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线“鲜切猪肉”,敢不敢跟?
张冬 · 2025-11-04 11:09:52 来源:火锅参见 720
1. 海底捞上线“鲜切黑猪”
2. 猪肉类产品不够风靡的原因
3. 猪肉对“火锅价值感”的启示
海底捞盯上“猪肉”,你的店要不要跟上?
前两天,叮咚买菜在深圳启动“广东火锅季”,主题为“鲜”,形式则为“手工鲜切”,诸如潮汕手工鲜切牛肉、手工鲜切脆皮鸡、手工鲜切鱼片等。据平台数据显示,潮汕牛肉“手工鲜切”系列上线后,销售额同比增长130%。足见,吃鲜,依旧是当下火锅消费的主流,无论是到店还是在家。
不过,要论“鲜切”,还得是海底捞。
之前推出过各种“鲜切工坊”,诸如海鲜工坊、牛肉工坊、羊肉工坊、鲜切鸡肉、鲜切鱼肉等,今年还推出了“鲜切黑猪肉”的一系列产品,像一米长盘黑猪鲜切四拼、鲜切黑猪里脊脆板筋、鲜切黑猪黄金六两颈肉、鲜切黑猪精选五花肉、鲜切黑猪锦纹梅花肉、鲜切黑猪劲后腱等等,且不同地区的产品也不尽相同,总之,均类属猪肉系列。
实际上,火锅店的猪肉制品可不少,像小酥肉、午餐肉、猪肉滑、猪牙梗、卤肥肠、水晶滑肉、大刀腰片等等,去年还兴起了猪蹄火锅,一些肉、卷类猪肉制品这两年也逐渐登上餐桌,像五花肉片、梅花肉片、里脊肉片、黑猪雪花肉片、猪肉卷等,但相对牛羊肉,猪肉的鲜切与肉卷类产品依旧较少。
火锅餐见曾采访过不少供应链企业,对于猪肉制品,尤其是鲜切或者卷类系列,甚少涉及,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猪肉卷生产线投入产出比仅为牛肉卷的20%左右,比如,10吨猪肉的原切卷成品率不足15%,碎肉只能降级使用,损耗太大(切片易裂);
第二,涮煮时,猪肉肥瘦分离,瘦肉板结,肥肉成浮沫,外观不如比牛羊肉(颜值折扣);
第三,猪肉的“热缩率”较高,遇到热汤会严重变形,甚至缩成 "肉渣球",口感太差;
第四,标准化难、保鲜成本高,由于猪肉各部位差异大,难以像牛羊肉那般形成稳定的产品规格和品质标准,并且猪肉脂肪熔点低,易变质,需更严格冷链,需加大成本。
最关键一点,大众对猪肉的食用认知,多为“炒菜”,家常又司空见惯的食材在火锅店很难卖上价。损耗高,口感又一般,即便优雅如海底捞者,也只上线相关猪肉产品,没做猪肉工坊,更别提猪肉主题店了。
在火锅店,猪肉只能通过“变身”甚至“变性”的方式上桌,诸如腊肠、小酥肉、水晶滑肉、手打猪肉滑、猪肉贡菜丸之类,如以真面目示人,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顾客必然倾向牛羊肉。
所以,叮咚买菜的火锅季,虽主打“手工鲜切”主题,也不敢贸然对猪肉动手。
猪肉的困境与鸡鸭鱼相差无几,无非是在食材上多些讲究。像年初兴起的鲜切鸡肉煲,很多品牌对外宣称必是“清远鸡”,以提高溢价;鱼肉则必是黑鱼片、鲩鱼片等,一则其他鱼肉涮煮易散,二则普通鱼种难以勾起大众购买欲望;至于鸭肉,口感和价格皆无可取之处,在新千年初鸭肉煲、啤酒鸭火锅兴盛,多以便宜裹腹的功能性取胜,经济上行后,鸭肉火锅及相关制品未曾开发、升级,品牌及品类亦多被市场淡忘,即便去年一度大火的冒烤鸭,也没翻出几个月的水花来。
足见,鸡鸭鱼肉这些老百姓厨房的“熟客”,火锅店若没两把刷子,还是尽量少碰。
然而,猪肉这么“难搞”,海底捞为什么要上?
“鲜切猪肉”对于火锅行业,更深层次的启示
海底捞做“鲜切黑猪肉”,大概率是想通过上新产品的形式来试探市场反应,不排除后期会做猪肉工坊和主题店。
海底捞上线猪肉产品的原因,无非是创新产品以应对竞争压力、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他鲜切工坊以印证)、完善产品矩阵等,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截至10月底,海底捞主打“鲜切、鲜活产品”的标准版主题店已超100家(鲜切猪肉也在其中),看情形,态势还会持续蔓延。
吃鲜,依旧是当下火锅消费的主流趋势。
前文已述,鲜切猪肉的问题很多,诸如口感、损耗、溢价等,但海底捞依旧大范围上新,值得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两个概念,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对于海底捞而言,规模经济体现在,超过100家鲜切主题店的布局,使其在食材采购、冷链物流等环节,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范围经济则体现在,鲜切黑猪可与其他鲜切品类共享供应链、门店运营团队等资源,无需单独搭建全套体系,通过拓展产品范围,摊薄固定成本,继而提升整体盈利效率。
这才是海底捞的动机——用规模和范围来创新产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达不到一定规模,产品创新的背后,很可能是高昂的成本,因为牵扯到议价权、物流运输和集采价,这就上升到另外一个创新维度的空间中去了,如果你不够规模与范围,就创造不了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即便创造出来,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利润极低,而利用规模与范围的创新品牌,却能将普通的产品拉高价格,进而获取更多利润。这也是火锅品牌接下来生存的关键点。
因为火锅产品的同质化很严重,开个明档、做个手工菜、上个甜饮品,很容易被复制过去,唯有规模与范围不可复制,同样是一斤猪肉,一百家店的采购价和一千家店的采购价,肯定天壤之别。我们常讲,“低成本的低价”才是火锅的根本优势,而低成本的低价的前提是,要有规模、产品范围要大,否则,采购根本没有议价权。
大企业可以集中采购,那么,在接下来的趋势里,中小企业要尽可能地通过“集采联盟”来实现“价值感创新”,否则,模仿成风和创新成本会在接下来的2026年,“洗掉”更多火锅店。
最后
火锅行业竞争到这个层面,基本属于图穷匕见了。
拼天赋拼创意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要么你是一路诸侯,成为区域王,不装了、摊牌了,利用规模和品牌势能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要么你要团结跟你一样弱小的国家合纵连横,来对抗市场更大的冲击。
这是一块猪肉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转自:火锅餐见;作者:张冬
            
                        
                    
                
                            
                                
                                
                                
                                
        
    
            
写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