛点。

捕捉市场机会,提高西安餐饮产业的竞争力

市场瞬息万变,西安餐饮产业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抓住机遇进行规模扩张,强化盈利,塑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国家层面。西安餐饮产业应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深度融入“一带

一路”大格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方位合作,举办各类餐饮文化交流活动,助力西安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实施下,大众化餐饮成为餐饮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

第二,区域层面。西安具有网红城市餐饮的基因,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挖掘。未来,西安餐饮或许可以借鉴其他网红城市,实现弯道超车。严格意义上来说,作为“碳水天堂”,西安餐饮并非不受关注。肉夹馍、凉皮、水盆羊肉、羊肉泡馍、油泼面……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但它们在全国的发展,却“有名无实”,应持续推进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倾向于考虑单店周边四邻的惯性需求。西安应向成都、长沙、重庆等城市靠拢, 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极具特色的餐饮品类、口味,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食客,他们又通过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社交平台,把这些城市的特色推广出去,不断发酵,吸引更多关注,形成良性流量循环。

产业政策引导,强化西安餐饮产业的竞争力

西安餐饮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出台支持餐饮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四川、湖南等省都将餐饮产业作为区域千亿产值产业来抓,出台了许多政策制度,西安市政府也应出台鼓励餐饮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应给予餐饮产业足够重视,把西安餐饮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加大对餐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出台资本与人才供给、消费升级、产业融合、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纵向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西安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节选自《陕西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4)》

王喜庆

2

文章

3463

阅读量

红餐智库特聘专家、研究员,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欧亚学院相关研究所及中国特色小镇研究所所长,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商街智商》《商街规制》《中国陕菜文化史》等多部作品,主编《中国陕菜》及多部论文集、《陕西餐饮产业发展报告》等。多篇论文、著作获全国餐饮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中餐科技进步奖等。曾获全国餐饮业管理成就奖、中华金厨奖,被评为中国餐饮30年及35年功勋人物等。担任多家餐饮企业及特色小镇首席顾问,是“四维互动”理论首倡者,规划指导了多条知名街区。

最新文章

联系人:黄小姐

联系电话: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