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你说说郑州的面为啥爱咖喱?
孙岩岩 · 2016-06-01 16:27 来源:好食记
吃了许多年的美食,对各种各样的口味早已成为习惯。
但是心中总有些这样那样的疑问,
一直不知从何解开。
比如,郑州的面们为啥爱咖喱?
郑州是座烩面之城。
身为老郑州人,从小对烩面早就习以为常。
从当年的合记烩面一直吃到四厂烩面、萧记烩面。
再到后来,拉面也开始登场,中午时分,纬五路上杨记清芳拉面馆里总是人满为患。
一时间,烩面、拉面各展奇招,纷纷诱惑着郑州爱面的人们。
▲郑州人对烩面有很深的情节
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对一种美食也成了习惯,渐渐地对它们这样或那样的新口味习以为常。
关于烩面,先是牛羊肉之争,再是以海鲜烩面为主打的萧记突然半路杀出。
牛羊肉也好,海鲜鱿鱼也罢,味道总归是以清汤汤底作为统一。
说不清楚从何时起,一种黄色的烩面突然杀出重围,不但在烩面界独成一派,还引得拉面也开始纷纷效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吃货的我,却并不知道这黄色烩面,究竟为何是黄色的?
只知道这个黄色的烩面,颜色娇艳,口感微微辛辣。
后来,在一些媒体的美食评论中得知,这黄色烩面是加了一种舶来调料——咖喱。
曾打听了许久,在郑州爱吃黄色烩面的人真不少,可知道咖喱烩面渊源的人还真没几个。
我努力地问度娘,她也未能告知我咖喱味烩面的事情。
机缘巧合,朋友瓦尔特某天邀约一起吃四厂烩面,这才彻底揭开了关于咖喱烩面的秘密。
初夏的中午,从步入老西郊棉纺路开始,一种特殊的怀旧感迎面而来。
路两边的法桐还正茂盛,一点都不拥堵的道路、柔和的小风耳旁刮过,让人格外舒服。
还没走到国棉四厂后门,远远就看到路边停的车辆多了起来。
▲四厂烩面藏在茂盛的法桐后面
没错,这些车载着的人,九成九是冲着四厂烩面来的。
四厂烩面就在国棉四厂后门的入口处,每到饭点,常常是桌子椅子从屋里摆到了屋外。
来这里的常客还是喜欢坐在外面的树荫下吃烩面。
点了凉菜和烩面,因为中午人多,烩面的速度稍微慢了些,等上桌的时候,桌上的凉菜也已经吃的差不多了。
当不少郑州烩面馆为节省成本广泛开始使用塑料大碗的时候,四厂烩面还是记忆中的洋瓷海碗,只是碗沿处多了四厂烩面的字样,突然让人觉得这样一家民间小店也开始有模有样起来,内心里还是舒坦的。
碗中的烩面,表面依然漂浮着咖喱黄油,一看就很有食欲。面劲道,汤鲜香,还有咖喱微微的辛辣。
老味道依然如故。
▲咖喱烩面一看就很有食欲
在树荫里吃烩面,与老四厂的朋友聊天,才是来这里吃饭真正让人享受的事情。
这天,我们聊到了关于这咖喱与郑州面们的故事。
度娘问不到的事儿,只能民间得来,听起来也是相当有意思的。
时光回转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国家为援建中原建设,当年郑州棉纺织厂进驻了一批上海的技术工人,开始在这个新兴城市安营扎寨。
早年,上海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地方。
那时的上海有许多印度人,他们在上海充当着底层的工人角色,最多的时候有近两万人在上海做工。
印度的咖喱就自然而然流入了上海。
▲制作咖喱所需的各种原料
咖喱作为一种洋调料就这样走进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随后,又随着上海援建中原的技术工人走进郑州的棉纺织厂,最终让郑州人也开始吃上了这样一种洋调料。
当年在国棉四厂一带生活的老郑州人老王,就势首创了咖喱烩面,这便是四厂烩面的前身。
就此,以咖喱为特色的四厂烩面,不但受到来自上海工人们的喜爱,也得到郑州当地人的追捧。
不拘泥于传统的四厂烩面一下子火了。
直到今天,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四厂咖喱烩面的江湖地位依然稳如泰山,其间,也一度引得其他品牌烩面纷纷效仿,甚至连拉面也来凑热闹。
在我记忆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杨记清芳拉面为代表的咖喱拉面悄然走俏。
咖喱和郑州的面们就这样完美相爱了。
那天的四厂烩面,吃的让我格外兴奋。
追根溯源的烩面情节,让在坐的新老郑州人兴奋不已。
美食的魅力在于它与人发生了关系,才能够如此诱人。
许多身边的美味,在年复一年的更新换代中,最终成为经典,匆匆岁月中人们记住了这份味道,却忘却了它的曾经。
有时,不经意地提起,却也只能为其过去,哈哈大笑一场的去缅怀。
我想,从今天开始,关于咖喱和郑州面们的那段故事又能够在吃货们心中,活跃一小段时间了。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个文章不容易,求打赏
- 赞 0
- 收藏
写评论
条评论